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096篇“ 动脉硬化性脑梗死“的相关文章
颈部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头颈部CTA在动脉硬化脑梗死诊断中的临床作用分析
2025年
目的:探究颈部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简称彩超)(CVUS)联合头颈部CT血管成像(CTA)在动脉硬化脑梗死诊断中的临床作用。方法:选取宝应县人民医院2022年3月—2024年3月收治的68例疑似动脉硬化脑梗死患者,均实施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CVUS及头颈部CTA检查。将DSA结果视作金标准,分析CVUS联合头颈部CTA检查诊断动脉硬化脑梗死的效能。比较阳组与阴组内膜厚度及平均斑块数,以及不同检查手段对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检出情况。结果:DSA检查结果显示阳41例,阴27例;CVUS共检出阳40例,其中漏诊9例,误诊8例;头颈部CTA共检出阳41例,其中漏诊7例,误诊7例;联合检测共检出阳41例,其中漏诊1例,误诊1例。以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CVUS联合头颈部CTA诊断动脉硬化脑梗死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分别为97.56%、96.30%、97.06%,均高于CVUS、头颈部CTA单独诊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硬化脑梗死患者内膜厚度及平均斑块数均大于非动脉硬化脑梗死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VUS联合头颈部CTA对轻度冠状动脉狭窄的检出率为91.67%,均高于CVUS与头颈部CTA单独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VUS联合头颈部CTA诊断动脉硬化脑梗死的效能较佳,尤其是在轻度冠状动脉狭窄诊断中展现出显著优势。
缪茂军张新苗张帅
关键词:动脉硬化性脑梗死颈部血管彩超内膜厚度
消栓肠溶胶囊对动脉硬化脑梗死患者的影响
2024年
目的探讨动脉硬化脑梗死(ACI)患者应用消栓肠溶胶囊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22年3月至2023年12月收治的82例动脉硬化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基础组和研究组各41例,基础组给予常规治疗,研究组在基础组的治疗基础上增加消栓肠溶胶囊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血管内皮功能、甲状腺激素水平、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6个月后,研究组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低于基础组,血清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血清游离甲状腺激素(FT4)水平均高于基础组(P<0.05);研究组血管假血友病因子(vWF)、血清内皮素(ET)水平低于基础组(P<0.05),一氧化氮(NO)、人6-酮-前列腺素F1α(6-K-PGF1α)水平高于基础组(P<0.05);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0.24%,高于基础组的73.17%(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规治疗联合消栓肠溶胶囊应用于ACI患者,能显著改善患者甲状腺激素水平,促进其血管内皮功能恢复,且安全高。
翟禄洁杨希成孙超
关键词:动脉硬化性脑梗死血管内皮功能
颈部血管彩超诊断动脉硬化脑梗死的临床效果评价
2024年
目的:探究对动脉硬化脑梗死使用颈部血管彩超进行诊断的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1月~2023年10月60例疑似动脉硬化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诊断接受颈部血管彩超,检查后诊断结果以血管造影数字减影为依据,进行诊断效果评价。结果:颈部血管彩超的诊断效能与血管造影数字减影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动脉硬化脑梗死检出的40例患者中,内膜厚度(1.34±0.18)mm,血管闭塞12.50%。轻度不规则斑块32.50%,规则型斑块10.00%。结论:颈部血管彩超用于动脉硬化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诊断效果显著。
陈燕萍黄素珍鞠芳
关键词:动脉硬化脑梗死颈部血管彩超
动脉硬化脑梗死患者血清FT3、FT4、RC水平及其与短期预后的相关
2024年
目的分析血清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血清游离甲状腺素(FT4)、残余胆固醇(RC)在动脉硬化脑梗死(ACI)患者中的水平,并探讨三者与ACI患者短期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2021年1月至2023年10月于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宿州医院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ACI患者180例为ACI组,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对发病后90 d患者预后进行评估。将ACI组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两个亚组。同时纳入健康体检者180名作为对照组。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两组血清FT3、FT4、RC水平;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因素;采用ROC曲线评价诊断价值。结果ACI组患者血清RC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而血清FT3、FT4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不良组中高血压、糖尿病、中重度动脉狭窄比例及NIHSS评分、hs⁃CRP、D⁃D、梗死灶最大直径、LDL⁃C、RC水平均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血清FT3、FT4水平明显低于预后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NIHSS评分、高hs⁃CRP、高D⁃D、低FT3、低FT4水平、高RC水平、高梗死灶最大直径及中、重度动脉狭窄是ACI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血清FT3、FT4、RC及三者联合诊断ACI患者预后不良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69、0.832、0.840、0.951,三者联合的AUC明显高于三者单独诊断(P<0.05)。结论血清FT3、FT4、RC水平异常与ACI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三者联合检测对ACI患者是否发生预后不良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陈雷刘时华梁彩霞张如梦陈岩
关键词:动脉硬化性脑梗死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
替罗非班在穿支动脉硬化脑梗死静脉溶栓后的应用效果及对神经功能的影响
2024年
目的 探讨替罗非班在穿支动脉硬化脑梗死静脉溶栓后的应用效果及对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 前瞻选择2022年2月至2023年12月濮阳油田总医院收治的100例穿支动脉硬化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基础治疗,对照组患者采取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治疗,研究组患者采取替罗非班治疗,两组患者的疗程为3周。治疗3周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以及治疗前、治疗3周后的血管内皮功能指标[血小板衍生内皮细胞生长因子(PD-ECGF)、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PECAM-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 (VCAM-1)、细胞间黏附分子1 (ICAM-1)]、神经功能指标[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同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6.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3周后的血清PD-ECGF、PECAM-1、VCAM-1、ICAM-1水平分别为(625.75±45.10) ng/m L、(601.14±40.35) ng/m L、(662.36±40.20) ng/mL、(313.74±20.25) ng/m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712.22±50.18) ng/mL、(771.71±50.33) ng/mL、(872.02±50.28) ng/m L、(482.80±30.30) ng/m 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3周后的NIHSS评分为(6.37±2.00)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3.12±2.15)分,MMSE评分为(24.55±4.02)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1.62±2.41)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研究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10.91%,略高于对照组的9.09%,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替罗非班在穿支动脉硬化脑梗死静脉溶栓后的临床应用能改善患者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提高神经功能,临床应用效果显著,且安全较高。
杨玉博赵海涛田玉娟
关键词:替罗非班静脉溶栓血管内皮功能
幽门螺杆菌与动脉硬化脑梗死相关的研究进展
2024年
脑梗死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是卒中最常见的类型。脑梗死的常见危险因素有年龄、别、吸烟、饮酒、高血压、糖尿病等。近年来发现幽门螺杆菌可能参与了动脉硬化脑梗死的发生发展。下文主要阐述脑梗死与幽门螺杆菌之间的关系及相关机制,为脑梗死的诊疗及预防提供一定的参考。
李玲玉阚福强
关键词:幽门螺杆菌动脉粥样硬化脑梗死
颈部血管彩超诊断动脉硬化脑梗死的临床探讨被引量:2
2023年
目的分析在动脉硬化脑梗死患者的诊断中颈部血管彩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进行回顾分析,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月牡丹江市中医医院收治的47例动脉硬化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命名为研究组,另抽取同期在牡丹江市中医医院进行健康查体的47名健康人作为对照组,两组研究对象均接受颈部血管彩超检查,对比其检查结果。结果研究组患者血管闭塞、内膜增厚以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比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态差异显著,对照组研究对象斑块形态以轻度不规以及规则型斑块为主,且研究组患者轻度不规则斑块、规则型斑块以及重度不规则斑块检出例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平均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数量高于对照组,平均动脉内膜厚度厚于对照组,且患者动脉轻度、中度以及重度狭窄比例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阻力指数(RI)明显高于对照组,颈动脉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和颈动脉收缩期最大流速(SPV)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颈动脉斑块以混合斑为主,发生部分以颈总动脉分叉处为主。结论颈部血管彩超检查能够明确动脉硬化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以及相关血流情况,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田甜
关键词:颈部血管彩超动脉硬化性脑梗死血流指标颈动脉内膜厚度
颈部血管彩超诊断动脉硬化脑梗死的临床评价
2022年
评价颈部血管彩超诊断动脉硬化脑梗死的临床价值,以提高诊断率。方法:运用回顾分析法,选出50例动脉硬化脑梗死患者,纳入病例组;另选出50例健康志愿者,纳入健康组,2组均接受颈部血管彩超检查,对比其各项指标的差异。结果:病例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血管闭塞狭窄、内膜增厚的检出率高于健康组,P<0.05。病例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态中重度不规则型、中度不规则型的构成比均高于健康组,P<0.05,规则型的构成比低于健康组,P<0.05。病例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类型中钙化型的构成比低于健康组,脂质型的构成比高于健康组,均P<0.05;两组纤维型、脂质纤维型的构成比相近,P<0.05。病例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分布中颈总动脉主干、颈内动脉起始处、双侧颈动脉的构成比均高于健康组,颈总动脉分叉处的构成比低于健康组,P<0.05。病例组血管闭塞狭窄程度高于健康组,P<0.05。病例组内膜增厚患者的动脉内膜厚度大于健康组,P<0.05。结论:颈部血管彩超诊断动脉硬化脑梗死的临床价值高,能观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态、类型及分布,并对血管闭塞狭窄程度、动脉内膜厚度进行评估与测定,临床诊断率高,可推荐使用。
曾凡勇
关键词:颈部血管彩超动脉硬化性脑梗死
颈部血管彩超诊断动脉硬化脑梗死的临床效果评价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研讨在动脉硬化脑梗死的临床诊断中应用颈部血管彩超的诊断价值。方法:借助回顾方式展开此次研究,研究时间段为2019年1月~2019年12月,研究对象为该时间段内本院收治的100例动脉硬化脑梗死患者(设为观察组),同时选取该时间段内健康体检者100例(设为对照组),均使用颈部血管彩超进行检查,比较两组检查情况。结果:观察组内膜厚度(1.36±0.22)mm,平均斑块数(1.52±0.56)块/例,而对照组分别为(0.55±0.11)mm、(0.36±0.11)块/例,观察组患者内膜厚度数值较高,平均斑块数较多,数据和对照组相比有意义(t=32.9311、20.3258,P<0.05)。观察组患者重度、轻度以及规则型斑块分别有28例、24例、23例,而钙化型、纤维型、脂质纤维型以及脂质型斑块分别有8例、10例、25例以及35例;对照组规则型斑块仅有15例,而钙化型、纤维型、脂质纤维型以及脂质型斑块分别有8例、3例、2例、2例,两组在斑块类型和形态方面均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动脉硬化脑梗死的临床诊断中应用颈部血管彩超效果显著,可有效鉴别动脉硬化脑梗死动脉内膜厚度和平均斑块数。
郎朗
关键词:颈部血管彩超动脉硬化性脑梗死
动脉硬化脑梗死患者血清NOS3、GDNF水平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4
2022年
目的探究动脉硬化脑梗死患者血清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NOS3)、胶质细胞源神经营养因子(GDNF)表达差异以及其在患者预后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月期间本院收治的动脉硬化脑梗死患者126例及同期体检健康者130例,患者根据梗死体积、功能障碍、预后分组,比较不同组间血清NOS3、GDNF水平;使用ROC曲线分析NOS3、GDNF对患者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结果动脉硬化脑梗死患者糖尿病史、高血压病史比例升高,血清NOS3、GDNF水平降低(P<0.05);不同梗死体积患者NOS3、GDNF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功能障碍组、中度功能障碍组、重度功能障碍组患者NOS3、GDNF水平依次降低(P<0.05);NOS3、GDNF水平预测患者预后不良AUC分别为0.858、0.779。结论动脉硬化脑梗死患者血清NOS3、GDNF水平均降低,其水平与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以及预后相关,有望成为评估患者预后情况的生物学指标。
田伟张小存贺迎坤
关键词:动脉硬化性脑梗死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相关作者

陈盛强
作品数:406被引量:945H指数:13
供职机构:广州医科大学
研究主题:基因多态性 多态性 FMR1基因敲除小鼠 FMR1基因敲除 脆性X综合征
郭旭
作品数:13被引量:48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五二医院
研究主题:动脉硬化性脑梗死 缺血修饰蛋白 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 超敏C反应蛋白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徐恩
作品数:200被引量:875H指数:16
供职机构:广州医科大学
研究主题:脑缺血 成年大鼠 短暂全脑缺血 脑梗死 低氧预处理
杜小平
作品数:64被引量:308H指数:9
供职机构: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研究主题:基因多态性 载脂蛋白B 脑出血 脑卒中 汉族人群
杨期东
作品数:581被引量:3,383H指数:27
供职机构: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研究主题:脑出血 脑卒中 脑梗死 多态性 脑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