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956篇“ 儿童病毒性心肌炎“的相关文章
- 磷酸肌酸钠联合卡托普利治疗儿童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效果
- 2025年
- 目的观察磷酸肌酸钠联合卡托普利治疗儿童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4年1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泉州第一医院收治的病毒性心肌炎患儿80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治疗组(n=40,应用磷酸肌酸钠联合卡托普利治疗)和卡托普利组(n=40,应用卡托普利治疗)。治疗14 d后比较2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心肌酶谱[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H)、心肌肌钙蛋白I(cTnI)]、心功能指标[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室短轴缩短率(FS)]、血清炎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抗氧自由基指标[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不良反应。结果联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50%,高于卡托普利组的80.00%(χ^(2)=4.507,P=0.034)。治疗14 d后,2组LVEF及FS均较治疗前升高,且联合治疗组更高(P<0.01);2组CK-MB、α-HBDH、cTnI、TNF-α、IL-6、IL-8、MDA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SOD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且联合治疗组低/高于卡托普利组(P<0.01)。联合治疗组与卡托普利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不显著(10.00%vs.5.00%,χ^(2)=0.180,P=0.671)。结论儿童病毒性心肌炎采用磷酸肌酸钠联合卡托普利治疗可改善心功能,减轻炎性反应,调节抗氧自由基指标,安全性较高。
- 朱雪敏黄艳茹仇冰冰
- 关键词:磷酸肌酸钠卡托普利炎性反应
- 胡思源从“毒、虚、痰、瘀”探讨儿童病毒性心肌炎的分期辨治
- 2025年
- 总结胡思源教授从“毒、虚、痰、瘀”分期辨治儿童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经验。胡思源教授根据多年诊治经验,认为儿童病毒性心肌炎总属本虚标实之证,以气、血、阴、阳亏虚为本,以邪毒、痰浊、瘀血为标,其病机转化错综复杂。治疗时应根据疾病特点进行分期辨治,以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为治疗原则,初期祛除邪毒,兼益气扶正;中期侧重扶正以除邪实,兼化瘀祛痰;后期侧重祛痰化瘀,并顾护正气。在辨治过程中需结合患儿的临床症状、疾病特点综合分析,根据疾病分期分清“毒、虚、痰、瘀”之主次,灵活选方。
- 朱荣欣胡思源牛丽青曾静白思远柳平陈月月
- 关键词:病毒性心肌炎儿童辨证论治名医经验
- 24 h动态心电图心率变异性指标对儿童病毒性心肌炎预后的预测效能
- 2025年
- 目的探讨24 h动态心电图心率变异性(HRV)指标对儿童病毒性心肌炎预后的预测效能。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3年6月西北妇女儿童医院收治的135例病毒性心肌炎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30 d预后不同分为预后良好组(n=105)和预后不良组(n=30)。收集2组患儿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感染病毒类型、有无呼吸道感染、有无消化道感染、ST-T改变、是否心动过速)、HRV指标[正常窦性心律RR间期的标准差(SDNN)、相邻RR间期差值>50 ms的个数占RR间期总数的百分比(PNN50)、每5 min RR间期标准差(SDANN)、全程相邻RR间期差值的均方根(RMSSD)、高频功率(HF)、低频功率(LF)]。应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2组患儿心肌损伤标志物[心肌肌钙蛋白I(cTnI)、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比较2组患儿临床资料、HRV指标及心肌损伤标志物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HRV指标与心肌损伤标志物相关性;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HRV指标与病毒性心肌炎患儿预后的关系,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析HRV指标对病毒性心肌炎患儿预后预测价值。结果2组患儿性别、年龄、感染病毒类型、合并呼吸道感染、合并消化道感染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不良组患儿ST-T改变、心动过速比例、LDH、CK、CK-MB、cTnI水平显著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预后不良组患儿SDNN、SDANN、PNN50、RMSSD、LF、HF显著低于预后良好组(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SDNN、SDANN、PNN50、RMSSD、LF、HF与LDH、CK、CK-MB、cTnI呈负相关(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SDNN、SDANN、PNN50、RMSSD、LF、HF是病毒性心肌炎患儿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以预后不良组作为阳性样本,预后良好组作为阴性样本,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SDNN、SDANN、PNN50、RMSSD、LF、HF预测病毒性心肌炎患儿预后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48(95%置信区�
- 杜沛李晓敏
- 关键词:病毒性心肌炎动态心电图心率变异性心肌损伤标志物
- 联合检测GR、NO、IL-6对儿童病毒性心肌炎的评价被引量:4
- 2024年
- 目的联合几项免疫介导的血清学指标来提高对儿童儿童病毒性心肌炎(VMC)的诊断效率,为临床提供早期的诊断价值,避免漏检对患儿引起的不良结局。方法收集泗洪医院2018年1月至2022年6月在儿科住院就诊符合条件的45例VMC病例纳入VMC组,45例单纯病毒感染患儿纳入NVMC组以及体检的50名正常儿童纳入对照组。收集研究对象一般资料,包括白细胞介素6(IL-6)、谷胱甘肽还原酶(GR)、一氧化氮(NO)以及心肌酶谱、肌钙蛋白结果。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各单项指标对VMC的价值分析,并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构建模型来预判VMC。结果VMC组的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乳酸脱氢酶(LDH)、肌钙蛋白I(cTnI)、NO、IL-6含量明显高于NVMC组和对照组,而GR含量则明显低于后两组;用各单项指标来对VMC进行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特异性最高的是cTnI的0.907,敏感性最高的是IL-6的0.912,AUC面积最大的是NO,为0.883;由cTnI、CK-MB、GR、NO、IL-6等5项指标联合建立的回归模型,当诊断界值定为0.55时,模型对VMC的AUC为0.976,敏感性为0.977,特异性为0.982,此时约登指数最大为0.959。结论用NO、GR、IL-6联合cTnI、CK-MB构建的回归模型对VMC的诊断特异性以及敏感性明显高于其他的单一指标。能够为临床医生及早的诊断儿童VMC提供有力的依据和辅助。
- 李治锋张海波吴永先
- 关键词:儿童病毒性心肌炎一氧化氮谷胱甘肽还原酶IL-6
- 2016-2021年我国儿童病毒性心肌炎流行特征及疾病负担分析
- 2024年
- 目的分析我国2016-2021年儿童病毒性心肌炎(viral myocarditis,VMC)的流行特征及疾病负担,为我国儿童VMC的诊疗及防控提供基础参考数据。方法通过福棠儿童医学发展中心收集我国2016-2021年23个省份(直辖市)27家儿童医院或妇幼保健院中的VMC住院患儿病历首页信息,对我国儿童VMC流行病学、死亡情况及疾病负担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7647599例住院患儿,其中VMC患儿1646例。2016-2021年VMC住院患儿人数年度分布分别为173例、227例、313例、301例、295例和337例,住院占比分别为14.9/10万人、17.9/10万人、23.0/10万人、20.5/10万人、26.5/10万人和26.4/10万人;VMC患儿的住院占比总体呈逐年升高趋势(P<0.001)。不同年龄组患儿的住院占比呈现随发病年龄增大而升高的趋势(P<0.001),12-≤18岁年龄组患儿的住院占比最高。西北地区的住院患儿人数(625例,38.46%)及住院占比(64.9/10万人)最高,华东地区次之。本研究中共有68例死亡患儿,VMC住院患儿病死率为4.13%,不同性别、年龄组、季节、年份的VMC住院患儿病死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所有VMC患儿住院时长中位数为10天(IQR 6,21),住院费用中位数为11842.30元(IQR 6969.22,19714.78)。其中,死亡患儿住院时长中位数仅1天(IQR 1,3),而住院费用中位数可达8874.03元(IQR 5277.94,56151.59),VMC患儿死亡发生迅速,造成严重的疾病负担。结论VMC患儿住院占比呈逐年升高趋势,12-≤18岁年龄组患儿住院占比最高;VMC住院患儿总体病死率可达4.13%,且死亡发生迅速。
- 黄陆慈邵魏郭凌云付艺亮李飞徐会冯国双高路谢正德袁越刘钢陈祥鹏
- 关键词:病毒性心肌炎儿童流行病学疾病负担
- MIF、TNF-α及Tei指数评价儿童病毒性心肌炎的价值研究
- 2024年
- 目的 探讨巨噬细胞游走抑制因子(migratory inhibitory factor,MIF)、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及Tei指数评价儿童病毒性心肌炎(viral myocarditis,VMC)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我院于2020年8月至2022年9月我院收治的VMC患儿和开展健康体检的健康儿童各67例分别设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检测两组TNF-α、MIF水平,并开展心脏超声检查,对其左心室超声心动图指标[左心室Tei指数、左心室射血时间(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time,ET)、等容舒张间期(isovolumetric relaxation time,IRT)、等容收缩间期(Isovolumetric contraction time,IRT)]予以检测。绘制受试者工作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分析Tei指数、MIF、TNF-α联合检测VMC的诊断效能。结果 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TNF-α、MIF水平和左心室Tei指数、左心室ET、IRT、ICT值均较高(P<0.05);由ROC曲线分析,经构建风险评估模型(即Tei指数、MIF、TNF-α水平联合检测模式下)AUC值最高,为0.973,且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95.52%、89.55%。结论 通过Tei指数、MIF、TNF-α水平联合检测的方式在评估VMC患儿方面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
- 吕子娟
- 关键词:儿童病毒性心肌炎肿瘤坏死因子-Α巨噬细胞游走抑制因子TEI指数
- 斑点追踪技术早期定量评价儿童病毒性心肌炎心脏损伤的临床研究
- 2024年
- 目的探讨斑点追踪技术(STI)早期定量评价儿童病毒性心肌炎(VMC)心脏损伤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医院2022年5月至2023年12月收治的VMC心脏损伤患儿40例,设为试验组;另选取同期正常体检的健康儿童40例,设为对照组;两组均行常规超声、二维斑点追踪技术(2D-STI)检查,对比两组相关检查参数,绘制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分析2D-STI对儿童VMC心脏损伤的诊断价值。结果两组常规超声相关检查参数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左心室17节段纵向应变与整体纵向应变(GLS)、左心室17节段径向应变与整体径向应变(GRS)、左心室17节段圆周应变与整体圆周应变(GCS)均较对照组低(P<0.05);ROC曲线发现,GLS、GRS、GCS单独及联合检测诊断儿童VMC心脏损伤的AUC均>0.080,均有一定诊断价值,且联合检测诊断价值最高。结论STI对儿童VMC心脏损伤具有较高诊断价值,可早期定量分析2D-STI相关参数,有效检出病毒性心肌炎患儿亚临床期左心功能变化。
- 陈苏江俞波赵伟段君凯
- 关键词:病毒性心肌炎心脏损伤斑点追踪技术
- 静脉注射热毒宁联合玉屏风颗粒对邪毒犯心型儿童病毒性心肌炎的疗效
- 2024年
- 目的探讨静脉注射热毒宁注射液联合口服玉屏风颗粒对邪毒犯心型病毒性心肌炎(VMC)患儿的临床疗效及对炎症因子、心功能指标的影响。方法选择邪毒犯心型VMC患者147例,随机分为对照组50例、热毒宁组48例及热毒宁联合玉屏风颗粒组(联合组)49例,比较3组患儿的临床疗效、炎症因子变化及心功能指标。结果治疗1周后热毒宁组及联合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热毒宁组及联合组的TNF、IL-6及IFN-γ等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联合组的IFN-γ低于热毒宁组。热毒宁组及联合组的CK-MB、BNP等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联合组的cTNI低于对照组及热毒宁组(P<0.01)。治疗两周后热毒宁组及联合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联合组有效率优于热度宁组(P<0.01);热毒宁组及联合组的TNF、IL-6及IFN-γ等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联合组的TNF、IFN-γ等指标均明显低于热毒宁组(P<0.01)。热毒宁组及联合组的CK-MB、cTNI及BNP等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联合组的CK-MB、cTNI等指标均明显低于热毒宁组(P<0.01)。结论静脉注射热毒宁注射液佐以口服玉屏风颗粒能够有效提高邪毒犯心型儿童VMC的治疗有效率,改善其预后,这可能与其能够有效降低相关的炎症因子水平,降低心肌损伤标志物水平,修复心肌细胞有关。
- 张永法蔺萃张海军杨晓菲
- 关键词:热毒宁注射液玉屏风颗粒病毒性心肌炎
- 血清miR-31、IL-22联合检测在儿童病毒性心肌炎诊断及预后评估中的价值
- 2024年
- 目的 研究血清微小RNA-31(miR-31)、白细胞介素-22(IL-22)在儿童病毒性心肌炎(VMC)诊断及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2022年1月河南省儿童医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病毒性心肌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命名为VMC组(n=106),另选同期在本院进行体检的健康儿童为对照组(n=70)。比较两组血清miR-31、IL-22、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肌肌钙蛋白T(cTnT)及心电图参数[QRS间期、PR间期]与超声心动图参数[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短轴缩短率(LVFS)];在治疗结束后对VMC患儿随访1年,以随访期间发生恢复迁延、扩张性心肌病、遗留心律失常及患儿死亡等事件为预后不良,根据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VMC患儿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并绘制ROC曲线分析血清miR-31、IL-22水平对VMC患儿诊断及预后不良评估的价值。结果 VMC组的血清miR-31、IL-22、CK-MB、cTnT水平及QRS间期、PR间期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VEF、LVFS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miR-31水平高表达、IL-22水平升高、CK-MB水平升高、cTnT水平升高、QRS间期延长、PR间期延长、LVEF降低及LVFS降低均是VMC患儿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miR-31、IL-22水平二者联合检测诊断VMC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90,优于单一检测(P<0.05);血清miR-31、IL-22水平二者联合检测评估VMC患儿预后不良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19,优于单一检测(P<0.05)。结论 miR-31、IL-22在病毒性心肌炎患儿血清中高表达,可能成为儿童病毒性心肌炎诊断及预后评估的辅助诊断指标。
- 李莹莹姚晓利郑瑞利何坤
- 关键词:病毒性心肌炎儿童白细胞介素-22
- 血清sST2、TNF-α和肌钙蛋白在儿童病毒性心肌炎诊断及预后评估中的价值被引量:2
- 2024年
- 目的 探讨血清可溶性生长刺激表达基因2蛋白(sST2)、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肌钙蛋白(c TnT)在儿童病毒性心肌炎(VMC)诊断及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 选择2020年5月至2022年6月我院收治的VMC患儿和开展健康体检的健康儿童各72例,分别设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观察组开展为期1年的随访,根据预后情况将其分为预后良好组(n=50)和预后不良组(n=22)。分别检测观察组、对照组和预后良好组、预后不良组的血清sST2、TNF-α、c TnT水平并予以比较,绘制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分析血清sST2、TNF-α、cTnT联合检测在儿童VMC诊断及预后评估中的价值。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较,观察组血清sST2、TNF-α、cTnT水平均较高(P<0.05);与预后良好组相比较,预后不良组血清sST2、TNF-α、c TnT水平较高(P<0.05);由ROC曲线分析,经构建风险评估模型(即血清s ST2、TNF-α、cTnT水平联合检测模式下)诊断VMC以及评估VMC患儿预后的AUC值最高,分别为0.911、0.888且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91.67%、90.27%和86.36%、88.00%。结论 血清sST2、TNF-α、cTnT水平联合检测的方式在诊断VMC和评估VMC患儿预后方面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
- 董秋香
- 关键词:儿童病毒性心肌炎肌钙蛋白
相关作者
- 顾坚

- 作品数:33被引量:124H指数:7
- 供职机构:十堰市太和医院
- 研究主题:病毒性心肌炎 儿童病毒性心肌炎 心肌炎 左卡尼汀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 雷尚兵

- 作品数:22被引量:59H指数:4
- 供职机构:太和医院
- 研究主题:儿童 儿童病毒性心肌炎 手足口病 病毒性心肌炎 灯盏花素注射液
- 鲍琼

- 作品数:6被引量:27H指数:3
- 供职机构:太和医院
- 研究主题:儿童病毒性心肌炎 病毒性心肌炎 左卡尼汀 灯盏花素注射液 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
- 顾教伟

- 作品数:40被引量:136H指数:7
- 供职机构:十堰市太和医院
- 研究主题:儿童 治疗儿童 儿童病毒性心肌炎 疗效观察 毛细支气管炎
- 刘永蛟

- 作品数:15被引量:26H指数:3
- 供职机构: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
- 研究主题:儿童 儿童病毒性心肌炎 病毒性心肌炎 心脏磁共振 心肌灌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