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60篇“ 免疫血清学“的相关文章
- 获得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20例临床及免疫血清学特征分析被引量:1
- 2024年
- 目的总结获得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患者的临床和免疫血清学特征。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22年1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确诊为获得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患者的资料,回顾性分析其临床和免疫血清学特征。结果共纳入20例患者,男7例、女13例,年龄(41.85±18.43)岁。10例呈经典型,8例呈炎症型,2例呈混合型改变。19例出现黏膜受累,4例指(趾)甲受累,9例形成瘢痕,13例留有粟丘疹。盐裂皮肤-间接免疫荧光检查:19例IgG真皮侧阳性。Ⅶ型胶原酶联免疫吸附试验:19例阳性,诊断敏感性为95%;免疫印迹实验:16例在相对分子质量290000处有条带,诊断敏感性为80%,3例存在多种抗基底膜带抗原的自身抗体。15例患者接受系统糖皮质激素治疗,其中2例联合免疫抑制剂,13例使用抗炎药,最常用的为氨苯砜,其次为秋水仙碱;5例接受非糖皮质激素治疗的患者中,2例炎症型对氨苯砜及秋水仙碱治疗敏感,3例失访。随访17例,平均随访时间26.21个月,其中1例达到完全缓解停药,2例达到最小量治疗保持完全缓解,14例病情减轻,但未达到完全缓解。结论获得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治疗相对困难,常需使用氨苯砜及秋水仙碱等抗炎药,免疫血清学方法在获得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的诊断中具有较高应用价值。
- 王媛王媛李志量荆可孙超梁桂熔张寒梅冯素英
- 关键词:皮肤表现间接免疫荧光免疫印迹
- 抗p200类天疱疮35例临床及免疫血清学特征回顾性分析
- 2024年
- 目的总结抗p200类天疱疮患者的临床、免疫血清学和治疗特点。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1月至2024年2月间就诊于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的抗p200类天疱疮患者资料,分析其临床、免疫血清学特征和治疗情况。结果共纳入患者35例,包括男25例,女10例,男女比例为2.5∶1,年龄(57.74±17.12)岁,2例(5.71%)合并银屑病。患者皮损表现具有多样性,其中20例(57.14%)表现为典型BP样损害,8例(22.86%)表现为线状IgA大疱性皮病样损害,4例(11.43%)表现为湿疹样损害。直接免疫荧光(DIF)、盐裂皮肤-间接免疫荧光(ss-IIF)、以真皮侧提取物为底物和层黏连蛋白γ1-C端(Lnγ1C)为底物的免疫印迹阳性率分别为100%(24/24)、82.86%(29/35)、100%(35/35)、80.64%(25/31)。35例中33例有治疗及随访信息,6例(18.18%)接受非糖皮质激素(简称激素)系统治疗和外用激素治疗,随访时间[M(Q1,Q3),下同]为19.50(6.50,69.25)个月,其中1例已经停药;16例接受激素联合传统抗炎药物系统治疗,随访时间为13.50(4.25,18.00)个月,激素起始剂量相当于泼尼松0.30~0.50 mg·kg-1·d-1,疾病控制时间为(15.31±5.23)d,其中3例病情波动加用氨苯砜能够控制病情,1例已停用激素;5例(15.15%)接受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系统治疗,随访时间为26.00(14.00,90.00)个月,激素起始剂量相当于泼尼松0.50~0.75 mg·kg-1·d-1,疾病控制时间为(10.20±3.27)d,其中2例以相当于泼尼松5~10 mg/d维持治疗,2例患者停药,1例激素停用后复发;1例(3.03%)接受激素联合利妥昔单抗系统治疗,随访时间为53个月,目前激素已停用;1例(3.03%)接受激素联合度普利尤单抗治疗且有效;4例(12.12%)接受激素联合JAK抑制剂治疗,其中3例有效。结论抗p200类天疱疮临床表现具有多形性,但很少出现瘢痕和粟丘疹,部分患者存在Lnγ1C为底物的免疫印迹阴性现象,预后较好,多数患者最终可以达到完全缓解并最终停药。
- 李锁荆可王媛李志量赵晨静张寒梅梁桂熔冯素英
- 关键词:水疱大疱性类天疱疮大疱性荧光抗体技术印迹法
- 线状IgA大疱性皮病26例临床及免疫血清学特征回顾分析
- 2024年
- 目的总结线状IgA大疱性皮病(LABD)患者的临床、免疫血清学和治疗特点。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2023年就诊于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诊断为LABD的患者资料,分析其临床、免疫血清学和治疗特征。结果共纳入LABD患者26例,女14例、男12例,年龄[M(Q1,Q3)]为32(11,48)岁。26例患者中12例(46.2%)表现为典型的花环样红斑、水疱,14例(53.8%)表现不典型,即非花环样排列的红斑、水疱。直接免疫荧光检查阳性率为73.7%(14/19)。盐裂皮肤-间接免疫荧光(ss-IIF)检查阳性率为53.8%(14/26),均表现为IgA伴或不伴IgG沉积在表皮侧。免疫印迹实验检测到IgA抗体阳性率为88.5%(23/26),18例(69.2%)患者血清IgA可识别相对分子质量120000的线状IgA抗原1(LAD-1),其中4例IgA同时识别BP180;1例(3.8%)IgA识别表皮提取物中相对分子质量约170000的蛋白;1例(3.8%)IgA识别表皮提取物中BP230和相对分子质量为140000的蛋白;1例(3.8%)IgA可识别相对分子质量为290000的Ⅶ型胶原。21例患者对氨苯砜治疗反应良好,1例疗效欠佳,1例不耐受,此2例使用托法替布亦不能达到完全缓解;3例使用米诺环素、秋水仙碱、柳氮磺吡啶等治疗有效。结论本组LABD患者中青年多见,LAD-1是最常见的靶抗原,免疫印迹实验检测IgA抗体的阳性率较免疫荧光检测法高,是鉴别诊断的重要手段。虽然LABD对氨苯砜反应良好,但仍需探索其他安全有效的药物。
- 荆可李锁冯素英
- 关键词:水疱大疱性免疫球蛋白A印迹法氨苯砜线状IGA大疱性皮病
- 免疫血清学检测联合B超检测在产前免疫检测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 2022年
- 目的研究将免疫血清学检测联合B超检测应用于产前免疫检测中的作用与效果。方法80例进行产前检测的孕妇,根据检测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行常规性检测,观察组行免疫血清学检测联合B超检测。比较两组胎儿异常的检出率、孕妇疾病的检出率。结果观察组胎儿异常的检出率为15.00%(6/40),高于对照组的2.50%(1/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14,P<0.05)。观察组孕妇疾病的检出率25.00%高于对照组的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前免疫检测工作中应用免疫血清学检测联合B超检测能够提高孕妇疾病及胎儿异常的检出率,从而更早的实施干预,保证良好的妊娠结局。
- 徐彩姝
- 关键词:免疫血清学孕妇B超
- 抗p200类天疱疮7例临床及免疫血清学特征分析被引量:4
- 2022年
- 目的总结抗p200类天疱疮患者的临床和免疫血清学特征。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21年10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确诊为抗p200类天疱疮的患者资料,回顾性分析其临床和免疫血清学特征。结果纳入7例抗p200类天疱疮患者,盐裂皮肤-间接免疫荧光实验显示,7例患者血清IgG抗体均结合于盐裂皮肤的真皮侧,以真皮提取物为底物的免疫印迹显示,在相对分子质量200000蛋白处有条带。4例呈经典型大疱性类天疱疮样损害,2例初起呈湿疹样损害,1例类似线状IgA大疱性皮病。6例循环IgG抗体可识别层粘连蛋白γ1-C端重组蛋白。4例患者接受不同剂量系统糖皮质激素治疗,其中1例对高剂量系统糖皮质激素(相当于泼尼松1.4 mg·kg^(-1)·d^(-1))治疗抵抗;2例对米诺环素、氨苯砜治疗反应好;1例失访。4例患者在随访平均22.5个月时达到完全缓解停药;2例在随访平均8个月时达到最小剂量治疗保持完全缓解。结论抗p200类天疱疮临床表现多样,重组Lnγ1-C端可作为可靠的抗原底物用于检测抗p200类天疱疮患者自身抗体;部分患者最终可达到完全缓解并停药。
- 王媛李志量李锁荆可孙超梁桂熔张寒梅冯素英
- 关键词:皮肤表现
- Rh-D-稀有血型免疫血清学分析及家系调查——附新生儿溶血病报告1例被引量:3
- 2020年
- 目的对1例严重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及其家系成员进行免疫血清学检测,诊断新生儿溶血病。方法对患儿进行直接抗球蛋白试验,放散试验及游离试验;对患儿母亲进行抗体筛查及抗体鉴定;检测母系家系成员Rh表现型并绘制家系图。结果母亲为Rh-D-稀有血型,产生针对高频抗原的抗体引起患儿溶血。该家系中有6位-D-基因携带者。结论发现了1名Rh-D-稀有血型个体,诊断了1例由高频抗体导致的新生儿溶血病。
- 吕红娟朱海峰刘建华孙昌魁徐群
- 关键词:稀有血型新生儿溶血病同种异体
- 免疫血清学检测结合B超在产前免疫检验项目检查中的临床价值和确诊率被引量:1
- 2020年
- 目的:研究免疫血清学检测结合B超在产前免疫检验项目检查中的临床价值和确诊率。方法:纳入2017年1月~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将分娩产妇78例作为观察对象,根据随机抽签分组原则分为观察组39例、对照组39例,观察组在产前免疫检验项目检查中实施免疫血清学结合B超测定,对照组实施产前常规检查方式,分析并且对比两组丙肝、乙肝、梅毒、艾滋病、微生物感染检出率。结果:观察组丙肝、乙肝、梅毒检出率、胎儿异常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免疫血清学检测结合B超在产前免疫检验项目检查中,具有显著的应用价值,能提高丙肝、乙肝、梅毒检出率,发现高危妊娠的潜在危险因素,利于早期控制,提高产妇分娩的安全性。
- 吴雪芬
- 关键词:B超确诊率
- RhD-稀有血型免疫血清学分析及家系调查--附1例新生儿溶血病报告
- 目的 对一例严重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及其母亲进行免疫血清学检测,诊断母婴血型不合新生儿溶血病,鉴定稀有血型,并做家系调查。方法 对患儿进行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放散试验及游离试验;对产妇进行不规则抗体筛选及鉴定试验;检测产妇...
- 吕红娟徐群刘建华孙昌魁
- 关键词:稀有血型新生儿溶血病
- 口蹄疫病毒VP3定点突变体的构建及其生物学特性和免疫血清学研究
- 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一种重大动物疫病,我国历史上发生和近年来流行的有O、A和Asia1三个血清型,其中O型口蹄疫对我国畜牧养殖业的威胁最大。疫苗免疫是防控本病的重要手段,现有的市售口蹄疫疫苗包括常规灭活疫苗和合成肽...
- 陈冬冬
- 关键词:口蹄疫病毒定点突变体生物学特性免疫血清学
- 肝细胞损伤型药物性肝损伤患者免疫血清学特点分析被引量:1
- 2018年
- 目的探讨肝细胞损伤型药物性肝损伤(DILI)不同炎症病变患者免疫血清学指标水平变化及相关性,分析病变反复发作与免疫血清学指标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经肝穿病理证实为肝细胞型DILI的34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组织学炎症坏死程度分为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分析3组间免疫球蛋白G(IgG)、球蛋白(GLB)峰值、抗核抗体(ANA)水平及与炎症病变程度的相关性;同时各病变组又依据是否有反复发作分为反复发作组与非反复发作组,比较2组中不同炎症程度间IgG、GLB峰值及ANA水平差异。结果轻、中、重度组IgG及GLB峰值相互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IgG及GLB峰值随炎症程度的加重而逐渐增高(P均<0.05);轻、中、重度组ANA相互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反复发作组与非反复发作组间的轻、中度组IgG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重度组IgG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反复发作组与非反复发作组间轻、中、重度组GLB峰值及ANA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肝细胞损伤型DILI患者血清中IgG、GLB峰值与肝组织炎症病变程度具有正相关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病变损伤程度及免疫状况;除重度组IgG峰值与反复发作具有相关性外,各免疫血清学指标水平与反复发作与否无关。
- 李健李小琴刘士甫关卫卫黄肖雨
- 关键词:药物性肝损伤免疫状态抗核抗体
相关作者
- 杨茜

- 作品数:31被引量:101H指数:5
- 供职机构:内蒙古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
- 研究主题:氟中毒 小鼠 聚类分析 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率 微核
- 陈伟业

- 作品数:50被引量:129H指数:7
-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兽医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 研究主题:小反刍兽疫病毒 小反刍兽疫 山羊痘病毒 单克隆抗体 重组山羊痘病毒
- 花群义

- 作品数:219被引量:787H指数:17
- 供职机构:深圳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 研究主题:水泡性口炎病毒 单克隆抗体 非洲猪瘟病毒 水泡性口炎 蓝舌病病毒
- 李欣

- 作品数:321被引量:1,023H指数:16
- 供职机构: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
- 研究主题:银屑病 血热证 寻常型银屑病 集对分析 联系数
- 叶雷

- 作品数:13被引量:3H指数:1
- 供职机构:安徽医科大学
- 研究主题:蛋白质芯片 莱姆病 伯氏疏螺旋体 胃癌 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