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4768篇“ 加速度反应谱“的相关文章
地表/井下加速度反应比值与地脉动HVSR相关性研究
2025年
尽管地脉动水平/竖向傅里叶幅值比(HVSR)法尚存在基础理论欠缺,但已被广泛应用于场地条件参数估计与地震动场地效应研究中。对地脉动HVSR予以改进,建立用之估计地震动作用下地表/井下加速度反应比值(SBSRa)的经验方法,可使利用地脉动现场观测数据估计地震动放大系数成为可能,进而为地震动场地效应研究提供基础数据。基于日本KiK-net台网中699个台站的296958组强震动加速度记录,利用地震P波到时之前的地脉动数据,提取出稳定的地脉动HVSR,统计其与地震动强度较小时SBSRa之间的相关性,发现二者形状相似、卓越频率相近;采用频率归一化方法获得分类型的地脉动HVSR经验修正系数,并据此提出一种利用地脉动HVSR预测地震动SBSRa的建议方法。可靠性分析结果表明,该建议方法所预测的地震动SBSRa具有工程可接受的精度,超75%台站的地震动SBSRa预测值与实测值之间的Jaccard相似系数在0.58以上,验证了利用地脉动HVSR粗略估计地震动强度较小时SBSRa的有效性。
王玉石王玉石李小军李小军段建斌
关键词:地震动强震动记录
俯冲带板间非设定地震的水平与竖向加速度反应比模型
2025年
基于日本KiK-net和K-NET台网所获取的59次俯冲带板间地震的3048条强震记录,采用随机效应算法和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地震类型、周期、场地条件等因素对水平与竖向加速度(H/V)反应比的影响,并建立了俯冲带板间非设定地震(不包含震源项、路径项等参数)的H/V反应比模型,用于调整无震源、无路径信息时的工程抗震设计反应。研究结果表明:(1)地震类型和场地类别对H/V反应比均存在显著影响,H/V反应比的峰值周期与各类别场地的平均场地周期接近,预测模型的H/V反应比峰值周期与场地的卓越周期具有一定的相关性;(2)路径效应项和场地效应项的随机误差对H/V反应比离散程度的贡献随周期的增加而不断增大,场地效应的贡献在各类场地的平均场地周期处最大。为便于工程应用,模型中未加入震源和路径参数,残差分析表明震源特性和传播路径仍会对H/V反应比产生影响,当有明确的地震信息时,引入震级、断层距、断层深度等因素可进一步提高模型预测精度。
王乐添何瑾侯瑞彬
关键词:标准差随机效应模型
俯冲带板内地震水平与竖向加速度反应比的研究
竖向地震动是影响地震灾害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同一记录的水平与竖向加速度反应具有相近的震源效应、路径效应和场地效应,因此,在开展工程结构竖向抗震设防和构建竖向地震动预测模型时,常采用水平竖向比(HVSR)方法,以有效提...
黄斌
关键词:地震动衰减关系加速度反应谱
考虑设备—结构相互作用的设备加速度反应研究
随着建筑功能的发展,建筑的附属设备越来越多,设备对建筑功能发展起到了重要的贡献作用,但也导致造价花费增加。在地震灾害中与设备有关的损失约占总损失的三分之一,设备的损坏也可能造成次生灾害甚至人员伤亡,因此设备抗震性能在地震...
宋金成
关键词:振动台试验有限元
基于KiK-net强震动记录的加速度反应规律性偏差
2024年
地震动特性受到地震震源、地震波传播介质和局部场地条件等因素的综合影响,虽然地震动反应虽然具有统计意义上的共性,但其具体形状又各不相同,特别是部分加速度反应与统计平均值之间存在显著的规律性偏差。为了进一步探究加速度反应与统计平均值之间的规律性偏差,本文基于日本KiK-net台网获取的8万余条强震动记录,建立了考虑地震震级和震中距影响的地面峰值加速度归一化加速度反应,并以预测值+0.5倍方差为界将加速度反应分为有、无反应规律性偏差的两组。通过有反应规律性偏差的反应(观测值)与无反应规律性偏差的反应预测值之间的差值,析出了反应的规律性偏差,验证了反应规律性偏差的形状与高斯曲线高度吻合,并可用加速度反应规律性偏差曲线的中心周期、相对高度和相对宽度等参数进行表征。基于2万余条有反应规律性偏差记录的统计分析显示,加速度反应规律性偏差主要受控于剪切波速、覆盖层厚度等局部场地条件表征参数,受地震震级、震中距、地震动强度等参数的影响相对较小。基于此,利用多元线性回归建立了加速度反应规律性偏差表征参数的经验统计关系,并提出了有加速度反应规律性偏差的场地相关加速度反应的确定方法。虽有待改进,但本文提出的反应规律性偏差概念将有助于改进场地相关地震动反应的确定方法。
袁明明李小军王玉石
关键词: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强震动记录
基于加速度反应与地震动持时的地震输入能量研究
2024年
建立具有设计意义的地震动总输入能量是实现结构能量设计的基础。根据中长周期段修正的加速度反应及地震动有效持时,提出了一种生成地震动输入能量的方法。统计270组人工波的时程分析结果,得到了以等效速度表征的四段式弹性单自由度(single degree of freedom,SDOF)体系总输入能量,并给出了不同场地类型、抗震设防烈度等设计条件下归一化等效速度的参数取值。在考虑延性系数及刚度折减系数的影响后,提出了弹塑性SDOF体系修正输入能量的等效速度,估算了引起结构损伤的滞回耗能占总能量的比值。该能量可为基于能量的结构设计及研究提供参考。
郑彦君王湛刘德铭潘建荣胡方鑫
含软弱土层场地地震动加速度反应特征周期调整方法被引量:1
2024年
在分析场地条件对地震震害影响及国内外关于软弱土层对场地地震反应影响的基础上,采用实际含淤泥质土层场地资料,建立了12个含软弱土层的场地模型,在不同输入地震动水平下进行了场地地震反应一维等效线性化分析,讨论了软弱土层厚度和埋深对场地地震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软弱土层的埋深或厚度的增加,反应特征周期逐渐增大;输入地震动峰值增加,反应特征周期亦增大。继而依据软弱土层厚度、埋深及输入地震动强度对场地加速度反应特征周期的影响特征,提出了含软弱土层场地地震动加速度反应特征周期调整方法。
陈珍郝冰李远东周正华卞祝韩轶
关键词:地震动等效线性化地震震害
地表/井下加速度反应比的周期相关非线性特征
2024年
浅地表软弱覆盖土层会显著影响加速度反应等地震动特性表征参数,且其影响程度随地震动强度增加呈现显著的非线性特征。文中基于日本KiK-net台网180个台站的166 700组强震动记录,采用动态时间规整(DTW)算法对地表/井下反应比曲线的周期偏移进行修正,定量分析了地表/井下反应比随地震动强度的周期偏移与幅值衰减特性,发现相对周期偏移量与比幅值均与地震动强度在对数或半对数坐标系下呈线性关系,且不同周期点的相对周期偏移与幅值衰减速率并不相同。统计获得了各台站及Ⅰ、Ⅱ、Ⅲ、Ⅳ类场地上的周期偏移系数和幅值衰减系数,发现其均随周期增加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表明在地震动能量丰富的加速度反应平台段,地表/井下反应比曲线的周期偏移更为显著,但幅值衰减则相对较慢。尽管地表/井下反应比与土层地表/基岩地表反应比之间存在差异,统计得到的周期偏移系数和幅值衰减系数仍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地震动场地效应的非线性特征。
王琳王玉石王玉石李小军丁毅
关键词:地震动工程地质条件
俯冲带板间地震水平竖向加速度反应比的研究
地震动衰减关系(简称GMPEs)在工程结构设计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目前的研究更侧重于水平向地震动,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竖向地震动对工程结构的影响。国内外抗震设计规范多利用H/V反应比间接计算竖向反应值,此方法虽简便...
王乐添
关键词:地震动衰减关系随机效应模型
日本浅壳与上地幔地震水平与竖向加速度反应比的研究被引量:1
2024年
我国现行的抗震规范中将竖向加速度峰值设定为水平加速度峰值的0.65,这种处理方式有时低估了竖向地震动的作用,而有时又存在冗余度。本文选用5258条日本俯冲带浅壳与上地幔地震记录,综合考虑周期和场地条件的影响,研究建立水平与竖向加速度反应比模型,用于针对未知地震震源和路径信息的实际工程设计。研究表明:1)地震类型和场地类别对加速度反应比的影响都是显著的,因此在建立反应比模型时,需要考虑地震类型和场地类别的影响。2)本文模型场地项系数在接近每个场地类别的平均场地周期的对应周期上存在峰值,这与一维场地模型的场地放大理论一致。3)本文模型与BOMMER(2011)模型整体趋势相似,而BOMMER(2011)模型的R_(HV)在岩石、硬土和软土场地之间变化不大,该差异主要源自场地分类式不同,BOMMER(2011)基于V_(S 30)对场地分类,而V_(S 30)仅代表浅地表土层的刚度,难以全面反映场地基本特征。4)本文建立的R_(HV)模型应用于实际的工程设计,而非专门针对某一指定地震,所以没有涵盖震源以及路径的相关信息。但模型残差分析结果表明:当具有明确地震信息时,加入震级、震源深度和断层距离的参数来能够进一步优化R_(HV)模型。
何瑾王乐添侯瑞彬
关键词:俯冲带

相关作者

李小军
作品数:554被引量:3,244H指数:31
供职机构:北京工业大学
研究主题:地震动 地震 汶川地震 地震反应 核电厂
陈隽
作品数:160被引量:1,074H指数:23
供职机构: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研究主题:振动舒适度 荷载 振动台试验 系统识别 加速度反应谱
俞瑞芳
作品数:66被引量:194H指数:7
供职机构: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研究主题:地震动 非比例阻尼 加速度反应谱 时程 反应谱
张超
作品数:142被引量:168H指数:6
供职机构:福州大学
研究主题:自锚式悬索桥 加载装置 桥塔 反应谱 加速度反应谱
俞言祥
作品数:191被引量:1,335H指数:21
供职机构: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研究主题:地震动 地震 反应谱 汶川地震 长周期地震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