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90098篇“ 免疫细胞化学技术“的相关文章
- 一种以GD2神经节苷脂作为靶点并基于免疫细胞化学技术检测髓母细胞瘤微小残留的方法
- 本发明涉及髓母细胞瘤检测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以GD2神经节苷脂作为靶点并基于免疫细胞化学技术检测髓母细胞瘤微小残留的方法,首先脑脊液加入淋巴细胞分离液通过离心获得单个核细胞层,二次离心获得单个核细胞并计数,利用细胞甩片...
- 陈冲白丽萍王浩魏姿璇靳燕龚宝成
- 常规涂片联合细胞块及免疫细胞化学技术在恶性胸腹腔积液的应用被引量:2
- 2019年
- 目的:探讨常规涂片联合细胞块及免疫细胞化学技术在恶性胸腹腔积液的应用。方法:收集54例胸腹腔积液,常规涂片,剩余标本制备细胞块,并运用免疫细胞化学技术检测抗体组在腺癌细胞及增生的间皮细胞中的表达情况。结果:运用常规涂片联合免疫细胞化学法可以提高阳性标本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抗体组CK7、TTF-1、NapsinA、ER、PR、GATA-3及PAX-8在腺癌细胞中高表达,在增生的间皮细胞中低表达或不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对确定组织来源有帮助;HBME-1及Calretinin在增生的间皮细胞中高表达,在腺癌细胞中低表达或不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规涂片联合细胞块及免疫细胞化学技术,对鉴别胸腹腔积液中细胞良恶性及恶性细胞的组织起源有重要作用。
- 郭晓宁洪蕾方长青李建华
- 关键词:细胞块免疫细胞化学胸腹腔积液
- 免疫细胞化学技术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比较研究被引量:1
- 2019年
- 目的探讨应用免疫细胞化学(immunocytochemistry,ICC)技术检测甲状腺细针穿刺细胞学(fine needle aspiration cytology,FNAC)标本中CK19、MC及TPO表达情况,并将结果与免疫组织化学(immunochemistry,IHC)进行比较。方法收集85例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患者的FNAC标本和相应组织学标本,采用EnVision法检测CK19、MC及TPO在细胞学和组织学中的表达情况。结果在ICC检测结果中,CK19、MC及TPO分别有81例、76例、7例阳性;在IHC检测结果中,CK19、MC及TPO分别有83例、79例、8例阳性。对于CK19,ICC与IHC一致性为97.65%,敏感性为97.59%,特异性为100%,阳性预测值(PPV)和阴性预测值(NPV)为100%和50%。对于MC,ICC与IHC一致性为94.12%,敏感性为94.94%,特异性为83.33%;PPV和NPV为98.68%和55.56%。对于TPO,ICC与IHC一致性为96.47%,敏感性为98.70%,特异性为75%;PPV和NPV为97.44%和85.71%。结论ICC技术在PTC的诊断结果与IHC技术相当,可以作为诊断PTC重要辅助手段。
- 魏霖程焰红李颜钟国栋
- 关键词:免疫细胞化学免疫组织化学CK19TPOMC
- 细胞(蜡)块联合免疫细胞化学技术通过胸腔积液检测诊断恶性肿瘤的价值被引量:13
- 2019年
- 目的探讨细胞蜡块联合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技术在胸腔积液诊断恶性肿瘤中的应用。方法来自笔者所在医院的406例胸腔积液标本常规离心、涂片后观察,其中56例沉渣包埋制成细胞蜡块,结合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明确诊断。结果56例胸腔积液细胞块确诊阳性47例(包括转移性肺腺癌43例,鳞状细胞癌2例,乳腺癌1例,卵巢浆液性癌1例),阴性9例,细胞蜡块联合合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癌细胞检出率高于传统涂片者(P<0.05)。结论细胞块联合免疫细胞化学技术在胸腔积液诊断恶性肿瘤中的应用效果优于传统涂片。对准确判定病理分型,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辅助作用。
- 王占东卓静李菲缪晓丹王涛时瑶
- 关键词:免疫细胞化学传统涂片胸腔积液
- 细胞块石蜡切片联合免疫细胞化学技术在浆膜腔积液细胞学诊断中的应用被引量:11
- 2016年
- 目的:探讨浆膜腔积液细胞沉渣石蜡切片联合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技术在浆膜腔积液细胞学病理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26例浆膜腔积液标本进行常规涂片、液基细胞检查及沉渣石蜡包埋、切片,并进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应用甲状腺转录因子1(thyroid transcription factor-1,TTF-1)、天门冬氨酸蛋白酶A(Napsin A)、人绒毛蛋白(Villin)、尾侧型同源转录因子2(caudal type homeobox transcription factor 2,CDX-2)、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Pax-8、肾母细胞瘤蛋白(Wilms’tumor protein,WT-1)、GATA-3、钙视网膜蛋白(Calretinin)等多种抗体联合检测,结合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进行综合分析诊断。结果:126例浆膜腔积液中,常规涂片阳性检出率为25.4%(32/126),不确定率10.3%(13/126);液基细胞学检测阳性率27.0%(34/126),不确定率11.1%(14/126);沉渣石蜡切片联合免疫细胞化学检测阳性率提高到38.9%(49/126),不确定率4.0%(5/126);综合诊断阳性率38.9%(49/126),不确定率3.2%(4/126)。沉渣石蜡切片联合免疫细胞化学阳性率明显高于常规涂片及液基细胞学检测(均P<0.05);沉渣石蜡切片联合免疫细胞化学不确定率低于常规涂片及液基细胞学检测,但与常规涂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液基细胞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细胞沉渣石蜡切片联合免疫细胞化学技术能够提高浆膜腔积液的阳性检出率,降低诊断不确定率,并能明确肿瘤组织来源,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 朱琳肖锋钱铮陈丽燕孙艳肖静文顾春燕
- 关键词:浆膜腔积液免疫细胞化学技术细胞学诊断
- 免疫细胞化学技术在疑难浆膜腔积液病理诊断中的价值
- 2012年
- 目的分析并评价免疫细胞化学技术在疑难浆膜腔积液病理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2个具有细胞特异性的抗体癌胚抗原(carcinomoembryonic antigen,CEA)抗体和钙视网膜蛋白抗体对胸腹腔积液细胞标本进行标记,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技术对60份复杂胸腹腔积液标本进行检测分析。结果 CEA抗体在恶性肿瘤细胞组中表达较高,其中32份CEA单阳性标本均为腺癌;间皮细胞组钙视网膜蛋白抗体表达高于恶性肿瘤细胞组(P<0.05),在18份钙视网膜蛋白抗体单阳性中4份为恶性间皮瘤,余14份为反应性间皮细胞;CEA与钙视网膜蛋白抗体均呈阳性者6份,其中反应性间皮细胞4份,腺癌细胞2份;4份标本2种抗体均呈阴性,其中腺癌与低分化鳞癌各2份。结论将浆膜腔积液脱落的细胞制备成合适的琼脂块,选择CEA与钙视网膜蛋白抗体进行标记,在恶性肿瘤细胞的鉴别与诊断方面具有理想效果。
- 韩方征
- 关键词:免疫细胞化学技术浆膜腔积液
- 表面活性剂在脱落细胞免疫细胞化学技术中的应用
- 2010年
- 目的探讨表面活性剂聚乙二醇辛基苯基醚(Triton X-100)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中提高细胞阳性率的重要作用。方法用分组对照方法把采集的27例胸、腹水标本分成A、B、C组,A、B组使用表面活性剂Triton X-100,C组作为阴性对照组不使用表面活性剂Triton X-100,分别做增殖细胞核相关抗原、癌胚抗原、白细胞共同抗原3种免疫细胞化学标记。结果加入表面活性剂Triton X-100的A、B组细胞阳性率明显高于未加入表面活性剂Triton X-100的C组。结论表面活性剂Triton X-100在免疫细胞化学中可以增加涂片中阳性细胞表达,减少非特异性着色、降低背景。
- 康筱玲李伟冉志远
- 关键词:聚乙二醇辛基苯基醚免疫细胞化学
- 免疫细胞化学技术应用进展
- 2009年
- 免疫细胞化学(ICC)是近40余年兴起的一门边缘科学。用ICC技术来协助细胞学诊断,能提高细胞学的确诊率。ICC特别适合于上皮性、间叶性或淋巴细胞性肿瘤的鉴定;其次在淋巴瘤亚型分类中更趋客观、准确,并能为间叶来源肿瘤的细胞起源提供可靠证据,使寻找转移癌原发灶这一难题方面有了一线希望。笔者就近年来ICC技术的应用作简要综述:
- 漆明
- 关键词:免疫细胞化学肿瘤标记物细胞学
- 免疫细胞化学技术的应用进展被引量:1
- 2009年
- 漆明
- 关键词:免疫细胞化学肿瘤标记物细胞学
- 脱落细胞免疫细胞化学技术被引量:7
- 2007年
- 在脱落细胞学诊断中免疫细胞化学技术是一项很重要的内容,随着新的抗体在识别抗原的特异性和多价性上日益完善,这项技术在临床病理诊断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但在常规的脱落细胞学检查中,常因细胞涂片免疫细胞化学染色不够理想而未能充分展示出其应有的优势。因此,建立免疫细胞化学质控标准(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对提高脱落细胞诊断准确率具有重要意义。
- 潘琳高福云郭艳茹
- 关键词:免疫细胞化学技术脱落细胞学检查免疫细胞化学染色脱落细胞诊断识别抗原细胞涂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