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572篇“ 光能利用效率“的相关文章
- 植物冠层光能利用效率估算方法及装置
- 本发明提供一种植物冠层光能利用效率估算方法及装置,该方法包括:根据目标植物的多视角RGB图像序列构建群体冠层几何模型;针对每个植物单株三维模型,根据叶片面元对应波段的光谱反射率计算各叶片面元的比叶氮含量,并根据比叶氮含量...
- 顾生浩郭新宇温维亮吴升樊江川
- VPM模型最大光能利用效率参数优化对不同森林生态系统GPP模拟的影响
- 2025年
- 【目的】分析植被光合作用模型(VPM)中关键参数最大光能利用率(ε_(0))在不同气候区森林生态系统是否存在差异及其主要原因,并选择出具有普遍适用性的最大光能利用率参数化方案,以期深化对森林生态系统植被生产力估算过程中不确定性的认知,为提高模型模拟精度与降低模型参数不确定性提供参考。【方法】利用4种参数化方案——BPLUT查表法、Michealis-Menten光响应曲线方程拟合、生长季增强型植被指数最大值(EVI_(max))指数拟合以及Mointeith方程推导法对VPM中的最大光能利用率(ε_(0))进行估算,基于4种参数化方案的估算结果对中国地区4个森林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GPP)进行模拟,与涡度相关观测到的总初级生产力(GPP)进行比较并结合各项模型评价指标(决定系数R^(2)、均方根误差RMSE、一致性系数d及平均相对误差MRE)对VPM模拟结果进行评估。【结果】长白山、千烟洲、鼎湖山与西双版纳站点的ε_(0)值分别为:(0.65±0.14)、(0.47±0.10)、(0.44±0.09)和(0.69±0.12)g·mol^(−1)。在季节尺度上,利用各站点最优参数化方案模拟的GPP与观测GPP相比,其均方根误差(RMSE)较最不适用的参数化方案在长白山、千烟洲、鼎湖山和西双版纳分别降低了55.1%、38.1%、48.6%和34.3%;在年际尺度上,各站点最优参数化方案模拟GPP的平均相对误差(MRE)在长白山、千烟洲、鼎湖山和西双版纳分别为−7.9%、−24.3%、−7.4%和−3.0%,小于最不适用的参数化方案模拟的结果(长白山:35.8%;千烟洲:−53.4%;鼎湖山:29.8%;西双版纳:25.4%)。【结论】不同参数化方案在同一个站点的ε_(0)值差异较大,且相同参数化方案下,不同站点间的ε_(0)值存在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与各参数化方案本身的结构属性及不同区域水热条件差异有关。Mointeith方程推导法为长白山、千烟洲与鼎湖山地区ε_(0)最优的参数化方案;生长�
- 杨甫禹张弥肖薇石婕
- 关键词:参数化方案
- 青藏高原植被光能利用效率时空变化
- 2024年
- 研究青藏高原植被光能利用效率(Light Use Efficiency,LUE)时空变化特征对确定陆地生态系统碳汇和未来功能维持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和现实意义。本研究利用1982—2018年GLASS数据以及气候数据,采用趋势分析和偏相关分析方法,探究了青藏高原植被光能利用效率年际动态变化特征及其与温度、降雨、饱和水汽压差(Va⁃por Pressure Deficit,VPD)和太阳辐射的关系。结果表明:(1)1982—2018年,青藏高原植被生态系统LUE总体上呈显著线性增长趋势,增长速率为3.16×10^(-3)g C·MJ^(-1)·a^(-1)。(2)青藏高原植被生态系统LUE空间分布具有较强的异质性,表现为由西向东递增的空间分布格局。由趋势分析结果可知,中部和东北部地区LUE年际增长趋势明显。(3)相较降水和VPD等因子,温度与植被LUE年际变化的关系更为密切。本研究成果能够为揭示青藏高原植被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提供依据。
- 其美拉姆郑诚袁浏欢吴沛桐谭凯申乔天史海静
- 关键词:植被光能利用效率气候因子青藏高原
- 中国北方草地光能利用效率的时空变异及其影响因素
- 光能利用效率(Light Use Efficiency,LUE)是反映陆地生态系统转化光能能力的关键指标,调节着CO2从大气吸收到植被和土壤储存的过程,在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研究中受到广泛关注。中国拥有各类天然草地近4亿...
- 袁浏欢
- 关键词:光能利用效率草地生态系统气候变化年际变异
- 基于改进光能利用效率模型的冬小麦产量大面积估算方法
- 本发明涉及基于改进光能利用效率模型的冬小麦产量大面积估算方法,包括:获取研究区数据并进行预处理;根据气温数据计算温度限制因子;根据地表水指数和土壤含水量数据重构水分限制因子;根据增强型植被指数计算光合有效辐射吸收比;计算...
- 刘围围孙伟伟冯添陈镔捷杨刚
- 基于改进光能利用效率模型的冬小麦产量大面积估算方法
- 本发明涉及基于改进光能利用效率模型的冬小麦产量大面积估算方法,包括:获取研究区数据并进行预处理;根据气温数据计算温度限制因子;根据地表水指数和土壤含水量数据重构水分限制因子;根据增强型植被指数计算光合有效辐射吸收比;计算...
- 刘围围孙伟伟冯添陈镔捷杨刚
- 不同颜色地膜和增施生物有机肥对甜瓜生长、光能利用效率及果实品质的影响
- 2024年
- 为探究不同颜色地膜和增施生物有机肥对甜瓜生长发育和光能利用效率的调控效应,在大田条件下以甜瓜为试材,研究了3种不同颜色地膜覆盖[黑膜(B)、黑白相间膜(W)、上银下黑双色膜(S)]和3种生物有机肥施肥量[1800 kg·hm^(-2)(H)、1200 kg·hm^(-2)(M)、600 kg·hm^(-2)(L)]对甜瓜生长发育、产量和光能利用效率(PUE)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颜色地膜处理下,S膜处理甜瓜的平均生物产量、经济产量和PUE较覆透明膜不施生物有机肥(CK)分别显著提高了23.35%、20.50%、23.61%,且显著高于W膜和B膜。甜瓜生育前期,在提高甜瓜叶面积指数和比叶质量方面表现为S膜>W膜>B膜,生育后期为S膜>B膜>W膜。S膜覆盖甜瓜果实可溶性糖和维生素C含量较CK分别显著提高了13.52%和26.21%,可滴定酸含量显著降低了17.07%。在不同处理组合下,SM、SH较其他组合处理增加了甜瓜全生育期的蔓长和比叶质量、果实膨大期和成熟期的叶面积指数及成熟期的茎粗,提高了甜瓜果实可溶性糖和维生素C含量,降低了可滴定酸含量。在产量和光能利用效率方面,SM、SH处理的生物产量、经济产量和PUE较CK分别显著提高了24.54%、22.98%、23.61%和24.95%、21.74%、25.00%。综上,建议河西走廊沙漠绿洲灌区甜瓜种植地膜颜色为上银下黑双色膜,增施生物有机肥用量为1200 kg·hm^(-2)。
- 刘斌刘斌陈亮寇燕燕陈亮
- 关键词:甜瓜有色地膜生物有机肥光能利用效率
- 改变行向对水稻冠层光能利用效率和产量的影响
- 2023年
- 探讨不同栽培行向对水稻光能利用率和产量的影响,以提升江苏稻区水稻光资源利用效率。以‘南粳9108’为材料,依据当地地理纬度和太阳高度角,设置水稻种植行向为常规南北行向,即磁南0o(CK)、磁南偏东30o(SE30)和磁南偏西30o(SW30)。水稻灌浆期测定冠层光辐射强度、光合特征参数,收获期测定生物量和产量。结果表明:调整行向对冠层底部光辐射强度影响显著,8:00—17:00时段,水稻冠层下部叶片接收光辐射总强度为SE30光能利用效率最高,比CK和SE30分别增加了11.2%和12.4%。综上所述,行向调整为磁南偏西30o能显著提高水稻光能利用效率,从而促进生物量积累和产量形成。可见,通过调整水稻种植行向是不增加经济投入前提下,挖掘水稻绿色高效生产潜力的有效途径。
- 苗淑杰郭嫣杨海超夏可乔云发
- 关键词:光辐射光合参数生物量
- 提高小麦光能利用效率机理的研究进展被引量:20
- 2022年
- 农作物产量依赖于生物量和收获指数,过去作物产量的增加主要得益于收获指数的增加而生物量增加很小,进一步提升作物产量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生物量的提高,而光能利用效率是提高作物生物量的瓶颈。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是一种在全世界广泛种植的谷类作物,可为全世界人口提供约20.0%的能量,阐明小麦光能利用效率变化的内在机理与外在因素,对提高作物资源利用效率和生产力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光能利用效率的定义、主要过程、小麦的光能利用特性和内外影响因素进行综述,表明提高光能利用效率具有较大的潜力;论述了外部因素,即光、水分、养分和耕作制度等对小麦光能利用效率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在单株尺度上主要由光合作用等内部因素控制,而在田间尺度则由温度、降水、耕作栽培方式等非生物因素控制。进一步分析了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小麦的适应机制,旨在为提升小麦光能利用效率提供理论依据。未来光能利用效率的研究可利用高通量表型观测技术,与分子标记结合,设计在目标环境下的具有高光能利用效率的理想株型,为培育高产高效小麦品种提供科学依据。
- 李义博陶福禄
- 关键词:小麦气候变化光能利用效率理想株型
- 带幅设计对玉米/苜蓿间作群体光环境特征及光能利用效率的影响被引量:10
- 2022年
- 探究间作带幅设计对玉米/苜蓿间作群体光环境特征、产量及光能利用效率(LUE)的影响,提出黄土高原旱作条件下玉米/苜蓿间作群体最佳带幅比例。研究设置了玉米单作(SM)、紫花苜蓿单作(SA)以及玉米/紫花苜蓿1∶2(I_(12))、2∶2(I_(22))和2∶4(I_(24))间作5种种植模式,并采用田间试验和数学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分别测定了玉米和苜蓿的干物质产量及作物冠层光合有效辐射(PAR)等指标;建立了考虑光线入射角度和群体冠层结构几何关系的玉米/苜蓿间作群体辐射传输模型,并用实测值对其进行了验证。试验结果表明,在2018年,单作处理的苜蓿干物质产量显著高于间作处理(P<0.05),而在2019年各间作处理苜蓿的干物质分别比单作高197.8、180.3和197.0 g·m^(-2);处理I_(12)、I_(22)和I_(24)两年总的玉米生物量比SM处理高12.1%、0.9%和23.9%。所有间作处理的土地当量比在2019年均大于1.0,表现出间作优势。辐射传输模型可准确模拟玉米/苜蓿间作群体冠层底部的光合有效辐射,间作群体光合有效辐射模拟值与实测值的平均绝对误差和均方根误差分别为59.0和66.6μmol·m^(-2)·s^(-1)。除玉米和苜蓿生育前期及玉米收获后,不同间作处理苜蓿群体冠层上方的PAR均低于单作苜蓿。2018和2019年I_(12)、I_(22)和I_(24)间作处理玉米的光能利用效率分别比单作处理高52.5%、9.3%、51.7%和28.5%、9.6%、21.0%,而间作苜蓿的LUE仅在2019年显著高于单作19.2%、32.4%和20.9%(P<0.05)。因此,合理的玉米/苜蓿间作带幅搭配可改善苜蓿的光照环境,提高其光能利用效率,尤其是玉米/紫花苜蓿2∶4间作群体光能利用效率和产量优势显著,建议在具有类似气候的地区推广种植。
- 吴玉环王自奎刘亚男马千虎
- 关键词:光合有效辐射辐射传输模型光能截获光能利用效率
相关作者
- 朱新广

- 作品数:30被引量:626H指数:8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
- 研究主题:光能利用效率 光合作用 盐胁迫 藻类 冬小麦
- 张宪洲

- 作品数:127被引量:2,800H指数:31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 研究主题:青藏高原 高寒草甸 藏北高原 生态系统 高寒草原
- 查天山

- 作品数:68被引量:388H指数:13
- 供职机构: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
- 研究主题:毛乌素沙地 油蒿 黑沙蒿 生态系统 土壤含水量
- 付刚

- 作品数:48被引量:489H指数:14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 研究主题:高寒草甸 藏北高原 青藏高原 营养品质 光能利用效率
- 郭新宇

- 作品数:688被引量:1,731H指数:25
- 供职机构:北京市农林科学院
- 研究主题:表型 植物 玉米 作物 玉米果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