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9594篇“ 促炎细胞因子“的相关文章
- 宁瘿方联合小剂量甲巯咪唑治疗Graves病疗效及对患者促炎细胞因子的影响
- 2025年
- 目的:评估宁瘿方联合小剂量甲巯咪唑方案在新诊断Graves病中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促炎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共招募了120例初次诊断为Graves病的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0例。试验组接受宁瘿方联合小剂量甲巯咪唑(10 mg)治疗,对照组则接受常规剂量甲巯咪唑(20~40 mg)治疗。所有患者均连续治疗12周,治疗期间监测甲状腺功能指标(FT3、FT4、TSH)、甲状腺相关抗体(TRAb、TPOAb、TgAb)、促炎细胞因子白介素-1β(IL-1β)和白介素-6(IL-6)、抑郁及焦虑自评量表(SDS、SAS)得分以及36项简短健康问卷(SF-36)得分,并评估肝功能和血常规等安全性指标。结果:共有9例患者脱落,最终纳入统计分析的患者共111例。治疗12周后,试验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甲状腺功能指标改善情况相似(P>0.05);试验组甲状腺相关抗体显著下降,SDS、SAS、SF-36评分均改善,IL-1β、IL-6水平下降,且肝功能损伤及粒细胞减少不良事件发生率更低(均P<0.05)。结论:在新诊断Graves病的治疗中,宁瘿方联用小剂量甲巯咪唑方案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优于常规剂量的甲巯咪唑单药治疗,且可降低促炎细胞因子IL-1β、IL-6水平。
- 黄昱钦李青春柳国斌陶枫王雪菲陈易
- 关键词:GRAVES病甲巯咪唑白介素-1Β白介素-6
- 促炎细胞因子与卒中后抑郁:讨论与思考
- 2024年
- 脑卒中后抑郁症是脑卒中后最常见的精神疾病之一,属于创伤后应激障碍,是一种以持续情绪低落、兴趣下降为特征的心境障碍。它可能对患者生活的不同领域产生或大或小的负面影响。炎症作为机体生长发育和疾病进展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脑卒中后抑郁中也起着重要作用,全身性炎症导致脑卒中风险增加和脑卒中后预后不良,这已被许多学者证实。当然,在炎症反应过程中有促炎细胞因子和炎性细胞因子的参与,促炎细胞因子可以帮助激活多种类型的免疫细胞,促进炎症的发生和发展,它们与抑郁症的病因密切相关,如果与其他诱发因素结合,反应会导致炎症过程延长,长期各轴不平衡,导致压力、疼痛、情绪变化,进而加重焦虑和抑郁。抑郁症的病理生理机制复杂多样,脑卒中后抑郁的机制尚未阐明,本文探讨促炎细胞因子与脑卒中后抑郁的关系,希望进一步解释脑卒中后抑郁的机制。
- 胡顺鑫冯雷杨中弘
- 关键词:炎症促炎细胞因子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中风后抑郁症创伤后应激障碍
- 肺炎支原体Msr B经MAPK/NF-κB通路抑制脂质相关膜蛋白诱生促炎细胞因子
- 2024年
- 蛋氨酸亚砜还原酶B(methionine sulfoxide reductase, MsrB)是一种重要的氧化还原蛋白。该文探究了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 Mp) MsrB对Mp脂质相关膜蛋白(lipidassociated membrane proteins, LAMPs)刺激的人髓系白血病单核细胞(THP-1细胞)分泌促炎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的调节及相关信号通路,以进一步了解Mp的免疫逃避机制。论文构建了pET28a(+)-msr B重组质粒,诱导表达、鉴定、纯化重组蛋白(rMsrB)并制备了多克隆抗体;Western blot检测MsrB、TLR1、TLR2、TLR6和MyD88蛋白表达水平及NF-κB p65、P38、ERK和JNK的总蛋白和磷酸化蛋白水平;间接免疫荧光分析NF-κB核转位;ELISA测定TNF-α和IL-1β分泌水平。结果显示Msr B可表达于Mp胞质和胞膜。rMsrB预处理可抑制LAMPs刺激的THP-1细胞合成TNF-α和IL-1β。Mp rMsrB可抑制LAMPs刺激的THP-1细胞表达TLR2、MyD88、p-ERK、p-JNK、p-p38和p-p65,并抑制NF-κB的核转位。抑制NF-κB、P38、ERK和JNK表达后,rMsrB可进一步抑制LAMPs刺激的THP-1细胞产生TNF-α和IL-1β。综上, Mp MsrB经MAPK/NF-κB信号通路抑制LAMPs刺激的THP-1细胞分泌TNF-α和IL-1β。
- 孟雁李婷婷何桂婷王智敏肖智琴田巍朱翠明
- 关键词:肺炎支原体脂质相关膜蛋白促炎细胞因子
- 雷珠单抗对严重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M1巨噬细胞促炎细胞因子表达影响分析
- 2024年
- 目的 分析雷珠单抗对严重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患者M1巨噬细胞促炎细胞因子表达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眼科2020年1月—2022年1月接诊的82例严重PDR患者展开回顾性研究,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1例。对照组给予玻璃体切割术(PPV)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于术前1周给予0.5 mg雷珠单抗玻璃体腔注射。比较两组术中新生血管出血次数、手术时间、临床疗效、黄斑中心凹厚度(CMT)、最佳矫正视力(BCVA)、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M1巨噬细胞促炎细胞因子表达、并发症总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术中新生血管出血次数低于对照组(P<0.05),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92.68%)高于对照组(65.85%)(P<0.05)。观察组治疗后CMT、血清VEGF均低于对照组(P<0.05),BCVA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清TNF-α、IL-6、IL-23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2.44%)低于对照组(19.51%)(P<0.05)。结论 雷珠单抗可有效缩短严重PDR患者PPV手术时间,减少术中新生血管出血次数,改善视力,抑制M1巨噬细胞促炎细胞因子表达,降低黄斑中心凹厚度及并发症发生率,临床疗效显著。
- 王东苏泽华高建红江枫
- 关键词:促炎细胞因子
- 外周血促炎细胞因子与玫瑰痤疮精神风险相关性研究
- 杨晓婷
- 解偶联T细胞介导的肿瘤细胞毒性与促炎细胞因子释放的蛋白质
- 本公开总体上涉及靶向肿瘤细胞杀伤的蛋白质,其包括:特异性结合ROR1的多肽或两种或更多种多肽的复合物,以及特异性结合CD3的多肽或两种或更多种多肽的复合物。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本申请提供特异性结合ROR1的抗体。在一些实施...
- B·拉比诺维奇J·道森X·周S·贝克Y·F·南法克C·施勒特L·托雷吉斯A·多尔纳B·霍克
- 促炎细胞因子IL-1β和IL-6对人牙髓干细胞增殖和成骨分化的影响
- 2024年
-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白细胞介素6(IL-6)对体外培养的人牙髓干细胞(hDPSCs)增殖和分化的影响。方法 体外分离培养hDPSCs,设置对照组(0 ng/mL IL-1β)和IL-1β组(0.1,1,10,100 ng/mL IL-1β);同理设置对照组(0 ng/mL IL-6)和IL-6组(0.1,1,10,100 ng/mL IL-6)。培养24,48,72 h时,应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CCK-8)检测hDPSCs增殖活性;培养7,14,21 d时,应用5-溴-4氯-3-吲哚-磷酸盐(BCIP)/氯化硝基四氮唑蓝(NBT)碱性磷酸酯酶(ALP)显色试剂盒和茜素红(AR)显色试剂盒分别检测hDPSCs ALP染色、ALP活性、AR染色变化和钙结节定量。结果 CCK-8结果显示,不同浓度IL-1β组培养48 h细胞增殖活性均小于对照组(P<0.05),72 h时仅100 ng/mL IL-1β组增殖活性小于对照组(P<0.05)。成骨诱导第14,21天时,与对照组比较,1,10,100 ng/mL IL-1β组肉眼观ALP和AR染色变浅,ALP活性和钙结节OD450降低(P<0.05)。CCK-8结果显示,不同浓度IL-6组在48 h时细胞增殖活性均小于对照组(P<0.05),72 h时仅100 ng/mL IL-6组增殖活性小于对照组(P<0.05)。成骨诱导第21天,与对照组相比,肉眼观100 ng/mL IL-6组ALP染色较浅,ALP活性降低(P<0.05),0.1,1,10 ng/mL IL-6组在成骨诱导第7,14,21天,ALP染色、AR染色、ALP活性和钙结节OD450均无明显变化。结论 IL-1β和IL-6对hDPSCs增殖活性的影响均取决于其浓度和作用时间。高浓度的IL-1β抑制hDPSCs的成骨分化;IL-6对hDPSCs的成骨分化无明显影响。
- 胡嘉怡杨屹城韦庄魏迎迎吴翠刘岩
- 关键词:白细胞介素1Β人牙髓干细胞增殖成骨分化
- 母猪子宫内膜炎阴道菌群与血清促炎细胞因子的变化及其相关性分析被引量:1
- 2024年
- 子宫内膜炎是规模化猪场常发疾病之一,但其致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本研究旨在分析患病母猪阴道黏液菌群多样性及其与血清促炎细胞因子的相关性,揭示母猪子宫内膜炎主要致病菌种类。选取北京郊区某猪场分娩后健康(C组)和子宫内膜炎(E组)母猪各7头,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测定血清促炎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1α、IL-1β、IL-6、IL-8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通过Illumina NovaSeq 6000测序平台对母猪阴道黏液菌群基因进行测序,利用联川生物云平台分析菌群多样性,并研究阴道菌群与促炎细胞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E组IL-1α和IL-6水平显著高于C组(P<0.01);E组阴道微生物多样性显著下降(P<0.05);在门水平上,与C组相比,E组的厚壁菌门(Firmicutes)菌群相对丰度显著降低,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菌群相对丰度显著升高(P<0.01);在属水平上,C组和E组中最主要的优势菌属分别是梭杆菌属(Fusobacterium)和埃希杆菌-志贺菌属(Escherichia-Shigella);在E组中,IL-8与瘤胃球菌属(Ruminococcus)和气球菌属(Aerococcus)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IL-6与埃希杆菌-志贺菌属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子宫内膜炎母猪阴道黏液菌群中的有益菌减少,致病菌增加,血清促炎细胞因子水平较健康母猪升高,且血清促炎细胞因子水平与阴道黏液特定菌群数量密切相关,本研究为子宫内膜炎的防治提供了新的思路。
- 鲜婷婷刘彦刘彦冯涛
- 关键词:母猪子宫内膜炎细胞因子
- 针刺联合桑寄生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疗效观察及对促炎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
- 2024年
-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桑寄生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血清血管新生相关细胞因子水平和促炎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将100例RA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联合组,每组50例。对照组予口服桑寄生汤治疗,联合组予针刺联合桑寄生汤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晨僵时间和20 m步行时间以及疼痛数字评分法(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评分、中医证候积分、RA患者病情评价(disease activity score 28,DAS28)评分和健康评估问卷残疾指数(health assessment questionnaire-disability index,HAQ-DI)评分的变化,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清糖基磷脂酰肌醇(glycosylphosphatidy-linositol,GPI)、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C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CRP)、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acrophag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M-CSF)、白介素-32(interleukin-32,IL-3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1)、缓激肽(bradykinin,BK)和β内啡肽(β-endorphin,β-EP)水平的变化。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晨僵时间和20 m步行时间均缩短(P<0.05),且联合组均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疼痛NRS评分、中医证候积分、RA DAS28评分和HAQ-DI评分均降低(P<0.05),且联合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血清CRP、GPI、M-CSF、IL-32、ROS、BK、bFGF、VEGF和TGF-β1水平均降低(P<0.05),且联合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血清SOD和β-EP水平均升高(P<0.05),且联合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联合组总有效率为98.0%,高于对照组的82.0%(P<0.05)。结论针刺联合桑寄生汤治疗RA可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改善临床应答,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疗效优于单一口服桑寄生汤治疗;且能降低促炎因子水平,抑制机体炎症,提高抗氧化
- 李波涂元宝金秀娟唐燕
- 关键词:针刺疗法针药并用促炎因子
- 血红素加氧酶-1对6-OHDA诱导的BV2小胶质细胞铁代谢和促炎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 刘荣
相关作者
- 郑琳颖

- 作品数:62被引量:571H指数:14
- 供职机构:广州市中医医院
- 研究主题:白芍总苷 促炎细胞因子 药效比较 拆方 脂肪细胞因子
- 梁基智

- 作品数:28被引量:127H指数:7
- 供职机构:广州市中医医院
- 研究主题:促炎细胞因子 拆方 药效比较 血脂作用 脂肪细胞因子
- 周英

- 作品数:348被引量:787H指数:14
- 供职机构:贵州大学
- 研究主题:人白血病细胞 螺环 肿瘤生长抑制 类化合物 吡咯
- 施开创

- 作品数:115被引量:526H指数:13
- 供职机构:广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 研究主题: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 脑心肌炎病毒 TAQMAN 荧光定量PCR 多重RT-PCR
- 左之才

- 作品数:374被引量:786H指数:13
- 供职机构:四川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
- 研究主题:奶牛 肉牛 兽医 复方中药 抵抗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