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744篇“ 养殖群体“的相关文章
大连地区刺参野生群体养殖群体肠道菌群结构分析
2025年
为了解大连地区刺参野生群体养殖群体肠道微生物菌群特征,采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对野生和养殖条件下刺参肠道微生物的多样性进行了分析比较。Alpha多样性分析发现,大连金州区养殖刺参肠道微生物的多样性和丰富度均高于三山岛海域野生刺参。在门水平上,养殖刺参肠道中的主要优势菌门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脱硫杆菌门(Desulfobacterot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浮霉菌门(Planctomycetes),其相对丰度分别为54.02%、18.90%、7.45%和6.02%;野生刺参肠道中主要优势菌门为变形菌门、拟杆菌门和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其相对丰度分别为54.69%、28.08%和11.89%。脱硫杆菌门和浮霉菌门在养殖刺参肠道微生物中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8.90%和6.02%,但在野生刺参肠道中所占的比例均小于0.5%。在属水平上,养殖刺参肠道中的主要优势菌属为norank Desulfocapsaceae、norank Caulobacteraceae和罗尔斯通氏菌属(Ralstonia),其相对丰度分别为17.26%、8.55%和7.06%;野生刺参肠道中主要优势菌属为Sedimentitalea、泞杆菌属(Lutibacter)、Persicirhabdus和亮发菌属(Leucothrix),其相对丰度分别为23.52%、18.53%、8.73%和8.37%。Sedimentitalea、泞杆菌属、Persicirhabdus和亮发菌属在野生刺参肠道微生物中所占的比例在8%~24%,但在养殖刺参肠道中所占比例均小于0.5%;norank Desulfocapsaceae、norank Caulobacteraceae和罗尔斯通氏菌属在养殖刺参肠道中所占的比例在7%~18%,但在野生刺参肠道中所占比例均小于0.1%。结果表明,不同环境对刺参肠道微生物组成有较大影响,肠道微生物组成有空间异质性。
刘丹潘浩然赵新延汪南壹许天浩丁君常亚青田燚
关键词:刺参高通量测序肠道微生物
四川省主要克氏原螯虾人工养殖群体的形态学特征分析
2025年
【目的】明晰四川省主要人工养殖克氏原螯虾群体的形态学差异,为鉴定其种质特性奠定基础。【方法】采集来自四川省6个主要养殖基地的克氏原螯虾群体的形态学数据并进行多元分析,并与来源于湖北潜江和监利原产区的2个群体进行比较。【结果】3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达85.229%,其较大载荷集中在大螯长、掌节长、第二步足长、第五步足长和尾肢宽等附肢及尾肢相关形态学特征。判别函数的综合判别分析准确率为68.8%。聚类分析将四川内江、大英、泸县、兴文等与湖北潜江群体聚为一支,四川南溪群体与湖北监利群体聚为一支,而四川邛崃群体单独为一支。形态学变异系数分析发现克氏原螯虾群体在头胸甲、尾肢、尾节、腹节、额剑基底、指节等方面具有较大的形态学差异,而四川群体与湖北群体在头胸甲、腹部、尾肢及螯肢特征上存在差异。【结论】四川的克氏原螯虾群体与湖北种源群体已发生形态分化,且四川不同基地的克氏原螯虾也具有一定的形态差异,集中在第一腹节、尾肢及尾节部分,但这些差异均未达到亚种水平,邛崃群体形态最为特殊,可能具有较高的育种价值。
邓常雯任莹莹杨世勇邵乌云塔娜杨竣淇李云坤杜小刚冷大勇冯本伟张凯武佳韵
关键词:克氏原螯虾养殖群体
长江流域9个鲢养殖群体的形态差异分析
2025年
为探明长江流域不同主养地区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养殖群体的形态特征差异,本研究采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采集的9个鲢群体样本进行分析。结果表明,9个群体的不同形态特征间均产生了显著差异,但变异系数检验显示这种差异尚未达到亚种分化水平。聚类分析显示,湖北武汉和江西瑞昌群体间的欧氏距离最小,重庆长寿群体与其他群体间的形态差异最大。主成分分析显示,9个鲢群体的前5维主成分累计贡献率为84.92%,其中第1和第2主成分主要是头部和体高性状,对9个群体形态差异的贡献度最大。逐步判别分析显示,9个群体的综合判别准确率为69.8%,其中浙江嘉兴和重庆永川群体的判别准确率达100.0%,而不同群体间的判别准确率差异较大,这可能与不同群体的遗传背景和养殖环境有关。这些结果表明,长江流域不同地区的鲢养殖群体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形态分化。
吴怡迪沙航何国玉梁宏伟
低盐条件下脊尾白虾养殖群体不同世代间遗传变异的微卫星分析
2025年
为了揭示低盐养殖条件下脊尾白虾(Exopalaemon carinicauda)养殖群体连续世代间的遗传变异,采用微卫星分子标记分析了脊尾白虾2021—2023年间4个连续世代GP2~GP5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实验结果显示,对11个微卫星位点进行扩增,共检测到70个等位基因,片段长度在138~296 bp之间,10个位点表现为中高度多态。GP2~GP5养殖群体的平均观测杂合度(H_o)分别为0.504、0.555、0.499和0.416,平均期望杂合度(H_(e))分别为0.564、0.546、0.554和0.550,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分别为0.518、0.483、0.489和0.490。GP2~GP5相邻世代养殖群体间的遗传分化水平逐渐加剧,表现为弱分化,相邻世代之间基因交流较为充分(N_(m)=11.32~14.62),但逐渐降低;聚类分析显示4个世代养殖群体间遗传组成具有差异,Structure Selector分析最佳K值为2。脊尾白虾不同世代的有效群体大小(N_(e))为3.1~37.1,群体内部存在近交现象(F_(is)=0.061~0.212)。研究结果表明,低盐养殖条件下脊尾白虾第2代到第5代的遗传多样性较为丰富,处于中等水平,尚具有良好的选育潜力,但在今后的选育过程中仍需注意防止有效群体大小较低的问题,避免群体内近亲交配而导致优良性状丢失。研究结果为下一步制定脊尾白虾耐低盐新品种人工选育计划提供了遗传数据。
张晓宇梁俊平梁俊平李慧王先锋李吉涛
关键词:脊尾白虾低盐微卫星
基于D-loop区和cox1基因序列的江西9个地区草鱼养殖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
2025年
为评估江西省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养殖群体的种质资源现状,本研究采用线粒体D-loop区(309 bp)与细胞色素C氧化酶I(cox1)基因(527 bp)部分序列,对江西省9个草鱼繁育场(新干XG、吉安JA、峡江XJ、大余DY、宁都ND、瑞昌RC、上栗SL、万载WZ、南昌NC)草鱼养殖群体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D-loop区检测到225个多态性位点,分离出27个单倍型;cox1基因检测到73个多态性位点,分离出9个单倍型。两个标记的遗传多样性参数均处于较低水平:D-loop区单倍型多样性(Hd)0.067~0.515,核苷酸多样性(π)0.00012~0.03138,cox1基因Hd=0~0.331,π=0~0.00797。群体结构分析表明,群体间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分化。遗传分化系数:D-loop区0~0.04783、cox1基因0~0.18190。分子方差分析(AMOVA)表明遗传变异主要源于群体内(D-loop区98.82%,cox1基因97.87%)。单倍型网络图与邻接法系统发育树均未呈现地理聚类特征,表明江西9个地区草鱼养殖群体遗传多样性较低,群体间分化匮乏。本研究中9个地区草鱼养殖群体遗传多样性背景,可以为江西草鱼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侯佳浩刘文玉吴春林张明辉李琳洁王子予黄培荧范洪祥简少卿赵大显
关键词:草鱼D-LOOP区
长江与黑龙江流域长春鳊养殖群体种质特征比较分析
2025年
为探究长江与黑龙江流域长春鳊(Parabramis pekinensis)的种质资源差异,开发黑龙江长春鳊种质资源,对长江流域(WB)和黑龙江流域(FB)长春鳊养殖群体的外部形态特征、肌肉营养成分及遗传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WB群体与FB群体的全长(TL)、体高(BH)、头长(HL)、吻长(WL)、眼径(EB)、眼间距(EC)、尾柄高(FH)和体长(SL)的比值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长江群体与黑龙江群体体型差异较大,可作为长春鳊杂交育种的材料;肌肉营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WB群体粗脂肪含量(0.63 g/100 g)显著低于FB群体(1.57 g/100 g)(P<0.05),而粗蛋白质含量二者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WB群体的总氨基酸、半必需氨基酸、非必需氨基酸、鲜味氨基酸含量均显著高于FB群体(P<0.05),而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均显著低于FB群体(P<0.05);基于全基因组的SNP标记分析群体遗传结构,WB和FB群体的多态信息含量(PIC)分别为0.1007和0.1004,群体处于低度遗传多样性水平(PIC<0.25);群体间遗传分化系数(F st)为0.0305,基因流(N m)为7.9428,表明群体间存在着广泛的基因交换。本研究为长春鳊的开发、繁殖和持续利用提供了有益参考。
石昌何郑先虎孙志鹏刘天奇那荣滨鲁翠云
关键词:肌肉营养成分
埃塞俄比亚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 Linnaeus, 1758)野生和养殖群体的基因组分析:对保护和水产养殖发展的影响
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是一种淡水丽鱼科鱼类,原产于非洲和中东地区。目前,它是世界水产养殖中仅次于鲤鱼的最重要品种之一。在原产地(包括埃塞俄比亚),它在水产养殖和捕捞渔业中占有重要地位,是...
Temesgen Tola Geletu
关键词:尼罗罗非鱼野生群体养殖群体
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野生群体养殖群体的线粒体遗传变异分析
2024年
为研究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的母系遗传背景以及遗传特性,运用线粒体基因(mtDNA)D-loop区分子标记技术,对凡纳滨对虾野生群体养殖群体的遗传变异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显示:野生群体养殖群体的碱基组成一致,A+T的含量(81.52%)明显高于C+G的含量(18.48%);野生群体的单倍型多样性(H_(d))为0.960±0.017,核苷酸多样性(π)为0.104±0.051,明显高于养殖群体的(H_(d)=0.680±0.075,π=0.060±0.029)。经分子方差分析(AMOVA)发现,种群间的遗传变异率为13.09%,群体内的遗传变异率为86.91%,野生凡纳滨对虾群体养殖群体的遗传分化存在显著差异(F_(st)=0.131,P<0.05)。本研究结果可为凡纳滨对虾的种质资源相关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范春高雪忠于晓丹刘红王建刚李云
关键词:凡纳滨对虾野生群体养殖群体MTDNA
基于线粒体Cyt b基因序列的4个黄尾鲴养殖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
2024年
黄尾鲴(Xenocypris davidi)是浙江省自然水域增殖放流的主要鱼类,为了解人工繁育对黄尾鲴遗传多样性的影响,利用线粒体DNA细胞色素b基因(Cyt b)对4个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进行研究,旨在为黄尾鲴增殖放流策略制定和实施提供基础数据。结果显示,在编码Cyt b的1 140 bp序列中,检测到157个变异位点,界定了21种单倍型,其中长兴、双浦、八里店和醴陵群体的单倍型数目分别为10个、11个、7个和2个,单倍型多样性介于0.226~0.794,核苷酸多样性介于0.006 14~0.023 86。除醴陵群体遗传多样性较低外,其余3个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具有高单倍型数和高核苷酸多样性的特点。4个黄尾鲴养殖群体间的遗传距离为0.018 74~0.092 74,遗传分化指数为0.808 63(P<0.01),其中长兴和八里店群体的分化程度较低,双浦和醴陵群体的分化程度较高,且遗传变异主要发生在群体间。本研究结果可从分子水平为黄尾鲴的资源保护和人工增殖放流提供参考依据。
刘士力陈大伟朱鹏灿郑建波夏冯博程顺蒋文枰迟美丽杭小英李飞
关键词:养殖群体
低眼巨鲶养殖群体的微卫星遗传多样性分析
2024年
为探明华南地区不同来源引进低眼巨鲶(Pangas ianodon hypophthalmus)养殖群体的遗传背景,对华南地区不同区域养殖的4个低眼巨鲶养殖群体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并筛选出10个扩增效率高且具有较高特异性的微卫星标记,对广东省广州、湛江、佛山,以及海南省文昌的4个养殖群体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0个微卫星位点具有较高的多态性,其多态信息含量(PIC)平均值为0.702;10对引物在养殖群体内共检测出74个等位基因(N a),观测杂合度(H o)为0.482(Pab013)~0.841(Pab040),期望杂合度(H e)为0.555(Pab013)~0.883(Pab063);4个养殖群体平均观测杂合度(H o)分别为0.742、0.778、0.613、0.706,均值为0.710;遗传距离与聚类分析显示,4个养殖群体被分为两个遗传群体,海南群体单独聚为一支,其余3个群体聚为一支,其中广州与佛山群体亲缘关系较近,聚为一小支;4个群体间遗传距离最大为0.476(海南文昌/广东湛江),最小为0.117(广东广州/广东佛山)。研究表明:4个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处于中高水平,在生产实践上具有进一步选育的潜力;海南群体与其他3个群体亲缘关系较远,有一定的遗传分化,丰富了低眼巨鲶的种质资源。本研究为低眼巨鲶养殖种质资源保育和科学管理提供了有效的基础数据。
倪未于凌云李伟陈海港朱新平刘晓莉刘毅辉
关键词:养殖群体微卫星

相关作者

尤锋
作品数:160被引量:801H指数:18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研究主题:牙鲆 养殖群体 海水鱼类 三倍体 大菱鲆
孙效文
作品数:355被引量:2,331H指数:34
供职机构: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
研究主题:微卫星 鲤鱼 微卫星标记 镜鲤 鱼类
陈松林
作品数:475被引量:1,685H指数:24
供职机构: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
研究主题:半滑舌鳎 牙鲆 鱼类 性别控制 大菱鲆
张培军
作品数:210被引量:1,400H指数:22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研究主题:牙鲆 鳗弧菌 鱼类 大菱鲆 文昌鱼
徐冬冬
作品数:102被引量:591H指数:14
供职机构: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
研究主题:黄姑鱼 小黄鱼 养殖群体 牙鲆 褐牙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