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3507篇“ 共同体意识“的相关文章
- 家国情怀如何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 2025年
- 家国情怀展现了中华民族重人伦、讲孝悌仁义、爱家与爱国相统一的价值理念,是个体对家国共同体的高度认同、持续热爱以及用实际行动展现出的责任担当。家国情怀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能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与体系创新,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奠基,还有利于塑造学生正确的家国观念以及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情感依恋与文化认同。家国情怀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在文化逻辑上体现出文化理念和精神内核的高度同质性,在理论逻辑上体现出教育目标和价值追求的高度契合性,在实践逻辑上体现出建构思路和培育路径的高度融通性。将家国情怀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需要讲清家国情怀的事理、义理与情理,遵循阶段性、整体性和有机性的融合原则,打造精准式、延展式、交互式的教育空间,以提升融入的学理性、有效性和创新性,进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郭文良郭志培
- 关键词:家国情怀
- 铸牢国家民族共同体意识立法的国际比较
- 2025年
- 铸牢国家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重要理论和现实议题。国家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化和凝聚不仅仅是观念或思想层面的问题,同时也是一项实实在在的基于法律治理的系统性工程。文章选取法国、西班牙、英国、美国、印度以及中国六个主要国家,围绕“宣示性法律”“实施性法律”“权益保障性法律”“捍卫性法律”四类法律,对其铸牢国家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立法及效果展开比较研究。总体上这些国家均建立了相对完整的保障国家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法律体系,但由于历史的、国情的,特别是政治社会制度以及相应价值理念等方面的差异,不同国家铸牢国家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立法实践所取得的效果也不尽相同。
- 周少青周洁
- 关键词:法律体系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体建设意蕴
- 2025年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兼具民族工作与主体建设的双重意蕴。所谓民族工作意蕴,是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所谓主体建设意蕴,是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构建实践主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策起点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但其最终的指向应该是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等系列历史使命进行主体建设准备。立足中华民族政治话语宏观体系来深入挖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体建设意蕴,兼具完善话语体系、拓展实践路径、提升政治定位、凝聚建设资源等多重意义。
- 郝亚明蒲长春
- 关键词:民族工作
- 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有形、有感、有效
- 2025年
- 边疆民族地区的高职院校肩负着培养固边、稳边、兴边人才的光荣使命,是深入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阵地。德宏职业学院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积极探索具有边疆职业教育特色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有效路径,从治理体系、德育赋能、文化育人、社会服务、国际交流等方面入手,推动高职院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深入开展。
- 陈一飞田黎明王瑞花
- 民族互嵌式村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构建逻辑
- 2025年
- 民族互嵌式村落是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场域。基于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y民族乡的田野调查,以空间、利益、文化、生活多维视角审视多民族乡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基础。当前,在民族互嵌式村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中,还存在主体弱化、环境复杂、载体不足等短板和弱项。未来民族乡村应凝聚主体力量,以打造村民“共事”条件;净化社会环境,以创造村民“共融”环境;丰富教育形式,以营造村民“共学”氛围,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乡村行动指明方向。
- 潘东东王东寅
- 关键词:民族乡
- 寻绎·唤醒·共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共忆”向度
- 2025年
- 意识具有流动性,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之中,需要一种隐形的、软性的力量予以固化。记忆能营造出以共同性为叙事的多元情境表达、书写和传递,使不同族群既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场域限制实现情感互动,又能弥合“我者”和“他者”的心理边界强化族群认同。新时代,将“共忆”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研究向度,通过寻绎何为“共忆”、何以“共忆”以及“共忆”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耦合关系,提出塑造中华民族共存的符号记忆、激活中华民族共通的苦难记忆、守护中华民族共有的仪式记忆的“共忆”路径,进而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唤起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情感共鸣。
- 潘文丽孟楠
- 关键词:命运共同体情感共鸣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验式生成的教育路径
- 2025年
- 体验式意识生成路径主张让受教育者在自主体验中达成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化认同,在“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方案探索中意义重大。就其作用原理与实施过程而言,把“环境—知觉—意识”这一耦合系统有机嵌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核心在于强化个体感官知觉与环境之间的互动交流,在塑造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丰富视听形象的同时,让感官成为情感纽带,引导受众入境入情。为此,有针对性地打造历史情境,让受教育者于过往岁月中感悟共同体的深厚底蕴;营造生活情境,使其在日常点滴里体会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紧密联系;构建对话情境,引导各族人民在交流探讨中深化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深层认知。借助这些饱含情感共鸣的情境体验,切实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
- 崔舒怡
- 关键词:情境创设
- 习近平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
- 2025年
- 中国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做好民族工作事关党长期执政和国家长治久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述,是新形势下妥善处理民族事务的基本遵循,也是推动民族工作持续发展的重要指南,内容丰富而深刻。论述表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捍卫各民族根本利益、推进民族复兴、巩固并发展新型民族关系和开创民族事业新篇章的必然要求;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付诸实践,必须加强和完善党的全面领导,构建科学系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并持续推进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在理论探索与实践运用的双重推进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得到丰富与深化,进一步拓宽了中国解决民族问题的专有之道,推动了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重要思想的形成和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新发展。
- 邹方廖金香
- 关键词:民族工作
-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民族意识的关系内涵析论
- 2025年
- 要想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民族意识的关系形成正确认知与准确定位,需要在厘清核心概念基础上完整把握两者关系内涵。中华民族经历从自在、自觉再到自为的演变过程而逐渐成为共同体,进而在近代以来的救亡诉求与知识生产的共同推动下,意识层面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得以确立。新时代以来,政策话语中的“中华民族”经历由中华民族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转变,指称内容也从描述民族实体转变为强调目标导向。在层次结构维度,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位于高位统领,各民族意识处于次位嵌入,两者相互依存、多元一体;在中华文明维度,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各民族意识的“最大公约数”,作为系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由作为要素的各民族意识共同构成,进而体现在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之中;在民族交往维度,各民族意识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之中“美美与共”,共同塑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民族复兴维度,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由各民族意识凝聚而成,两者共同发挥主体观念对于实现复兴目标的引领作用。
- 于春洋徐寒玥
- 关键词:中华民族民族意识
- 铸牢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成逻辑与实践路径
- 2025年
-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系民族团结、推动民族复兴的重要思想基础,深入探析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机理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框架,揭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结构,即认知建构通过理性认识为情感凝聚奠定基础,情感凝聚依托价值认同推动实践发展,实践发展经由具体行动促进价值引领,价值引领又通过目标指引深化认知建构,形成辩证统一的发展体系。在此基础上,阐明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成逻辑,展现从历史文化认知的理性启蒙到文化认同与情感归属的深度融合,再到民族责任感与参与意识的实践升华,最终实现民族复兴与自我价值统一的递进过程。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要构建以家庭教育为基础、学校教育为主导、社会环境为支撑、媒体传播为引导的多维协同铸魂体系,为新时代铸牢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系统的理论指导和可行的实践路径。
- 朱星辰赵浩含杨淑萍
-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构青少年教育
相关作者
- 高永久

- 作品数:245被引量:1,831H指数:22
- 供职机构:南开大学
- 研究主题:中华民族 共同体意识 民族 边境牧区 少数民族
- 王延中

- 作品数:312被引量:2,939H指数:26
- 供职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
- 研究主题:社会保障 中华民族 共同体意识 社会保障制度 民族工作
- 陈纪

- 作品数:100被引量:607H指数:15
- 供职机构: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
- 研究主题:中华民族 共同体意识 城市化进程 民族地区 少数民族
- 李静

- 作品数:238被引量:1,138H指数:18
- 供职机构:兰州大学
- 研究主题:共同体意识 中华民族 民族 民族心理学 藏族
- 于春洋

- 作品数:118被引量:266H指数:8
- 供职机构:燕山大学文法学院
- 研究主题:民族国家 中华民族 共同体意识 民族政治发展 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