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031篇“ 典籍翻译“的相关文章
戴震训诂思想视角下的典籍翻译三层次论
2025年
戴震“由字通词、由词通道”思想是乾嘉时期的解经纲领,亦是中国传统训诂学的总结,其中蕴含的有关典籍解释之态度、路径、方法等方面的思想对于典籍翻译研究的指导价值不容忽视。它展示出古代汉语典籍解释活动的“字”“词”“道”三个层次,既涵盖通过返回文字本义推知其使用义的解蔽过程,也包括对原文义理的领悟和再表达的过程,较为全面地揭示了汉语典籍解释的特征。在此思想视角下,汉语典籍翻译也可从“字”“词”“道”三个层面来理解:首先,“字”是翻译的起点,译者当由字出发,端正训诂态度,不为现成概念所遮蔽,从字音、字形和字之本义中获取理解的线索乃至创造性表达的启示。其次,重视“词”在理解中的中介作用,通过因声求义、考察语境、文献比对等训诂求义方法,实现意义通达。最后,充分理解“道”的多重内涵,在通训诂、明义理的基础上传达原文之道,同时也实现译者的翻译之道。戴震思想的方法论价值或可证明,传统训诂思想将是翻译研究的源头活水。
周忠浩
关键词:训诂典籍翻译
从汪译《道德经》论“传神达意”对典籍翻译的启示
2025年
基于对汪榕培《道德经》的译法研究,采用数据和个案分析的方法,本文概括出两类八法,并由此指出:对原典表达形式的审美,中国译者已形成了一定的译出建构模式,其目标主要是“传”原典之“神”。而典籍翻译的根本是要找到译本实现逻辑性认知与审美性建构的契合,“达意”这方面有待完善。由以上研究,本文得出结论:秉持汪先生提出的“传神达意”思想,具体就哲学典籍翻译,本文给出了译出过程图示,图示的解释中,一方面,强调原典解义对译出建构的基础价值;另一方面,译出的行文逻辑与表达形式审美之间存在契合关系,即“传神达意”这个提法在哲学典籍翻译上具备可行性。
魏建国朱源
关键词:典籍翻译
深度翻译视阈下中国典籍翻译——以《列女传》英译为例
2025年
刘向所著《列女传》作为中国首部妇女专史,深刻反映了中国传统社会伦理价值观念,更构建了影响深远的道德教育框架。安妮·贝恩克·金尼所作Exemplary Women of Early China:The Lienü Zhuan of Liu Xiang是刘向《列女传》的最新英文全译本。该译本综合运用多种深度翻译策略,注释丰富细致,副文本详实深厚。通过从文本内、文本外两个维度进行考察,发现金尼在译本正文中添加方括号夹注及尾注化解读者的阅读障碍,加深读者对中国历史文化的理解。在译本正文外,译者通过添加引言以及其他多种形式的副文本,补充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提升读者对译本的接受度和认同感。该译本为全球化语境下综合应用深度翻译策略,推动中国文学、文化“走出去”提供了可参考范本。As the first biographical document focusing on women in Chinese history, Liu Xiang’s Lienü Zhuan wholly reflects the social and ethical values of early China, and builds a far-reaching framework for moral education. The Exemplary Women of Early China: The Lienü Zhuan of Liu Xiang by Anne Behnke Kinney is the newest complete English version of Liu Xiang’s Lienü Zhuan. This translation comprehensively employs various thick translation strategies, featuring rich and meticulous annotations as well as paratexts. By examining both intra-textual and extra-textual dimensions, it is evident that Kinney added bracketed annotations and endnotes within the main text to alleviate readers’ comprehension barriers and deepen their understanding of Chinese history and culture. Outside the main text, the translator supplemented the work with an introduction and other forms of paratexts, providing additional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ontext to enhance readers’ reception and identification with the translation. This translation serves as a reference model for the integrated application of thick translation strategies in the global context, facilitating the “going globa
汤滢马莉邢宗民
关键词:《列女传》深度翻译典籍翻译译注副文本
基于语料库的中华太极典籍翻译共性与海外传播研究
2025年
中华太极典籍是中华典籍文献的一部分,基于所建立的中华太极典籍语料库,本文对译者方法进行划分,得出翻译方法选择的共性问题。研究发现译者多选择释义,但除释义外译者还多选择增添内容。中华太极典籍翻译译者可分为海外华人、外国译者与中国译者三类,海外译者的译文文本词汇变化程度、词语丰富度低于海外华人,译文的用词更简单;海外华人用词更加丰富,高频词汇选择较多;中国译者的词汇多样性、词汇难度介于海外华人与海外译者之间,但高频词使用最低,译文中更偏向带来新内容。最后基于语言评价理论对太极典籍文献读者评论语料库进行分析,得出翻译是影响读者评价的重要指标,而海外华人的译本比海外译者接受度高。
秦琴
关键词:语料库典籍翻译翻译共性
民族典籍翻译中的文学地理空间及其文化再现——以西南民族文学典籍为例
2025年
“空间”问题是当代文学和文化研究的前沿。民族文学典籍中包含大量的地理空间表述,但有关其中地理空间翻译再现的研究严重不足。本文基于翻译地理学视角,提出文学地理空间概念,并选取三个西南民族文学典籍为个案,分析现有译本对虚拟地理空间、真实地理空间和混合地理空间这三类文学地理空间及其文化的翻译再现方式,以期对相关翻译实践有所启示,拓宽民族典籍翻译研究的理论视角。
张羽
《道德经》典籍翻译中的显化策略
2025年
《道德经》多个英译本中,译者大都采用显化翻译策略,在语法显化、语义显化、语用显化层面对原文深刻含义进行了显化处理。这些显化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语言差异、文化差异和译者因素。中国文化走出去离不开翻译和传播。《道德经》此类语言简洁、含义深邃的中国典籍,可以适当使用显化翻译策略,这样有助于《道德经》典籍在海外的传播,促进中国文化的传播。
刘明玉王瑞杰
关键词:《道德经》典籍翻译中国文化
多模态视域下中医漫画典籍翻译——以《黄帝内经:养生图典》为例
2025年
如今,“一带一路”正火热进行,国家高度重视中医在此过程中的海外传播,提出将中医融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中去。《黄帝内经:养生图典》是一本漫画版中英双语中医书籍,文中不仅包含文字信息,还包括图像、特殊字符等元素。本文以张德禄多模态理论模型为依据,分析《黄帝内经:养生图典》中的文字模态和图像模态的翻译方法,为中医典籍翻译提供借鉴,促进我国中医典籍的海外传播。As the Belt and Road is in full swing, China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overseas dissemin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in this process, and proposes to integrate Chinese medicine into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it. The Illustrated Yellow Emperor’s Canon of Medicine is a cartoon of Chinese-English bilingual book on TCM, containing textual information, images, special characters, etc. Based on the multimodal theory proposed by Zhang Delu,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translation methods of textual and image modality in the book, providing a reference for the translation of TCM classics and expanding the overseas dissemination of them.
王嘉宁
关键词:多模态中医典籍
典籍翻译批评话语的译释学路径被引量:4
2024年
随着时代的进步,翻译实践需要翻译批评的创新。中国传统经典在翻译过程中赋予译者越来越多的阐释潜力。过去,对中国经典的批评以西方理论为主导,缺乏对中国思想和批评资源的审视。本研究试图借助格义,即语义类比的方法来确定道教主要经典之一《道德经》翻译的诠释学特征,通过对比研究发现了三种类型的语义类比:正向格义、反向格义和双向格义。基于以上三个译释特征,结合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法家的治国方略,本研究探索构建典籍翻译批评话语译释学路径:整体的翻译价值观取向——“译礼”和具体的翻译规则三层次——“译势”“译术”与“译法”。研究表明,基于中国传统思想建构的话语体系可以促进中国典籍外译的翻译批评研究,并且有助于进一步提升翻译质量。
徐黎徐黎
关键词:法家《道德经》英译
民族典籍翻译中的“N对照+译注”模式探赜
2024年
本文追溯民族典籍翻译中“N对照+译注”模式的应用,分别分析“N对照”和译注的目的和功能。通过厘清“深度翻译”“副文本”“译注”的关系,从语法层面、语义层面、语用层面和社会层面详细论述典籍翻译中译注的功能:其在语法层面表现为记录与再现;在语义层面表现为传义与自明;在语用层面表现为传播文化、建构身份;而在社会层面则表现为传播知识、影响认知。本文结合认知语言学家Vyvyan Evans和Melanie Green对语言功能的分类指出,译注功能的底层逻辑即是语言的象征功能和互动功能。“N对照+译注”模式在实践层面可以成为民族典籍学术型外译的基本范式,在理论层面有望成为中国翻译话语中的特色话语资源。
刘雪芹
关键词:深度翻译
基于CiteSpace的中医药典籍翻译研究可视化分析
2024年
目的对中医药典籍翻译研究进行可视化分析,并明晰其热点话题,为该领域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方法以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及维普网为数据库,检索文献;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3年6月。人工筛选数据,并运用CiteSpace进行历史发文、作者发文、发文机构、关键词共现、关键词聚类、突现词等6个方面的分析。结果年发文数量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核心作者之间联系较为密切;发文机构以中医药类高等院校为主;关键词以代表性中医药典籍、译者、翻译策略与方法为主;形成10个关键词聚类;形成25个突现词。结论现阶段该领域研究热点为代表性典籍的英译、翻译策略与方法、译者研究等。未来可以增加史学脉络、特色中医药典籍、小语种翻译翻译参与者等方面的研究。
白冰阎莉王珊珊
关键词:中医药典籍典籍翻译知识图谱

相关作者

王宏印
作品数:79被引量:793H指数:18
供职机构:南开大学
研究主题:典籍翻译 翻译 文学翻译批评 回译 英译
姜欣
作品数:79被引量:261H指数:10
供职机构:大连理工大学
研究主题:翻译 典籍 《茶经》 模因 茶文化
潘文国
作品数:124被引量:1,540H指数:23
供职机构:华东师范大学
研究主题:对比语言学 翻译学 语言学 语言研究 翻译研究
赵长江
作品数:38被引量:183H指数:9
供职机构:西藏民族大学外语学院
研究主题:英译 英译研究 民族 典籍翻译 典籍英译
李正栓
作品数:216被引量:1,032H指数:17
供职机构:河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研究主题:英译 译者 《萨迦格言》 翻译 毛泽东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