搜索到10000篇“ 卓越工程师培养“的相关文章
-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创新与实践——以华中科技大学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
- 2025年
-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意在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角度出发,培养适应新时代国家战略和行业发展需求的卓越型人才。以华中科技大学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针对高校给排水卓越人才前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如结合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不够紧密、课程难度深度不高、学科交叉研究不够广泛、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欠缺、全方位人才培养体系不够健全等,进行了培养体系改革创新与实践。一是,思政元素深度融入课程教学,紧密结合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二是,紧扣卓越人才培养目标,提高专业难度、深度与广度;三是,聚焦学科前沿,注重学科交叉,着重提高学生创新研究、汇报总结、自主学习等综合能力;四是,加强实践教学,构建“三维融合”工程创新型环境人才培养机制;五是,加快创设水处理综合创新实验平台、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等科研基础设施平台,综合提高人才全过程、全方位培养质量。经实践检验和业界评价,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创新特色明显,成效显著,学生课业成绩平均提升10%以上,师生互动得到加强,学生取得“深水杯”“挑战杯”等一系列创新创业成果,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综合满意率达100%,专业教学改革成果多次获得省部级奖项,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郭刚苗蕾冯晓楠姜薇王宗平
-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计划
- 多维融合一体化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法探索
- 2025年
-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飞速进步,工程技术领域对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尤其是对卓越工程师的需求更为迫切。结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卓越工程师培养,对卓越工程师培养机制进行研究,探讨了科教融汇、产教融合、产学研一体育人的有效途径、实践经验,以及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案,旨在为高校的工程人才培养提供借鉴和参考。
- 张禄陈少华高希光
- 关键词:产学研一体
- 教育强国视域下地方工科院校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挑战与优化路径
- 2025年
-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对高等教育,尤其是工程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以“新工科”建设为核心,深化产教融合、学科交叉和创新能力培养,构建适应国家战略需求的高等工程教育体系。这一目标与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核心任务深度协同。地方工科院校在卓越工程师培养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为国家战略和产业升级输送了大批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区域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在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地方工科院校在卓越工程师培养方面仍面临诸多挑战。分析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卓越工程师的战略定位,以及地方工科院校卓越工程师培养的使命与挑战,并据此提出优化路径:一是聚焦产业发展需求,打造“推陈出新”的专业结构;二是聚焦学生综合能力增值,构建“五育并举”的课程体系;三是聚焦校企协同育人,创建“六共育人”保障机制。
- 方正军易兵
- 关键词:教育强国
- 产学共生发展引领卓越工程师培养——密歇根大学制造业工程博士项目的透视
- 2025年
- 新时代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根本动力来源于社会需求,培养逻辑遵循知识生产模式转型要求,知识生产主体与场所的异质性与弥散性是其本质特征,产学共生发展是其理想选择。密歇根大学作为较早设置工程博士专业学位项目的高校,在制造业等工程领域具备强劲实力。其制造业工程博士专业学位项目基于跨学院协同与产业界形成互利共生关系协同育人,以资源非线性聚合提升质参量的共生度,以多学科人员链式交互提升质参量的关联度,以开放合作网络搭建营造正向共生环境,推动知识生产组织结构从传统知识生产模式Ⅰ的线性分割转变为多元知识生产模式并存的集成融合,凸显知识生产过程中产学组织边界的融合与卓越工程师培养过程中产学知识生产协同体的共生发展导向。
- 马万里马永红
-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培养共生理论
- 基于意会认知论的“新工科”卓越工程师培养探析
- 2025年
- “新工科”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针对卓越工程师培养工程性缺失的现实问题,基于知识论转向而产生的意会认知论聚焦“个人参与”的意会协同能力,依据其所蕴涵的“个人性、具身性、社会性、创新性与责任性”特征提出了“新工科”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之“参与”理念,即“个体反身性的具身涉入交往”的存在方式。“参与”理念强调个体具身性的亲知存在、情境中的创新经验及反身性的交往涉入,其意义在于赋能“新工科”卓越工程师培养趋向“实践性、人文性与复合型”的范式转型,助力人的崛起与工程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 李媚陈红兵
-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培养认识论
- 基于产教融合的纺织类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探索——以苏州大学为例
- 2025年
- 针对目前纺织类人才培养过程中产教融合深度不够、广度不足的问题,探索了基于产教融合的纺织类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从制定产教融合教育制度文件、打造双向共进校企师资队伍、构建企业全程参与育人机制、开拓立体渐进人才培养路径等方面阐述了纺织类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的实现方案及主要成效。
- 陈廷陈良张岩余雷卢业虎杨浩
- 关键词:纺织类专业
- 重大问题导向下本研贯通赋能卓越工程师培养
- 2025年
- 为实现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有效联动,培养新时代卓越工程师是中国高等工程教育的重要使命。本文基于华中科技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的探索与实践,以国家关键领域重大问题为导向,从本研贯通培养的角度提出高层次机械工程卓越工程师的学用交替、科教融合、产教协同系统举措,以期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培养机械工程卓越工程师、着力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机械工程教育体系提供参考和借鉴。
- 谢远龙王书亭许剑锋张芬
- 关键词:科教融合
- 深化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工程
- 2025年
- 主要目标培养卓越工程师500名以上,组织实施人才培养行动100场,推动国家卓越工程师实践基地联动省级平台形成2万人次教学能力,培育认定省级卓越工程师实践基地5家左右、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2家以上、省级现代产业学院20家左右。
- 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实践创新课程群建设研究
- 2025年
- 提升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是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核心内容。针对现行实践类和创新类课程课时压缩和实验项目高阶性不足等问题,拟搭建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实践创新课程群。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理论实操互补的教学方式,将课程群核心知识点和操作技能进行体系化教学,形成新形态课程教学模式。在分析课程属性、教学特点基础上,设计课程群一体化梯度训练项目模块,学生团队在梯度项目实践过程中,完成基础向高阶的训练。教改的实施将有效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培养学科交叉高质量创新型人才。
- 李新凯黄嫦娥吕汝金廖维奇
- 关键词:实训教学教学内容
- 基于胜任力模型的大型航空企业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构建研究
- 2025年
- 技术人才是企业人才梯队的基石,卓越的工程师队伍更是引领企业未来技术革新的顶尖力量。本文通过分析航空企业技术人才队伍现状与卓越工程师队伍建设目标之间的差距,基于卓越工程师胜任力模型,研究建立循环迭代培养体系,对推动企业卓越工程师梯队培养体系建设进行思考和探索,为相关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 石健
- 关键词:胜任力模型
相关作者
- 林健

- 作品数:104被引量:8,509H指数:43
- 供职机构: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
- 研究主题:工程教育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工科 课程体系 卓越工程师培养
- 钱作勤

- 作品数:133被引量:212H指数:8
- 供职机构:武汉理工大学
- 研究主题:柴油机 活塞 温度场 热负荷 换热器
- 贺玉海

- 作品数:128被引量:158H指数:7
- 供职机构:武汉理工大学
- 研究主题:柴油机 电控 船用 船用柴油机 船用低速柴油机
- 蒋国璋

- 作品数:452被引量:1,128H指数:14
- 供职机构:武汉科技大学
- 研究主题:机器人 钢包 焦炉 有限元法 热应力
- 颜兵兵

- 作品数:153被引量:285H指数:7
- 供职机构:佳木斯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 研究主题:拱泥机器人 并联机构 地方高校 系统设计 虚拟样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