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820篇“ 伏隔核“的相关文章
- 伏隔核ERK信号转导通路在右美托咪定抑制丙泊酚复吸中的作用研究
- 2025年
- 目的 探讨伏隔核(NAc)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信号转导通路在右美托咪定(DEX)抑制丙泊酚戒断大鼠复吸行为中的作用。方法 雄性SD大鼠按固定比率1强化程序建立丙泊酚静脉自身给药行为。戒断14 d后,选取24只随机分成3组(n=8)溶剂对照组(对照组)、DEX 10μg/kg组(10μg/kg组)和DEX20μg/kg组(20μg/kg组),观察腹腔注射DEX对丙泊酚大鼠复吸行为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上述各组大鼠NAc内磷酸化ERK的表达水平。另有18只na?ve SD大鼠随机分分成3组(n=6)对照组、10μg/kg组和20μg/kg组,以观测DEX对大鼠活动度的影响。结果 大鼠的有效鼻触次数随着丙泊酚自身给药训练天数的增加趋于稳定,而无效鼻触逐渐降低趋向于零(P <0.05),成功建立丙泊酚静脉自身给药大鼠模型。复吸行为检测发现,与对照组相比,10μg/kg组和20μg/kg组大鼠的有效鼻触明显降低,即腹腔注射DEX明显抑制了大鼠有效鼻触(P <0.05),DEX 20μg/kg显著抑制NAc ERK磷酸化水平(P <0.05)且抑制了大鼠的活动度(P <0.05),而DEX 10μg/kg对大鼠的活动度没有明显影响(P> 0.05)。结论 DEX可能通过抑制NAc ERK信号转导通路减弱丙泊酚的复吸行为。
- 王本福王本福董张雷陈君岑柏言沈杨昊苏颖
- 关键词:丙泊酚伏隔核
- 伏隔核核部对瘙痒及其负性情绪的调控作用
- 目的:生理性的瘙痒属于躯体的保护机制之一,是一种不愉快的感觉,并能引发强烈的抓挠欲望。顽固性瘙痒难以治愈,不仅会阻碍治疗与恢复,还会严重影响患者的情绪与心理健康,而目前临床上对顽固性瘙痒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近年来,一些...
- 隆俊辉
- 关键词:瘙痒厌恶情绪伏隔核腹侧被盖区
- 伏隔核多巴胺受体与MSNs调控运动动机的神经机制
- 2024年
- 目的:揭示伏隔核γ-氨基丁酸能中等棘状神经元(medium spiny neurons,MSNs)对不同身体活动水平小鼠运动动机的调控作用及神经机制。方法:C57BL/6J小鼠通过自愿性转轮运动筛选高运动量与低运动量品系,各封闭系内繁育至第3代小鼠后选取60只雄性,建立高自愿性运动(high voluntary runner,HVR;n=12)和低自愿性运动(low voluntary runner,LVR;n=12)小鼠模型,利用操作式条件反射实验评价小鼠运动动机水平、小动物气体代谢系统评价有氧运动能力与代谢水平、在体多通道电生理技术观察伏隔核神经元电活动、免疫荧光双标法检测伏隔核c-Fos与D_(1)R/D_(2)R共表达,通过观察D_(1)R/D_(2)R激动剂(SKF81297与Quinpirole)及拮抗剂(SCH23390与Sulpiride)注射后小鼠自愿性运动行为变化,评价伏隔核D_(1)R/D_(2)R对运动动机的调节作用。结果:HVR小鼠运动动机、最大摄氧量均显著高于LVR小鼠(P<0.01);与LVR小鼠比较,接受运动线索后,HVR小鼠伏隔核MSNs放电频率显著升高(P<0.01);HVR小鼠伏隔核D_(1)R、D_(2)R及c-Fos阳性细胞数量,D_(1)R/c-Fos与D_(2)R/c-Fos共表达阳性细胞数量均显著高于LVR小鼠(P<0.01);此外,HVR小鼠D_(2)R/c-Fos共表达阳性细胞数量显著高于D_(1)R/c-Fos(P<0.01)。注射SKF81297与Quinpirole后,HVR小鼠与L.VR小鼠运动量均显著增加(P<0.05,P<0.01);注射SCH23390与Sulpiride后,HVR小鼠与LVR小鼠运动量均显著降低(P<0.01);注射药物后,HVR小鼠运动量变化率显著高于LVR小鼠(P<0.01)。结论:高运动动机个体伏隔核MSNs对自愿性运动奖赏预测信号的响应更为有效,伏隔核D_(1)R/D_(2)R的表达及敏感度差异可能是MSNs对运动线索应答的重要影响因素,这种差异可能是影响个体身体活动水平的重要神经机制。
- 魏龙威王寅昊杨子铮檀明利李娟刘阳陈巍
- 关键词:身体活动运动动机伏隔核
- 阿片诱导的脆弱样T细胞调控伏隔核突触可塑性及戒断症状被引量:1
- 2024年
- 成瘾患者免疫力低下是毒品成瘾的流行病学特征。采用质谱流式对海洛因成瘾患者外周免疫细胞特征及功能进行解析发现,海洛因成瘾患者外周脆弱样T细胞比例增加,其分泌的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信号重塑了伏隔核神经元结构,进而调控了急性戒断症状。急性戒断期间,机体缺氧是诱导传统调节性T细胞向脆弱样调节性T细胞转变的关键因素。阿片类药物促使神经元分泌趋化因子(C-C基元)配体2[chemokine(C-C motif)ligand 2,Ccl2],同时导致星形胶质细胞脑型脂肪酸结合蛋白(recombinant 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 7,Fabp7)表达下调,引起血脑屏障通透性增加,二者共同趋化脆弱样T细胞向伏隔核聚集。最近的研究揭示了阿片成瘾外周免疫微环境如何调节中枢神经元及成瘾表型,有望通过免疫干预治疗阿片成瘾。
- 娄银马天有朱永生
- 关键词:阿片干扰素-Γ伏隔核戒断症状
- 电针干预对慢性睡眠剥夺大鼠伏隔核ANXA1、IL-1β表达的影响
- 2024年
- 目的:观察电针对慢性睡眠剥夺(CSD)大鼠伏隔核(NAc)膜联蛋白A1(ANXA1)、白细胞介素1β(IL-1β)炎症因子的调节作用,分析电针改善睡眠及焦虑样行为的可能机制。方法:4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电针组与假针刺组4组,每组12只。采用改良多平台水环境法(MMPM)建立CSD大鼠模型。电针组选用单日“百会”“神门”和双日双侧“内关”“太冲”电针干预21 d。实验过程中观察大鼠一般情况及体质量变化;旷场实验观察大鼠自主活动能力,评价焦虑程度;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大鼠NAc脑区ANXA1、IL-1βmRNA表达水平,蛋白免疫印记(WB)检测NAc中ANXA1、IL-1β蛋白表达水平。结果:21 d造模后,与空白组比较,其余3组大鼠毛发干枯无光泽,体质量增长缓慢(P<0.01);大鼠在旷场中运动总距离及平均速度增加(P<0.05或P<0.01)、中央区停留时间减少(P<0.01)。21 d干预后,与同时段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体质量依旧增长缓慢(P<0.01),旷场实验中大鼠运动总距离及平均速度增加(P<0.01)、中央区停留时间减少(P<0.05),IL-1β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P<0.01)、ANXA1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大鼠体质量开始逐渐上升(P<0.01),精神状态良好,大鼠运动总距离、平均速度降低(P<0.05或P<0.01),中央区停留时间增加(P<0.05),IL-1β在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上均显著升高、ANXA1明显降低(P<0.01);假针刺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可有效改善CSD大鼠睡眠及焦虑状态,其机制可能与升高CSD大鼠NAc脑区IL-1β、降低ANXA1炎症因子的表达有关。
- 康晓娜沈巍黄禄宇冉彬艳吴琼李佳欣孙曌
- 关键词:电针焦虑伏隔核炎症因子
- 实时功能磁共振成像神经反馈调控伏隔核活性改善肥胖的影像学研究
- 2024年
- 目的探究实时功能磁共振成像神经反馈(real-time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neurofeedback,rtfMRI-NF)技术调控双侧伏隔核改善肥胖的作用。材料与方法招募2022年12月至2023年12月共24例肥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肥胖受试者进行3周rtfMRI-NF训练干预,采集干预前后Barratt冲动性量表(Barratt Impulsiveness Scale Version 11,BIS-11)、三因素饮食问卷(Three-Factor Eating Questionnaire,TFEQ)中的非控制进食(Uncontrolled Eating,UE)、认知限制进食(Cognitive Rehabilitation,CR)、情绪性进食(Emotional Eating,EE)分量表、食物等级评分量表以及脑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est-state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rs-fMRI)数据。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受试者干预前后临床量表变化。使用SPM12软件对肥胖受试者rtfMRI-NF干预3周前后脑功能连接(functional connectivity,FC)值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分析,并分析干预前后FC值变化与临床量表评分的相关性。结果肥胖患者干预后BIS-11、TFEQ-UE、TFEQ-EE及食物等级评分下降,TFEQ-CR评分升高(P<0.05);肥胖受试者干预后左侧伏隔核与左侧颞中回的FC值减小,与左侧额中回的FC值增大(P<0.05,高斯随机场校正);右侧伏隔核与右侧小脑、右侧额下回的FC值增大,与左侧楔前叶的FC值减小(P<0.05,高斯随机场校正)。干预前后右侧伏隔核-右侧小脑8区的FC差值与TFEQ-UE评分改变呈负相关(r=−0.549,P=0.008),右侧伏隔核-左侧楔前叶的FC差值与BIS-11评分改变呈正相关(r=0.658,P<0.001)。结论rtfMRI-NF干预可能通过改变伏隔核与认知控制、注意力偏向和情绪记忆的分布式大脑区域FC,从而改善肥胖患者的不良饮食习惯。
- 乔琦周菁和俊雅李鑫周阳孙永兵李中林邹智武肖玲李昊李永丽
- 关键词:肥胖磁共振成像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伏隔核
- 电针对睡眠剥夺小鼠伏隔核-腹侧苍白球γ-氨基丁酸能神经通路的影响
- 背景:失眠症(Insomnia)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睡眠障碍(Sleep disorders),通常是指入睡困难或睡眠维持障碍(早醒、易醒和再入睡困难),导致睡眠时间减少或睡眠质量下降,从而无法满足个体生理需要,明显影响日...
- 袁希雅
- 关键词:伏隔核睡眠剥夺电针Γ-氨基丁酸
- 基于腹内侧伏隔核的神经环路在小鼠躁狂样行为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 研究背景躁狂症(Mania)是现代生活中主要的情感障碍疾病之一,也是双相情感障碍的发作项。它的特征是情绪膨胀、易兴奋或易怒、精力增加、睡眠需求减少、思维障碍和判断力差。尽管对患者健康有如此密切的影响,但躁狂症的诊断和治疗...
- 任可可
- 关键词:躁狂症伏隔核槲皮素
- 前扣带回至伏隔核GABA能神经通路调控小鼠肠易激综合征及潜在机制研究被引量:2
- 2024年
- 目的:探讨前扣带回(ACC)至伏隔核(NAc)的γ-氨基丁酸(GABA)能神经通路对小鼠肠易激综合征(IBS)的调控作用及潜在机制。方法:(1)慢急性联合应激法(CACS)建立C57BL/6J小鼠IBS模型,分为正常组和IBS组(均n=8),通过行为学测试、肠动力实验和腹部退缩反射评分观察小鼠IBS样症状。(2)采用荧光金(FG)逆行追踪结合荧光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ACC-NAc的GABA能通路和IBS小鼠ACC中GABA神经元兴奋性(均n=8)。(3)在正常和IBS小鼠NAc分别注射1.5μL生理盐水(NS)、GABA_A受体拮抗剂荷包牡丹碱(BIC)或激动剂异四氢烟酸(Isog),并据此将小鼠分为3组(均n=8):NS组、BIC组和Isog组,观察其IBS样症状。(4)采用化学遗传法将腺相关病毒载体AAV2/9-mDlx-iCre-WPRE-pA定向注射于ACC,AAV2/2Retro Plus-hSyn-DIO-hM3D(Gq)-eGFP-WPRE-pA注射于NAc,小鼠分为4组(均n=8):NS(腹腔注射)+NS(NAc注射)组、NS+BIC组、氯氮平N-氧化物(CNO)+NS组和CNO+BIC组;或AAV2/2Retro-hSyn-DIO-hM4D(Gi)-EGFP-WPRE-pA注射于NAc,小鼠分为3组(均n=8):NS+NS组、NS+BIC组和CNO+NS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结肠组织中组胺和5-羟色胺(5-HT)的表达,并观察ACC-NAc的GABA能神经通路对小鼠IBS样症状的影响。结果:CACS诱导小鼠出现IBS样症状;FG逆行追踪结合免疫荧光组织化学实验结果显示,ACC的GABA神经元可以投射至NAc。NAc注射BIC后IBS小鼠的焦虑样行为、腹泻样症状和内脏超敏反应显著减轻(P<0.05)。化学遗传法抑制投射至NAc的ACC内GABA能神经元可显著减轻IBS小鼠的症状(P<0.05)。结论:ACC^(GABA)-NAc神经通路可参与小鼠IBS样症状的调控,其机制可能与肠道组胺和5-HT的释放有关。
- 郭瑞晓高胜利冯旭菲刘华明星孙金秋栾心驰刘震宇刘蔚毅郭菲菲
- 关键词:前扣带回伏隔核肠易激综合征
- 伏隔核壳部小清蛋白阳性GABA能神经元对颞叶癫痫发作的调控及作用机制研究
- 研究目的:伏隔核(Nucleus accumbens,NAc)是腹侧纹状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连接大脑额颞叶的重要结构。已有多项研究表明伏隔核,尤其是其壳部(NAc shell),与颞叶癫痫(Temporal lob...
- 蒋彤
- 关键词:伏隔核神经环路
相关作者
- 高国栋

- 作品数:654被引量:2,315H指数:19
- 供职机构: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
- 研究主题:帕金森病 伏隔核 颅脑损伤 颅内动脉瘤 脑缺血再灌注
- 王学廉

- 作品数:213被引量:499H指数:10
- 供职机构: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
- 研究主题:帕金森病 伏隔核 立体定向手术 丘脑底核 脑深部电刺激
- 李楠

- 作品数:58被引量:152H指数:6
- 供职机构: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
- 研究主题:伏隔核 脑深部电刺激 脑深部电刺激术 丘脑底核 帕金森病
- 常崇旺

- 作品数:57被引量:108H指数:5
- 供职机构: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
- 研究主题:伏隔核 帕金森病 疗效 立体定向手术 丘脑底核
- 李江

- 作品数:45被引量:158H指数:7
- 供职机构: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
- 研究主题:立体定向手术 伏隔核 伏隔核毁损术 复吸 立体定位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