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58篇“ 伏暑“的相关文章
翟文生从伏暑论治过敏性紫癜经验
2025年
翟文生教授认为,过敏性紫癜根本病机为正虚邪伏,可从伏暑论治。急性期虽然可见到表证,却非单纯的表证,外感只是诱发因素,伏暑才是发病根本,治疗当表里双解,采用辛凉透表、祛风清热、凉血安络法,方用银翘散加生地黄、牡丹皮、赤芍等。邪气潜伏,并非伏而不变,而是随体质发生改变,素体阳气偏盛者,可转化为暑热病邪,治疗以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法,方用犀角地黄汤加减;平素阳气偏虚者,热化较缓,表现出湿热证候,治疗需注意湿热所在病位,湿热痹阻关节者,方选四妙散加减;湿热困阻中焦者,方用半夏泻心汤加减;肝胆湿热者,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湿热蕴结下焦者,方选小蓟饮子加减。迁延期伏暑伤阴者,治宜滋阴清热,活血散瘀,方选大补阴丸;伏暑伤气者,治以益气摄血为主,方选归脾汤加减;伏暑后期肾气大伤者,治当益肾固摄,方用参芪地黄汤加减。
赵永旺李广翟文生
关键词:过敏性紫癜伏暑
基于伏暑理论论治溃疡性结肠炎经验探颐
2024年
溃疡性结肠炎反复发作、缠绵难愈,为临床难治性肠病,常用氨基水杨酸制剂、免疫抑制剂、糖皮质激素等治疗。在文献报道及临床实践中,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具有疗效明显、不良反应小的优势。本文从伏暑论治溃疡性结肠炎,论述二者相关性及临床特点,分别从透邪和扶正两方面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希望能够为临床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提供新的思路。
张慧芬张书信王锐季双双孙蕾李胜李京向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伏暑透邪扶正
大暑 日盛三伏暑气熏 坐闲两厌是蝇蚊
2023年
小暑过后,在一年中最热的三伏迎来大暑节气。“何以销烦暑,端居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唐代白居易的《销夏》,或许成为许多人盛夏时节向往的生活。大暑,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二个节气,夏季最后一个节气。正值“三伏天”里的“中伏”前后,是一年中日照阳光最猛烈、最炎热的节气,“湿热交蒸”也在此时到达顶点。
关键词:二十四节气
司廷林从伏暑论治季节性鼻炎经验被引量:1
2021年
介绍司廷林教授从伏暑论治季节性鼻炎经验。季节性鼻炎是指每年同一时间发生的变态反应性鼻炎,具有显著的季节性发病特点。伏暑是夏季感受暑邪内伏,至秋冬为当令时邪引发的一种伏气温病。司廷林认为季节性鼻炎的发病主要特点是感邪未发,内伏机体、体虚邪伏,时令诱发,其治疗主张虚实并用,寒温并用,既重视体质的虚弱,又重视邪气的乖张;既重视时令之气的温宣,又重视伏暑的清泄。并附验案2则,以资佐证。
原松竹高霞司廷林
关键词:季节性鼻炎名医经验
从《七家诊治伏邪方案》谈晚清吴门医派伏暑诊治特色被引量:2
2021年
吴门医派为中医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学术流派,温病学说即形成、兴盛于此,历代吴门医家通过医疗实践,从病因病机到辨证施治,不断丰富温病学说的理论体系,为中医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而反映其学术理论的主要载体即是医案。《七家诊治伏邪方案》作为清末吴中名医会诊伏暑的病案实录,集中展现了晚清吴门医派温病诊疗的最高水平,蕴藏了丰富的理论经验,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本文试从该方案入手,分析伏暑夹湿为患、发病似疟、变证多端等发病特点,并总结了晚清吴门医派诊治伏暑的经验特色,如注重扶正达邪、提倡清运中焦、病后注重养阴苏胃等。书中诸家方案思路清晰,脉证详备,立法严谨,用药轻灵,且方随病转、药随证易、临机而断,颇具匠心,其诊治思路和用药方法值得研究并参考。
陆珍琦朱平孙钢杨进
关键词:伏暑诊治特色
传承精华 守正创新——以《温病学》“伏暑”篇的教材演变为例
2021年
温病学是一门将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紧密起来的学科,随着临床经验的积累,我国《温病学》教材不断发展与完善。文章以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伏暑”章节为例,结合对教材编撰背景下临床特征较符合伏暑特点的病种进行研究,对教材编写依据、编写理念和教材内容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有助于推动伏暑病结合现代的研究,为中医治疗急性疾病和器质性疾病提供思路。
甄贤杰林浩裕黄安泰陈韶兰林栈强苏嘉炜黄仕营
关键词:伏暑温病学教材对比传承发展中医教材
吴鞠通辨治伏暑病用药规律探析被引量:1
2020年
目的:分析吴鞠通治疗伏暑的用药规律,为伏暑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对《吴鞠通医案·伏暑》医案中方剂的用药频数、用药规律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伏暑医案用药物频数≥6的药物有42味,频率最高有薏苡仁、杏仁、陈皮、白豆蔻、姜半夏。药物归经频率最高为肺经,其次为脾经。药物四气频率最高为温性,其次为寒性,五味频率最高为苦味、辛味。获得高频药物组合34个,得到核心药物组合14个,新处方7首。结论:吴鞠通在诊治伏暑时用药除清退暑热,利湿调气外,重视温药的化湿作用,其滋阴补液以培正气贯穿治疗伏暑全程。
常春常淑枫
关键词:伏暑用药规律吴鞠通
伏暑病因及辨治源流考被引量:4
2018年
从病名、病因病机、辨证治疗三个方面总结历代医家对伏暑的认识。认为伏暑起源于《黄帝内经》,《丹溪心法附余》最早将伏暑定为病名。直至清代各医家才明确认识到,伏暑是由于夏月摄生不慎,感受暑邪,潜伏体内,至秋季为时令之邪所引发的一类温病。伏暑的病因包括内因和外因两种,而外因又有先因与诱因之分,伏暑的发病与邪气性质、正气强弱、季节时令三方面因素密切相关。历代医家分别从辨邪气性质、三焦辨证、脏腑辨证等不同辨证体系进行治疗。辨伏邪的性质需先辨明是暑热还是暑湿,再分虚实,三焦辨证是以三焦为纲分别对太阴、阳明、少阴、厥阴伏暑加以论治,脏腑辨证则是根据邪气所伏脏腑之不同探讨相应治法。
许晓楠郭加利姜德友
关键词:伏暑辨证治疗
伏暑致病特点及在肾损害类疾病中的临床应用被引量:8
2017年
通过溯源古籍揭示古人对伏暑邪气的认识,并对伏暑的致病特点及治疗原则进行总结。指出伏暑在肾脏疾病发病中具有重要意义,临床上部分传染性疾病、感染性疾病、寄生虫病等所致肾损害,在发病季节、临床表现、病机演变方面与伏暑具有一致性,故可以从伏暑进行论治。结合伏暑致病特点及卫气营血的传变规律,对流行性出血热引起肾损害、狼疮肾炎、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的临证辨治予以探析,希望对临床治疗有所裨益。
许勇镇阮诗玮
关键词:中医伏暑肾损害
古籍中治疗温病伏暑的用药规律挖掘分析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分析古籍中治疗温病伏暑的遣方用药规律,以期为后世医者诊治该疾病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数据来源,制定文献筛选标准,对古籍中治疗温病伏暑方剂、中药,采用SPSS 19.0及SPSS Clementine软件进行统计与关联规则分析。结果:15种古籍内治疗温病伏暑用方55个,排在前3位的依次是益元散(5.88%)、五苓散(5.04%)、黄连消暑丸(4.20%);谈及伏暑用药148种,排除甘草外,排在前3位的依次是茯苓(4.74%)、半夏(3.23%)、黄连(3.03%);治疗伏暑药对前3名配伍依次是半夏-茯苓、白术-茯苓、厚朴-扁豆;常见治疗伏暑的药物组合是泽泻-猪苓-茯苓、泽泻-白术-茯苓。结论:半夏-茯苓、白术-茯苓、厚朴-扁豆、泽泻-茯苓、生地黄-麦冬配伍具有伏暑治疗特色;益元散、五苓散、黄连香薷饮等为治疗伏暑常用。
佟琳唐丹丽刘寨华王梓宁刘思鸿张华敏
关键词:伏暑中医古籍配伍规律关联规则

相关作者

石历闻
作品数:33被引量:90H指数:6
供职机构:南京中医药大学信息技术学院
研究主题:中医药疗法 丁甘仁 治法 温病 伏暑
秦琴
作品数:5被引量:16H指数:2
供职机构:南京中医药大学
研究主题:丁甘仁 治法 龙胆泻肝汤 医案 伏暑
丁慧芬
作品数:21被引量:146H指数:5
供职机构:天津中医药大学
研究主题:温病学 PBL教学 师承教育 疫情 《温病学》
黄菲
作品数:34被引量:52H指数:4
供职机构:南京中医药大学
研究主题:肠道菌群 甲状腺结节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三黄胶囊 2型糖尿病
朱平
作品数:62被引量:276H指数:10
供职机构:南京中医药大学
研究主题:温病 血管内皮细胞 温病学 药物血清 艾滋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