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4005篇“ 冠状动脉血管“的相关文章
无对比剂磁共振冠状动脉血管成像的应用进展
2025年
磁共振冠状动脉血管成像技术(MRCA)在无需电离辐射或对比剂的情况下,可以评估冠状动脉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然而,由于空间分辨率低、采集时间长、信噪比低等技术限制,该技术无法在临床常规应用。尽管如此,这些限制都可以通过呼吸导航技术和压缩感知技术等新技术的组合来具体解决。本文首先回顾无对比剂磁共振冠状动脉血管成像(NMRCA)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及其技术特点,讨论当前可用的MRCA技术并分析当前的技术发展,其在提高MRCA图像质量和缩短采集时间方面具有独特的潜力。最后部分讨论NMRCA在冠状动脉疾病和川崎病中的应用进展,比较各种成像技术在临床应用中的优缺点,并对NMRCA的技术进展进行展望。
杨倩倩贺克武
关键词:川崎病
多排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应用效果分析
2025年
目的:探究冠状动脉狭窄诊断中使用多排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的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7月—2024年7月金湖县银涂镇卫生院收治的疑似冠状动脉狭窄患者100例为观察对象,予以多排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为金标准,分析多排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的诊断效能,评估其在冠状动脉斑块及狭窄程度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结果:100例疑似冠状动脉狭窄患者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确诊90例,多排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检出真阳性患者88例,真阴性患者8例,诊断灵敏度97.78%、特异度80.00%、准确率96.00%,与金标准诊断一致性良好(Kappa值=0.778)。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出轻度狭窄42例,中度狭窄30例,重度狭窄18例,多排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对不同狭窄程度冠状动脉的检查准确率为90.00%,与金标准诊断一致性良好(Kappa值=0.855)。90例患者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出冠状动脉斑块150个,其中非钙化斑块71个,钙化斑块34个,混合斑块45个;多排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检出冠状动脉斑块144个,其中非钙化斑块68个,钙化斑块33个,混合斑块43个,总检出率为96.00%。结论:多排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在冠状动脉狭窄诊断中具有高灵敏度及特异性,可有效筛查冠状动脉斑块,评估病灶狭窄程度。
虞海洋
关键词:冠状动脉狭窄
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技术在冠状动脉狭窄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2025年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狭窄诊断中应用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技术的价值。方法:选取2023年6月—2024年5月平阴县人民医院收治的300例疑似冠状动脉狭窄患者,均实施CT与冠状动脉血管造影(CCTA)检查,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结果为金标准,分析不同方法对冠状动脉狭窄的检出率、诊断效能、狭窄检出情况及不同病情程度患者的CCTA参数。结果:DSA检出阳性162例、阴性138例,以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CT检查检出真阳性147例,CCTA检查检出真阳性160例。CCTA检查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灵敏度、准确率、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均高于CT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且其与金标准一致性极好(Kappa=0.884)。CCTA检查对不同程度冠状动脉狭窄的检出率高于CT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不同病情程度患者最小管腔面积(MLA)、最小管腔直径(MLD)、狭窄面积百分比(%AS)、狭窄直径百分比(%D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其中MLA、MLD对比显示重度<中度<轻度,%AS、%DS对比显示,重度>中度>轻度。结论:冠状动脉狭窄诊断中应用CCTA准确率较高,且该方案属于无创性检查,因此可应用在初步诊断与筛查中,且为临床明确血管狭窄情况、制订诊疗方案提供丰富参考,在诊疗及评估预后等多方面有借鉴价值。
王进
关键词:冠状动脉血管造影冠状动脉狭窄CT准确率一致性
基于IVUS图像的冠状动脉血管血流动力学量化方法及系统
本发明涉及医学图像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基于IVUS图像的冠状动脉血管血流动力学量化方法及系统,包括以下步骤:在IVUS图像中,分别对目标进行增强,得到雪花点目标增强图像和干扰目标增强图像;利用Mask R‑CNN模型分...
熊劲节汪朝晖胡靖甘婷李涵刘文虎汪雪华王妍熊愫兵董琛徐倩熊妮黄延龄
一种基于DSA影像技术的动态冠状动脉血管路径的设计方法及系统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DSA影像技术的动态冠状动脉血管路径的设计方法及系统,通过对术前术中影像导管开口检测以及经过两阶段配准,实时设计动态冠脉路径并引导工作导丝。本发明提出的实时动态冠脉路径的设计可以帮助经验不足的术者根据...
冯利军蒋峻李长岭向建平
双源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技术检查在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2025年
目的采用双源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分析其评估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3年10月枣庄市薛城区人民医院收治的疑似冠状动脉狭窄患者117例,进行双源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技术检查,以冠脉血管造影检查为“金标准”,分析双源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技术检查在临床筛查冠状动脉狭窄以及评估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应用价值。结果疑似冠状动脉狭窄患者117例,以冠脉血管造影为“金标准”,82例为阳性,35例为阴性。双源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技术检查在临床筛查冠状动脉狭窄中的灵敏度为98.78%(81/82)、特异度为100.00%(35/35)、准确度为99.15%(116/117)、阳性预测值为100.00%(81/81)、阴性预测值为97.22%(35/36)。82例冠脉血管造影检查确诊冠状动脉狭窄患者冠脉正常449段,轻度狭窄101段,中度狭窄47段,重度狭窄56段,闭塞7段;双源CT冠脉成像诊断与其一致性为0.736。结论双源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技术检查在临床筛查冠状动脉狭窄中表现出高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与“金标准”评估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一致性较高。
任红梅秦禹
关键词:冠状动脉狭窄血管成像技术
术前血尿素氮/白蛋白比值与冠状动脉血管内超声指导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患者预后的关系
2025年
目的分析术前血尿素氮(BUN)/白蛋白(ALB)比值(B/A)与冠状动脉血管内(简称冠脉内)超声指导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选择2020年2月—2022年12月在咸阳市中心医院行冠脉内超声指导下PCI治疗的116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另外以同期健康体检人群120例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术后均随访1年,以随访期间出现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为终点事件将116例患者分为预后不良组(n=33)与预后良好组(n=83)。所有受试者入院后均检测外周血BUN、ALB水平,并计算B/A。分析比较各组基础资料、生化指标及B/A,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术前BUN、ALB、B/A对冠脉内超声指导下PCI患者术后发生MACE的预测价值;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冠脉内超声指导下PCI患者术后发生MACE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观察组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BUN、B/A均高于对照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ALB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预后不良组NT-proBNP、CK-MB、BUN、B/A均高于预后良好组,LVEF、ALB均低于预后良好组(均P<0.05)。ROC曲线结果显示,外周血BUN、ALB及B/A预测冠脉内超声指导下PCI患者术后发生MACE的AUC为0.833(95%CI:0.783~0.883)、0.859(95%CI:0.809~0.909)、0.922(95%CI:0.872~0.97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LVEF[OR(95%CI)=1.952(1.317~2.895)]、NT-proBNP[OR(95%CI)=2.625(1.643~4.193)]、BUN[OR(95%CI)=3.353(1.922~5.851)]、ALB[OR(95%CI)=3.792(2.049~7.018)]、B/A[OR(95%CI)=3.277(2.000~5.370)]均为冠脉内超声指导下PCI患者术后发生MACE的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冠脉内超声指导下PCI患者术前B/A水平升高,且高水平B/A是患者术后MACE发生的危险因素,可作为评估冠脉内超声指导下PCI患者术后发生MACE的生物学指标。
陈斌许岭平秦黎明卫聪颖韩芳旗
关键词: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血尿素氮白蛋白
红细胞分布宽度、纤维蛋白原/白蛋白比值与基于冠状动脉血管造影的无创血流储备分数对冠状动脉功能性缺血的诊断价值
2025年
目的:探究红细胞分布宽度(RDW)、纤维蛋白原/白蛋白比值(FAR)和基于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的无创血流储备分数水平诊断冠状动脉功能性缺血的价值。方法:选取高度怀疑冠状动脉功能性缺血患者作为本研究对象,患者均接受冠脉血流储备分数(FFR)评估,以FFR值≤0.8认为患者存在冠状动脉功能性缺血(金标准),根据评估结果,随机抽取49例FFR值高于0.8的患者纳入对照组,另随机抽取49例FFR值≤0.8的患者纳入研究组。检测患者外周血RDW、FAR水平,患者均接受CTA检查,并对两组间CT血流储备分数(CT-FFR)及RDW、FAR进行差异分析。收集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影响患者发生冠状动脉功能性缺血的因素,并探究RDW、FAR和CT-FFR值对患者冠状动脉功能性缺血的诊断价值。结果:研究组患者的RDW、FAR水平高于对照组,CT-FFR值低于对照组(均P<0.05)。经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RDW、FAR和CT-FFR值均为患者发生冠状动脉功能性缺血的影响因素。经过构建的受试者工作(ROC)曲线分析发现CT-FFR、RDW、FAR诊断患者发生冠状动脉功能性缺血存在较好的应用价值,其AUC值分别为0.977、0.731、0.823。结论:RDW和FAR水平在冠状动脉功能性缺血组中较高,而CT-FFR值较低,是有潜力用于诊断冠状动脉功能性缺血的无创标志物。这些指标在冠状动脉功能性缺血的早期诊断中可能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前景。
党浩男胡小瑜
关键词:红细胞分布宽度
一种基于MUNet的冠状动脉血管图像分割方法和系统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MUNet的冠状动脉血管图像分割方法和系统,方法包括:获取冠状动脉血管图像数据集并进行预处理;基于自注意力与多视角特征注意力构建MUNet神经网络模型;利用预处理后的冠状动脉血管图像数据集训练MUNet...
潘丹吕锦陈启俊潘开心曾安赵靖亮
宽体探测器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中应用三低扫描成像技术的可行性分析
2025年
目的:分析不同扫描参数及对比剂注射方案,研究应用低辐射剂量、低注射速率及低对比剂用量的三低扫描成像技术在宽体探测器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中的可行性。方法:招募210例行冠状动脉血管成像的患者,并随机分为A组(常规组,n=105)和B组(三低组,n=105),宽体探测器CT采用美国GE公司的Revolution CT。A、B组的管电压分别为120、100 kV;对比剂注射速率和注射用量分别依据身体质量指标及心率的计算。通过测量图像CT值、图像信噪比及对比噪声比来客观评价图像质量;利用Likert 5分法进行主观图像质量评价。结果:两组基本资料信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和B两组所得冠脉图像主动脉窦口CT值为(442.70±58.26)、(454.11±62.36)HU,两组图像CT值、图像评分、图像信噪比及对比噪声比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剂注射速率、对比剂用量、管电流、有效辐射剂量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相比A组减少33.89%的有效辐射剂量。结论:基于患者身体质量指标及心率的个性化定制对比剂注射方案,常规组及三低组均能获得满足影像诊断的图像质量,且三低组图像质量更优,即三低方案可在获得更优质图像质量的前提下降低患者受照剂量和减少对比剂的使用,从而使患者获益更多。
张梓雄乔文俊张菁菁杨蔓蔓陈佳轶周美娟
关键词:冠状动脉

相关作者

孙正
作品数:222被引量:204H指数:8
供职机构:华北电力大学
研究主题:光声 血管 图像序列 预烧 图像重建
张雪林
作品数:766被引量:3,153H指数:21
供职机构: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研究主题:磁共振成像 MRI CT X线计算机 体层摄影术
孙林
作品数:133被引量:516H指数:12
供职机构:昆明医科大学
研究主题:冠心病 急性心肌梗死 心肌梗死 冠状动脉 重组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邓觐鹏
作品数:9被引量:0H指数:0
供职机构:华中科技大学
研究主题:医学成像 单臂 冠状动脉血管 手术导航 三维重建
许尚文
作品数:193被引量:730H指数:14
供职机构: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
研究主题:磁共振成像 CT MRI表现 影像学表现 体层摄影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