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228篇“ 内固定失效“的相关文章
股骨转子间骨折固定失效后的全髋关节置换:隐性失血的模型预测
2025年
背景:股骨转子间骨折在老年人和骨质疏松患者中尤为多见,治疗常需固定手术来稳定骨折并促愈合。但固定手术偶可失效,引发骨折不愈合、畸形愈合或再骨折等严重问题。目的:探讨股骨转子间骨折固定失效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的效果及术后隐性失血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9年5月至2022年9月于阳泉市第一人民医院治疗且随访资料完整的股骨转子间骨折固定失效患者86例,采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治疗,记录患者相关临床指标,对患者手术前后的Harris评分、疼痛目测类比评分以及SF-36评分进行对比分析。对全髋关节置换后隐性失血的影响因素进行单变量和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和神经网络模型预测隐性失血,通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对比2种模型的预测效能和准确性。结果与结论:(1)86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在固定失效后,均通过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成功治疗;(2)与术前相比,患者在术后3,6,12个月的Harris评分、目测类比评分、SF-36评分及患髋主动活动幅度均显著改善(P<0.05);(3)高隐性失血组的年龄、高血压比例、糖尿病比例、骨质疏松比例、手术时间、总失血量、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及血红蛋白下降量均高于低隐性失血组(P <0.05);低隐性失血组的骨水泥型假体构成比、前方入路构成比及2-3级髋关节间隙高于高隐性失血组(P <0.05);两组在性别比例、体质量指数、慢性支气管炎比例、侧别比例、麻醉方式及髋臼杯直径方面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4)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糖尿病、骨质疏松、假体类型、手术入路、髋关节间隙、总出血量、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血红蛋白下降量是全髋关节置换后高隐性失血的危险因素(P <0.05);(5)将影响因素纳入到Logistic回归模型和神经网络模型预测隐性失血,绘制2�
吕晓东古锦瑞高靖宇葛建忠
关键词:内固定失效人工髋关节置换隐性失血
构建股骨转子间骨折股骨近端防旋髓固定失效的风险预测模型
2025年
背景:股骨转子间骨折是主要的老年脆性骨折类型,股骨近端防旋髓钉是首选手术方案,但术后固定失效的相关因素尚存在争议。目的:通过术前评估患者影像学资料提出一种新的股骨转子间骨折“三柱”分类法,并分析其与术后固定失效的交互关系,利用数字技术运算开发和验证风险预测模型,便于临床医生术前甄别并干预高风险患者。方法:选择2012年6月和2022年6月佛山市中医院三水医院收治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按照术后是否出现固定失效结局,分为固定失效组和固定维持组。根据患者术前X射线片将股骨近端分为“三柱”:侧柱、外侧柱及中柱,每柱均有不同的亚组分型。分析“三柱”的形态特征与股骨近端防旋髓固定术后复位失效的关系,通过先单因素后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筛选出引起固定失效的独立风险因素,根据独立风险因素利用R语言软件构建风险预测模型。采用自助法重抽样1000次,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的面积、校准曲线、临床决策曲线评价模型的区分度、校准能力及临床应用价值。通过Youden指数确定预测模型的最佳风险分界值,据此将患者分为高、低风险组,根据模型风险预测能力的准确度来评价其稳定性和外延性。结果与结论:①利用“三柱”分型系统预测骨折术后固定失效的4个独立风险因素,分别为侧柱(小转子及股骨距粉碎性骨折)[优势比=5.385,95%CI(1.961,14.782),P=0.001]、中间柱(烟囱型)[优势比=2.893,95%CI(1.167,7.173),P=0.022]、外侧柱(外侧壁厚度<20.5 mm)[优势比=2.804,95%CI(1.078,7.297),P=0.035]及外侧柱(外侧壁骨折)[优势比=4.278,95%CI(1.670,10.959),P=0.012];②构建的风险预测模型表现出良好的区分度和准确度[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0.852,95%CI(0.837,0.922)],校准曲线显示模型预测风险和实际发生风险有较好的一致性;�
涂泽松徐大星罗洪斌王宇胜冯兴伦彭仲华杜绍龙
关键词:股骨转子间骨折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失效骨科植入物
基于机器学习算法分析股骨颈前倾角与股骨转子间骨折固定失效的相关性
2025年
目的 分析股骨颈前倾角与股骨转子间骨折固定失效的相关性,并基于机器学习算法构建股骨转子间骨折固定失效的预测模型。方法 回顾性选择2022年1月至2023年9月期间在商洛市中心医院接受固定手术治疗的206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其中男103例、女103例,年龄(69.75±6.90)岁,体重指数(22.63±2.31)kg/m^(2),稳定型骨折152例、不稳定型骨折54例。根据术后12个月随访结果将患者分为失效组(22例)和正常组(184例)。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单因素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χ^(2)检验)患者出现固定失效的因素,使用logistic回归、分类回归树(CRT)、反向传播神经网络(BPNN)的机器学习算法构建股骨转子间骨折固定失效的预测模型,并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比较3种模型对固定失效的预测价值。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的体重指数、骨质疏松、骨折复位质量、外侧壁厚度、股骨颈前倾角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624,P<0.001;χ^(2)=5.016,P=0.025;χ^(2)=7.529,P=0.023;t=4.464,P<0.001;t=7.602,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体重指数、骨折复位质量差、外侧壁厚度、股骨颈前倾角均是固定失效的独立危险因素(比值比=1.570,P=0.002;比值比=22.315,P=0.009;比值比=0.589,P=0.001;比值比=2.378,P<0.001)。采用CRT法构建的预测模型显示,股骨颈前倾角、外侧壁厚度、骨折复位质量、体重指数均是固定失效的分类因素。BPNN模型结果显示,影响因素重要性排序为股骨颈前倾角、外侧壁厚度、体重指数、骨折复位质量、骨质疏松。logistic回归模型、CRT模型、BPNN模型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52、0.919、0.950;非参数DeLong检验结果显示,3种模型的预测性能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_(logistic回归模型-CRT模型)=0.158,P_(logistic回归模型-BPNN模型)=0.782,P_(CRT模型-BPNN模型)=0.219)。结论 股骨转子间骨�
陈博郭一帆涂凡杨卫周
关键词: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失效股骨颈前倾角机器学习算法
钉治疗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固定失效的影响因素分析
2024年
目的 探讨髓钉治疗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固定失效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24年5月在北京医院行髓固定植入手术的187例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病历资料。将患者的人口学信息、骨折相关病史、围术期资料、术后影像中的相关指标纳入研究因素,将术后满3个月的髋关节影像资料作为固定失效与否的判断依据。通过简单关联性分析以及二元logistic回归对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在术后3个月完成随访的187例患者中,有7例患者出现了固定失效,固定失效率约为3.74%。AO分型、尖顶距(TAD)与随访结局之间有关联(P<0.05)。结论 AO分型、TAD可能是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髓钉治疗术后固定失效的影响因素。
王孟宇孙凤坡文良元张泽裴梓杰何兆硕刘俊智
关键词:髓内股骨骨折假体失效
应用改良笑脸棒技术治疗青年腰椎峡部裂固定失效分析
2024年
目的研究改良笑脸棒技术治疗青年腰椎峡部裂的手术技术与固定失效情况。方法收集2016年06月~2020年06月于该科行改良笑脸棒技术治疗的青年L5椎弓峡部裂固定装置失效患者7例,观察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伤口引流量及固定失效情况,评估疼痛VAS评分、功能障碍ODI指数及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 angle,PI)的术前术后变化。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无硬膜囊及神经根损伤等严重并发症。手术时间(88.57±17.96)min,术中出血量(140.00±48.65)mL,术后伤口引流量(94.29±31.55)mL,术后下地时间(2.86±1.35)d。术后2例钛缆断裂,4例钛缆棘突切割,1例椎弓根螺钉退出松动并钛缆棘突切割。7例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0.57±7.79)个月,随访终末期时的VAS评分和ODI指数均较术前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终末期时的PI与术前并无显著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例行腰椎峡部裂翻修手术,1例未行翻修手术而峡部自发骨性融合。结论应用改良笑脸棒技术治疗青年腰椎峡部裂具有操作方便、安全的特点,但仍存在固定失效的风险。
徐斌徐斌马锐安伟
关键词:青年腰椎峡部裂内固定失效
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固定失效的危险因素与干预对策探讨
2024年
目的探讨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固定失效的危险因素,并进行针对性干预对策的分析,为改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预后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2年6月凉城县人民医院收治的227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12个月患者固定的结果分为固定有效组(207例)和固定失效组(20例)。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进行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影响患者固定失效的因素。结果本研究中,术后12个月固定失效率为8.8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固定失效组患者中不稳定型骨折、骨质疏松、尖顶距(TAD)>30 mm、骨折功能复位、外侧壁不完整的占比均显著高于固定有效组,股骨近端骨小梁类型(Singh)指数、康复锻炼依从性量表(EAQ)评分均低于固定有效组;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不稳定型骨折、骨质疏松、TAD>30 mm、骨折功能复位、外侧壁不完整、Singh指数低、EAQ评分低均为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固定失效的独立危险因素(OR=3.114、3.391、2.912、3.435、3.124、3.494、2.821,均P<0.05)。结论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固定失效的危险因素为不稳定型骨折、骨质疏松、TAD>30 mm、功能复位、外侧壁不完整、Singh指数低、EAQ评分低,临床可结合上述因素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以降低患者术后固定失效的风险。
安占平
关键词: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失效老年
人工关节置换术在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固定失效病例中的应用现状被引量:1
2024年
股骨粗隆间骨折是老年人中常见的骨折之一。随着科学和经济发展,人口年龄结构整体老龄化趋势在不断加剧,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数量也日益增长[1-2]。老年髋部骨折中股骨粗隆间骨折较多见,约占47%[3]。对于65岁以上人群,该骨折致残和致死率较高[4]。
阿斯哈提·努尔买买提李宁
关键词:人工关节置换术老年髋部骨折内固定失效老龄化趋势致死率人口年龄结构
三角肌结节指数联合术前因素构建老年肱骨近端骨折锁定钢板固定失效的风险预测模型被引量:3
2024年
背景: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是三大骨质疏松性骨折之一,解剖锁定钢板固定是国大部分医生治疗难以复位和复杂骨折类型的首选,但术后发生复位失效的概率较高,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目的:探讨三角肌结节指数与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术后复位失效的相关性,分析筛选出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术后复位失效的术前独立风险因素,并构建和验证临床预测模型的有效性。方法:收集2012年6月至2021年6月佛山市中医院符合标准的接受切开复位锁定钢板治疗的153例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其是否发生术后复位失效分为复位失效亚组和复位维持亚组。采用先单因素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独立风险因素,通过R语言构建列线图,部验证采用Bootstrap法重抽样1000次后,通过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关联检验、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校准曲线、临床决策和影响曲线评价其拟合优度、区分度、校准能力和临床应用价值。选择2013年6月至2021年8月收治的55例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患者作为模型外部验证组,评价预测模型的稳定性和准确度。结果与结论:①训练组153例患者中,44例患者出现钢板固定术后复位失效,失效率为28.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三角肌结节指数[OR=9.782,95%CI(3.798,25.194)]、骨折端翻成角移位[OR=4.209,95%CI(1.472,12.031)]、肱骨侧柱粉碎[OR=4.278,95%CI(1.670,10.959)]是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术后复位失效的独立风险因素(P<0.05);②基于独立风险因素构建预测模型并绘制列线图,训练组Hosmer-Lemeshow检验结果显示,χ^(2)=0.812(P=0.976),曲线下面积=0.830[95%CI(0.762,0.898)];校准图结果表明模型预测风险和实际发生风险有较好的一致性;决策曲线和临床影响曲线结果表明列线图具有较好的临床适用性;③预测模型在验证组预测术后复位失效总正确率86%,曲线下面积=0.902[95%CI
徐大星徐大星纪木强涂泽松徐伟龙牛维
关键词:肱骨近端骨折骨折内固定
痛风骨侵蚀致髌骨骨折术后固定失效1例
2024年
患者,男,72岁,因“下楼扭伤致左膝部肿痛、活动受限4 h”,于2023年4月9日至佛山市中医院就诊。患者有10年痛风病史,未进行系统控制尿酸治疗。体格检查:左膝关节肿胀,局部压痛剧烈,可触及骨折凹陷,伸膝活动障碍,浮髌试验阳性,左下肢血运和感觉正常;双足第一跖趾关节、双足跟部、双手指间关节多发痛风石[图1(1)],广泛压痛;双下肢肌力5级,肌张力正常。X线片示:左髌骨骨折,骨折端可见“穿凿样”透亮缺损,关节面可见小囊状透亮影[图1(2)]。实验室检查:血尿酸528.8μmol·L-1。诊断:左髌骨骨折(AO分型:34-C1型);痛风;高尿酸血症。4月14日行左侧髌骨病灶刮除术、髌骨骨折切开复位克氏针张力带固定手术。术中见髌骨前表面有黏稠的灰白色牙膏样物质,刮除受侵蚀骨质送病理检查(苏木精-伊红染色,放大200倍)。病理报告示:送检标本为痛风性肉芽肿[图1(3)]。患者病情平稳后出院。
刘振江李根和王敬轩莫智鸿沈钊雄沈楚龙
关键词:痛风髌骨骨钉
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PFNA固定失效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2024年
分析高龄的股骨转子间骨折采取近端防旋髓钉(PFNA)固定方案固定失效具体原因以及干预的对策。方法 通过回顾性分析方法,就12例采取PFNA固定方案治疗的股骨转子间骨折高龄者的基本情况予以分析,容包括分析手术治疗情况、随访情况、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此外记录发生固定失效情况以及原因,此外拟定相应对策。结果 所有的患者手术都是顺利进行,在术后随访6个月的时间,采取Harris评分评价得分为(82.41±6.68)分,相较术前及术后1个月评分明显提高。术后持续进行随访,3例出现固定失效,具体为螺钉松动、螺钉移位、骨折在发生各发生1例。结论 对采取PFNA固定手术的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患者,治疗方式应用总体效果良好,能够改善患者髋关节功能,然而患者术后可发生固定失效情况,影响康复效果,需采取合理的应对措施。
刘远伟
关键词: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

相关作者

易敏
作品数:343被引量:220H指数:7
供职机构: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研究主题:生物力学研究 韧带 肱骨近端骨折 汶川地震 地震
岑石强
作品数:511被引量:646H指数:15
供职机构: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研究主题:生物力学研究 韧带 骨折 肱骨近端骨折 导航
黄富国
作品数:873被引量:2,451H指数:22
供职机构: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研究主题:生物力学研究 生物力学 骨折 韧带 肘关节
钟刚
作品数:396被引量:366H指数:11
供职机构: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研究主题:骨折 肱骨近端骨折 生物力学研究 韧带 导航
祁峰
作品数:89被引量:198H指数:8
供职机构: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
研究主题:椎弓根螺钉 前路 颈椎 动脉 四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