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20355篇“ 医院急诊科“的相关文章
模块化理念支撑下的综合型医院急诊科建筑设计
2025年
探索模块化理念下综合医院急诊科如何进行建筑设计,实现对医院急诊科设计的优化,提升医院急诊科运行效率。分析急诊科当前的设计,研究模块化设计的流程和思路,针对某医院急诊科开展模块化设计,实现对急诊科的优化。通过论证,使用模块化理念对提升我国医院急诊科运行效率、优化建筑内部布置方式都有巨大的帮助,医院应在模块化理念下加强对医院急诊科室的优化,满足目前复杂的医院建筑设计需求。
马楠
关键词:模块化急诊科室
2022—2023年医院急诊科中成药使用情况与管理建议
2025年
目的:调查分析医院急诊科2022年中成药使用情况,统计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分析原因。方法:随机抽取2022年医院急诊科641张中成药处方为研究对象,统计处方剂型、功能主治、用药名称等情况,了解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急诊科中成药功能主治疾病以呼吸系统疾病占比最高,为45.24%;其次是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骨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分别占20.12%、14.04%、10.61%、5.15%和4.84%;剂型以胶囊、颗粒剂、片剂多见,分别占29.80%、26.05%和16.38%;根据使用频率,排在前10位的中成药依次为三拗片、清开灵颗粒、小儿肺热咳喘颗粒、麝香保心丸、银杏露、开喉剑喷雾剂、血府逐瘀胶囊、复方伤痛胶囊、三九胃泰胶囊、麝香海马追风膏;中成药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59%,其中恶心反胃、腹胀腹痛、头晕头痛、皮肤过敏发生率分别为1.40%、1.25%、0.78%、0.16%。结论:急诊科使用中成药治疗的疾病以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和骨疾病多见,剂型以口服为主,中成药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但仍存在用药不良反应隐患,需加强临床用药安全管理。
余春燕吴德军陈毓
关键词:急诊科中成药用药安全
张家口市某三甲医院急诊科重症患者医院感染现状及病原菌分布情况
2025年
目的 探讨张家口市急诊科重症患者医院感染现状及病原菌分布情况。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于2021—2023年每年固定调查日对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全部急诊科重症患者进行医院感染调查,收集其病历资料,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对急诊科重症患者医院感染情况及病原菌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并采用单、多因素分析方法对发生医院感染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张家口急诊科重症患者1 327例,感染者237例,医院感染率为17.86%。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杆菌是最为常见的革兰阴性菌,分别占24.89%和19.83%。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是常见的革兰阳性菌,分别占9.70%和7.17%。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年龄(OR=3.118)、深静脉置管(CVC)(OR=1.979)、住院时间(OR=2.803)、气管插管或切开(OR=2.320)、留置导尿管(OR=2.078)、使用抗生素或激素的天数(OR=3.365)、使用抗生素或激素的种类(OR=5.057)、机械辅助时间(OR=8.330)和合并糖尿病(OR=4.810)是重症患者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每日病房消毒次数(OR=0.786)是其保护因素(均P<0.05)。结论 急诊科重症患者医院感染率较高,医院感染病原菌以大肠埃希菌为主的革兰阴性菌最为常见,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多且复杂。因此仍需继续加强医院感染监测和对危险因素的干预,提高医院感染管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张倩倩李璐韩芸
关键词:急诊科重症患者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
CICARE沟通模式在基层医院急诊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2025年
目的:观察CICARE沟通模式在基层医院急诊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惠州市第六人民医院急诊科于2023年9月起进行CICARE沟通模式培训,以此时间点分为培训前和培训后,选取同批急诊科护理人员90名作为研究对象,选取2023年8月接收的患者45例为对照组,选取2024年12月接收的患者45例为观察组。对比培训前后急诊科护士的急诊护理质量、交接班时间、CICARE沟通模式认知水平及两组患者的满意率。结果:培训后,护理人员的急症抢救、服务态度、护患沟通、文书书写评分均高于培训前(P<0.001);护理人员的交接班时间短于培训前,CICARE沟通模式认知水平评分高于培训前(P<0.001)。观察组患者总满意率高于对照组(P=0.026)。结论:CICARE沟通模式在基层医院急诊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较好,能够提高护理人员的急诊护理质量、CICARE沟通模式认知水平及患者满意率,缩短交接班时间。
谢位环赖金花陈志娴
关键词:急诊科护理质量
情绪调节和共情能力在三级甲等医院急诊科医务人员正念与职业倦怠中的链式中介作用
2025年
目的了解情绪调节、共情能力在正念对急诊科医务人员职业倦怠影响机制中的多重效应。方法2023年5—7月,采用整群抽样法,随机选取绵阳市4所三级甲等医院249名急诊科医务人员为调查对象。采用正念量表、情绪调节量表、共情能力量表和职业倦怠量表进行资料收集,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249名三级甲等医院急诊科医务人员正念得分为(55.79±9.47)分,情绪调节得分为(45.52±8.75)分,共情能力得分为(95.98±21.04)分,职业倦怠得分为(64.41±16.22)分。医务人员职业倦怠与正念、情绪调节和共情能力呈负相关(r<0,P<0.05)。情绪调节和共情能力在急诊科医务人员正念与职业倦怠间存在中介效应,总间接效应值为0.370,占总效应的43.43%。其中情绪调节和共情能力对职业倦怠的特定中介效应分别占20.77%和15.02%,两者的链式中介作用占7.63%。结论三级甲等医院急诊科医务人员职业倦怠整体水平较高,情绪调节、共情能力在急诊科医务人员正念对职业倦怠中的中介作用成立。护理管理者应关注特殊室医务人员工作倦怠水平及其影响机制,重点提升其情绪调节能力,以进一步改善护士工作倦怠感。
李桂菊张玲玲王英
关键词:急诊科医务人员情绪调节共情能力职业倦怠
2024年重庆市医院急诊科医务人员外伤后破伤风和免疫制剂使用知识调查
2025年
目的了解重庆市医院急诊科医务人员外伤后破伤风和免疫制剂使用相关知识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重庆市14家医院急诊科所有医务人员开展问卷调查,分析各项外伤后破伤风相关知识知晓率、得分(满分为54分)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调查对象463例,破伤风疾病、破伤风疫苗/被动免疫制剂使用相关知识的知晓率分别为32.18%~99.14%、12.96%~69.76%。外伤后破伤风相关知识得分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为40(35~44)分。有序多分类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医院未提供破伤风疫苗接种服务、护士岗位、专及以下学历、无破伤风相关知识培训的调查对象知识得分更低[OR(95%CI):0.55(0.37~0.81)、0.42(0.27~0.64)、0.32(0.12~0.85)、0.49(0.27~0.87)]。结论重庆市医院急诊科医务人员不同外伤后破伤风相关知识水平存在差异,破伤风疫苗/被动免疫制剂使用知识知晓率较低,需加强医务人员外伤后破伤风规范预防处置培训。
李建桥陈静刘瑜王东王青
关键词:破伤风疫苗被动免疫制剂医务人员
大型综合性医院急诊科的精细化管理之路
2024年
面对医院急诊人数不断增多和患者健康需求日益增长,急诊科传统的管理方式及服务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患者日常就诊需要。鉴于此,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以提升急诊医疗服务能力为目标,以强化急诊科建设与管理为路径,通过引入现代急诊医学建设理念,全面推行精细化管理,经过几年的持续探索、实践与完善,初步建立起一套适应患者特点、室自身实际的高效精细化管理模式,从多个方面优化就诊流程、服务模式、运行制度,实现了室管理水平大幅提升,诊疗效率及救治成功率显著提高,患者就诊满意度持续攀升。
陆远强宋聪颖张琴章夏萍
关键词:急诊科建设
综合医院急诊科护士压力源分析及应对措施
2024年
随着社会对医疗服务质量要求的提高,急诊科作为医院的重要部门,其护理人员面临的压力也日益增加。急诊科护士不仅需要应对突发性的工作任务,还需处理复杂多变的病患情况,甚至在某些情况下还会面临生命攸关的紧急救治任务,这些独特的工作特性使得急诊科护士承受着比其他病区护士更多的压力,然而长期处于高压状态下不仅会影响护士的身心健康,还可能降低护理质量,进而影响病患的治疗效果。基于此首先本文详细分析了急诊科护士的压力来源,然后提出了应对措施,旨在为医院管理层提供有益的指导,促进整体医疗服务水平的提升。
谭佳佳
关键词:急诊科护士
急诊培养模式用于中医院急诊科的效果
2024年
目的:探讨和研究急诊培养模式应用于中医院急诊科的效果。方法:选取医院2021年11月—2023年4月的16名急诊科护士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8名。对照组采用常规专培养管理模式,观察组采用急诊培养模式干预。比较两组护士带教效果情况、核心能力评分情况,比较两组护士护理患者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护士的带教效果各项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士的核心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士护理患者的护理总满意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诊培养模式应用于中医院急诊科中的实施效果较好,经过培养以及管理后急诊科护士的带教效果以及核心能力得到了较为显著的提高和改善,并且急诊科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也有较大的提高。
李婷
关键词:中医院急诊科护理质量
医护技协同下中医院急诊科诊疗措施的应用
2024年
目的:探讨医护技协同下中医院急诊科诊疗措施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取医院急诊科2023年1—10月接诊的80例急诊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急诊管理,观察组添加医护技协同管理,比较两组患者的管理效果。结果:管理前两组患者对服务态度、专技能、风险评估、应急能力等方面的管理评分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管理后观察组患者对服务态度、专技能、风险评估、应急能力等方面的管理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抢救时长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管理前两组患者的抑郁和焦虑评分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管理后观察组患者的抑郁和焦虑评分等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医院急诊科采取医护技协同管理,可提升管理质量和抢救成功率,缩减患者的抢救时长,获得满意评价,同时中医院应发挥自己的中医特色技术优势,以促进中医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魏玮婷刘婷婷
关键词:急诊科诊疗特色

相关作者

李春盛
作品数:888被引量:4,006H指数:32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研究主题:心肺复苏 心脏骤停 脓毒症 复苏后 参附注射液
邓秋迎
作品数:112被引量:440H指数:11
供职机构:广东省中医院
研究主题:护理 急诊 急诊科 中西医结合 分诊
朱继红
作品数:333被引量:1,814H指数:21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研究主题:预后 肺栓塞 急诊 心肺复苏 发热
蔡文伟
作品数:165被引量:549H指数:13
供职机构:浙江省人民医院
研究主题:心肺复苏 院前急救 急救 脂肪酸合成酶 急诊
龚怡
作品数:28被引量:132H指数:7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口腔医院
研究主题:牙外伤 医院急诊科 急诊科 口腔专科 口腔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