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686篇“ 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的相关文章
冬小麦-夏玉米轮作模式下地下滴灌管埋深与耕作方式适配性研究
2025年
为确定适宜的地下滴灌毛管埋深与配套耕作方式,以关中地区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区为研究对象,设置5种不同毛管埋深(0、10、20、30、40 cm)和2种耕作方式(旋耕和免耕),分析了不同处理对冬小麦-夏玉米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地表滴灌相比,地下滴灌促进了冬小麦-夏玉米生长及产量的形成。毛管埋深40 cm处理减缓了冬小麦-夏玉米前期株高和叶面积生长(2.42%~21.03%),显著降低了夏玉米干物质积累(8.47%)。与地表滴灌相比,冬小麦、夏玉米产量增幅分别为3.55%~7.68%和2.53%~5.16%。毛管埋深为30 cm和40 cm时,不同耕作方式处理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综合考虑田间生产实践,免耕与毛管埋深30 cm地下滴灌组合可作为关中地区冬小麦-夏玉米轮作较为适宜的种植模式。
张俊慕飞张琳琳
关键词: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地下滴灌毛管埋深
长期秸秆还田对典型潮土区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产量及氨挥发的影响
2025年
【目的】秸秆还田在培肥土壤的同时,向土壤中投入了大量的有机碳,激发了有机氮的矿化。研究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体系下长期秸秆还田对作物产量、氮素吸收利用和土壤氨挥发的影响,为提高作物产量、减少氮素损失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位于河北省廊坊市的长期秸秆还田定位试验始于2008年,处理包括只施用常规化肥(NPK)和常规化肥配合秸秆还田(NPKSt)。于作物生长期测定氨挥发,收获期调查测定作物产量、植株氮素含量以及0—100 cm土层土壤酶活性和土壤无机氮含量,分析土壤氨挥发、氮素转化过程对秸秆还田的响应。【结果】2018—2023年,NPKSt处理冬小麦、夏玉米产量较NPK处理分别增加6.20%~19.29%、11.01%~21.42%,籽粒总吸氮量分别增加19.85%、15.49%,氮肥偏生产力分别增加6.96%、12.41%,且玉米季效果优于小麦季。土壤氨挥发主要集中在施肥后7天内,NPKSt处理平均土壤氨挥发速率低于NPK处理。NPKSt处理轮作周年氨挥发总累积量较NPK处理显著降低3.69 kg/hm^(2),氨总损失率显著降低1.02个百分点。与NPK处理相比,NPKSt处理冬小麦和夏玉米季0—20 cm土层土壤脲酶活性提高14.84%~25.35%。两季NPKSt处理下表层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均显著提高,NPKSt处理0—20 cm土层铵态氮含量较NPK处理显著提高10.90%~27.73%。0—100 cm土层内,NPKSt处理土壤硝态氮含量较NPK处理提高18.35%~307.85%。【结论】长期秸秆还田不仅显著减少铵态氮的挥发损失,还可改善土壤通气性,提高表层土壤脲酶活性,增加土壤无机氮含量,提高土壤氮素供应能力,尤其有利于夏玉米植株的氮素吸收和利用。因此,在华北平原北部典型潮土区冬小麦-夏玉米体系下,秸秆还田可在保证作物高产的基础上减少土壤氨挥发损失,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
江晗王磊卢艳丽白由路王洛斌徐鹏娜
关键词:秸秆还田氮素吸收氨挥发
一种冬小麦-夏玉米轮作氮肥高效利用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冬小麦‑夏玉米轮作氮肥高效利用方法,其具体过程为:在小麦季即玉米收获后,将玉米秸秆收集并粉碎成3‑5cm制成氨化秸秆,一次性施加小麦所需氮肥磷肥钾肥,翻耕之后播种小麦冬小麦收获后,将小麦秸秆收集并粉碎成...
张黛静方凌李若娜陈慧平刘锋郝鑫茹贾思凡吴霖
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田沟金针虫垂直活动特征
2024年
基于河北固城农业气象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2019—2020年、2021—2022年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田沟金针虫在土壤中分层调查数据,引入虫口重量指标,结合虫口密度指标,揭示沟金针虫在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田为害-休眠动态变化,讨论沟金针虫在土壤中垂直活动特征、气象条件与其相关性以及对冬小麦产量影响。结果表明:沟金针虫在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田存在3个为害期和3个休眠期,且交替出现。3个为害期出现在冬小麦返青-拔节期、夏玉米幼苗期、冬小麦秋苗期,3个休眠期出现在冬小麦期、冬小麦成熟-收获期、夏玉米灌浆-成熟期,3个为害期中以冬小麦返青-拔节期最为严重。季偏暖及春季回暖早,沟金针虫表现出晚下早上特征,使得沟金针虫季休眠期缩短而为害活动期延长;土壤温度、湿度以及食源关系共同影响沟金针虫为害、休眠以及取食活动,其为害适宜土壤重量含水率约为15%~18%,适宜土壤温度为14~18℃。分析沟金针虫为害与冬小麦减产率可知,虫口密度每增加10 m^(-2)或虫口重量每增加1.0 g·m^(-2),可导致减产率增加5.1%。
赵花荣任三学任三学张玲齐月杨超胡丽丽
关键词:沟金针虫冬小麦夏玉米
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磷肥减施及调控措施的研究
当前中国正面临优质磷矿资源的枯竭以及磷肥过度施用造成的严重环境污染风险,实施磷肥减施增效可利用土壤累积态磷和提高磷利用率,不仅可以节约磷矿资源和生产成本,也有利于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在陕西省关中平原进行田间定位试验,采用...
董海霞
关键词: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作物产量磷效率
未来气候变化对黄淮海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系统生产力影响
2024年
揭示未来气候变化对黄淮海平原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系统作物物候和产量的影响,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文献收集的多站点多年份大田试验数据来校准和验证APSIM-Wheat和APSIM-Maize模型,并结合CMIP6数据集10个全球气候模型(Global climate models,GCMs)预测的未来气象数据,驱动校准验证后的APSIM模型,模拟分析了SSP2-4.5和SSP5-8.5两种温室气体排放情景下黄淮海地区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系统在2021—2060年(2040s)和2061—2100年(2080s)作物物候期和产量的变化情况。基于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分析其变化趋势,并结合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模型分析了气候要素与作物生殖生长期变化对作物产量的正负效应及其重要性。结果表明:与基准期(1981—2020年)相比,冬小麦营养生长期总体缩短,生殖生长期总体延长,产量增加,且在SSP5-8.5情景下变化更明显;与基准期相比,夏玉米营养生长期、生殖生长期都将缩短,产量增加,但相较于SSP2-4.5,夏玉米在SSP5-8.5情景下出现减产趋势;与SSP2-4.5相比,在SSP5-8.5情景下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系统的周年全生育期缩短,周年总产量增加,且冬小麦产量占比有所增加。在未来时段,冬小麦产量主要与生育期内太阳辐射、日均温及累计降雨量之间呈正相关关系,但日均温及累计降雨量的增加不利于在SSP5-8.5情景下2080s时间段内实现冬小麦增产;夏玉米产量与气象因子的相关性与冬小麦类似,但夏玉米产量始终与日均温直接呈显著负相关。通过随机森林模型分析可知,冬小麦生殖生长期、生育期内累计降雨量对冬小麦产量影响最大;夏玉米生育期内CO_(2)浓度、日均温及累计降雨量对夏玉米产量影响最大。总体上,未来气候变化将导致黄淮海地区冬小麦生殖生长期延长,夏玉米生殖生长期缩短,产量增加;但随着时间推移,温度及降雨量对作物产量的正效应�
董文彪冯文哲屈萌钰冯浩于强何建强
关键词:冬小麦夏玉米气候变化黄淮海平原
黄淮海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系统产量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及适应性策略
气候变化已经对全球的小麦玉米生产构成巨大威胁,黄淮海平原作为我国最主要的粮食生产区之一,揭示未来气候变化对该区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系统作物物候和产量的影响,并探究调整播期和灌溉等管理措施在黄淮海平原不同分区应对气候变化的...
董文彪
关键词:气候变化冬小麦夏玉米APSIM模型黄淮海平原
不同新型尿素对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及生产效益的影响
2024年
为探究不同新型尿素对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的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以期为新型尿素在实际生产中应用提供理论依据。以普通尿素为对照,连续5年施用6种新型尿素,测算小麦-玉米轮作产量,分析新型尿素对产量构成的影响,同时测定植株与籽粒氮素吸收情况,核算新型尿素的氮肥农学效率、偏生产力及生产效益。结果表明:相对普通尿素连续施用新型尿素均能显著增加小麦-玉米轮作体系产量(P<0.05),增产范围为7.08%~11.77%,其中小麦季控失尿素增产9.02%,玉米季含锌尿素增产15.52%;小麦季新型尿素氮素吸收及利用无较大差异,而玉米季控失尿素分次施肥与含锌尿素的平均氮肥农学效率分别达到了9.49 kg/kg和10.63 kg/kg;从生产效益来看,控失尿素分次施用与含锌(锰)的净收益最高。本试验条件下,建议在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中分次施用控失尿素或者施用含锌(锰)尿素。
王文赞韩建李鑫王琛李瑞娟岳艳军张丽娟
关键词:小麦-玉米轮作氮素吸收氮肥利用
玉米根际多功能促生菌的筛选及其对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产量提升效果被引量:2
2024年
【目的】黄淮海平原小麦玉米生产区主要实行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种植模式。砂质潮土是广泛分布于黄淮海地区的土壤,属性和衍生障碍较多,包括结构性较差、蓄水保肥能力较弱等。为了提高肥料利用率、改善土壤肥力,综合实现作物产量提升和品质优化,筛选了一株多功能促生菌,并在该轮作体系验证其广谱促生效应。【方法】从玉米根际砂质潮土中筛选多功能促生菌,测定其产吲哚乙酸(IAA)、溶有机磷、解钾能力。通过形态学、生理生化及16SrDNA序列分析方法对其种属进行鉴定。摇瓶条件下探究其产IAA的最适条件,通过玉米盆栽验证其促生能力,通过冬小麦-夏玉米大田试验验证其在轮作体系中的广谱性增产效果。【结果】(1)试验筛选得到一株命名为YM3的多功能根际促生菌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其产IAA能力达到59.21 mg/L、解有机磷能力达到0.72 mg/L、解钾能力达到18.56 mg/L。当装液量为25 mL/250 mL,pH 6-8范围内,分别以麦芽糖、蛋白胨为碳、氮源时,YM3产IAA能力最佳。(2)玉米盆栽试验结果可见,与接种灭活菌相比,接种YM3菌水剂的土壤IAA、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分别显著提高75.00%、48.66%、20.00%。玉米幼苗的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根尖数、根分枝数分别显著增加67.95%、59.21%、51.13%、71.34%、92.06%。玉米植株的鲜重、株高、相对叶绿素含量、全氮、全磷、全钾分别显著提高了39.86%、23.51%、18.27%、17.68%、52.26%和36.53%。(3)小麦玉米轮作大田试验结果表明,接种YM3菌剂的小麦大田土壤有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分别显著增加了9.08%、13.78%、16.66%,增产率达到42.18%。玉米大田土壤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显著增加了19.18%和15.95%,增产率达到13.22%。【结论】筛选得到的枯草芽孢杆菌YM3菌株兼具产IAA、溶有机磷、解钾功能,在黄淮海平原小麦玉米轮作体系土壤中适应性�
常泸尹王中华李凤敏高梓源张辉红王祎李芳韩燕来姜瑛
关键词:根际促生菌IAA
有机肥对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土壤氨挥发和氮淋溶的影响
农田面源污染涉及到肥料利用率、农田环境、植物生长等一系列问题,而优化施肥措施是降低农田面源污染的一种关键技术。然而,不同类型土壤施用有机肥对氮素挥发和淋溶等问题并不清楚。本研究在河南省潮土和褐土上冬小麦-夏玉米轮作模式下...
苏昕
关键词:有机肥氨挥发氮淋溶

相关作者

王润政
作品数:14被引量:33H指数:1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大学
研究主题:玉米 冬小麦-夏玉米轮作 断根 作物营养 培土
张英华
作品数:113被引量:718H指数:17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大学
研究主题:冬小麦 小麦 节水栽培 水分利用 蛋白质含量
冯伟
作品数:174被引量:2,152H指数:28
供职机构:河南农业大学
研究主题:冬小麦 小麦 高光谱遥感 穗型 小麦叶片
王兴仁
作品数:99被引量:1,221H指数:19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研究主题:冬小麦 氮肥 养分资源 夏玉米 施肥
朱云集
作品数:226被引量:3,197H指数:33
供职机构:河南农业大学
研究主题:冬小麦 小麦 籽粒产量 硫 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