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321篇“ 人格结构理论“的相关文章
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下的《麦克提格》主人公道德堕落性研究
弗兰克·诺里斯是美国19世纪末期自然主义代表作家之一,在其创作生涯当中总共创作了7部长篇的小说以及大量的杂文。弗兰克·诺里斯在文学作品当中表现出独特的自然主义特点,并且以自然主义的视角对人性的演变进行了非常理智的分析,对...
杨一帆
关键词:美国小说人格结构理论弗兰克·诺里斯
人格结构理论视角下的《驿站长》解读
作为普希金创作的首部散文作品《别尔金小说集》中最为优秀的一篇,《驿站长》因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出色的艺术技巧,在俄罗斯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小说运用他者角度,由一位九级官员讲述了十四级官员驿站长维林的爱女被拐、他寻女被驱以...
赵晓英
关键词:《驿站长》人格结构理论弗洛伊德
《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的人物形象剖析——以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为视角被引量:1
2024年
《德伯家的苔丝》是19世纪英国著名小说家托马斯·哈代的一部长篇小说,被认为是哈代最伟大的一部作品。苔丝是一个美丽、善良、勤劳的女孩,本应有美好的生活,然而她的一生却充满了不幸并最终被判绞刑,结束了悲剧的一生。本文运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来分析苔丝的成长之路,以便读者能够更好地了解苔丝的悲剧人生。
官蕾
关键词: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苔丝悲剧
人格结构理论下的克洛德形象
2024年
克洛德作为《巴黎圣母院》中的关键人物,展现出极端的情感波动和内心挣扎。他最初对爱斯梅拉达的迷恋,逐渐演变为暴力和威胁,这一转变揭示了他内心深处的矛盾和痛苦。文章通过人格结构理论的视角,分析了克洛德的行为动机和心理变化,探讨了他在社会道德约束和个人欲望之间的矛盾冲突。此次分析不仅揭示了克洛德这一复杂角色的内心世界,也为当今人们处理各种人格调节失败的情况提供了有益启示。
闫宏
关键词:《巴黎圣母院》克洛德人格结构理论
基于人格结构理论的网络暴力犯罪刑事干预路径研究
2024年
网络暴力犯罪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深刻考验着现代社会的网络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加强网络暴力犯罪治理必须把握数字时代网络暴力的核心特征,明确界定网络暴力犯罪的主要表现形式、特征属性、多元主体分类等内容。文章基于人格结构理论,分析网络暴力犯罪多元主体的心理成因,探索一体化的刑事干预路径。一方面是宏观干预路径,搭建刑事一体化的总体治理框架;另一方面是微观干预路径,即基于网络暴力行为人的犯罪心理实施精准打击,基于网络暴力跟随者的集成效应进行阻断治理,基于网络暴力受害者的被害心理完善刑事救济路径。
王康庆张玥
关键词:网络暴力人格结构理论
人格结构理论下的莫言剧作《我们的荆轲》《鳄鱼》探析
2024年
从2004年的《我们的荆轲》到2023年的《鳄鱼》,从“一心出名”的侠士荆轲到腐败堕落的贪官单无惮,莫言始终有一种不变的追求,那就是紧紧围绕着“人”这一主体,通过不断地剖析人物内心的欲望,展现本我与超我的矛盾冲突,进而重塑人格、升华欲望,诠释对人性、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宋玉云
关键词:人格结构理论
人格结构理论下《克拉拉与太阳》中人机行为动机的研究
黄彤彤
从弗洛伊德的“三重人格结构理论”分析女性性格的建构——以沈从文的《萧萧》为例
2024年
沈从文《萧萧》通过弗洛伊德的“三重人格结构理论”揭示了女性角色萧萧在传统与现代、内心与外在之间的矛盾与挣扎。萧萧作为童养媳,其“本我”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而“自我”则体现了对自由和新思想的向往。随着萧萧的成长,她在“超我”层面面临封建伦理道德的束缚,最终不得不妥协于现实。作品深刻反映了封建习俗对个人命运的压迫,以及个体在社会制度下的无奈与妥协,展现了弗洛伊德理论在文学分析中的深刻洞察力。
陈为兵庄梦园
关键词:本我自我超我
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视域下艾米丽的命运悲剧解析
2023年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是美国南方文学的杰出代表威廉•福克纳最负盛名的短篇小说之一,讲述了没落的南方贵族后裔艾米丽小姐悲剧的一生。文章试图从弗洛伊德的三重人格结构理论来解析艾米丽失衡的三重人格,旨在探讨艾米丽人格失衡背后的扭曲心理以及其悲剧命运的外部诱因。根据分析,艾米丽一生都挣扎在“本我”和“超我”的不断冲突和“自我”的无力调节中,正常人所拥有的三重人格的动态平衡在艾米丽身上被打破,失衡的人格导致其扭曲的心理。艾米丽失衡人格的背后是父权制度下扭曲的家庭环境、南北战争激发的社会巨变以及其经历的稍纵即逝的爱情。
方妍
关键词: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献给艾米丽的玫瑰》
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视野下浅析《儒林外史》的文人世相
2023年
《儒林外史》以写实主义描绘“功名富贵”下的文人世相,一面写尽人性被欲望腐蚀的过程与原因,一面赞颂浊世中清醒独立的打破时代枷锁的少数人。作者将自身理想投射于书中,他对官员腐败、科举弊端、礼教虚伪的批判思想也皆溶于其中,不同人物不仅展现他们自身的特点,也包含着作者的主观思想。因此,从弗洛伊德人格理论视角出发,以书中人物为研究视点,深度剖析其中所隐含作者的人格侧面。人物本我的“异化”、自我的“拉扯”、超我的“幻想”皆来源于现实,却又超脱于现实。本文期望从人格理论心理学视阈出发来更好地理解人物和作品的深层含义。
李莉
关键词:《儒林外史》人格结构理论创作心理

相关作者

冯宜丽
作品数:26被引量:32H指数:3
供职机构:河南工学院
研究主题:《红字》 弗洛伊德 人格结构理论 《干旱的九月》 《智血》
李文
作品数:5被引量:6H指数:2
供职机构:延安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研究主题:团队领导 PAC 人格结构理论 有效沟通 黄金分割律
郭振校
作品数:24被引量:0H指数:0
供职机构: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
研究主题:高职院校 高职学生 高职教育 人格结构 就业
韩平
作品数:62被引量:135H指数:5
供职机构:延安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研究主题:新经济条件 企业 新经济 民营企业 就业
覃承华
作品数:63被引量:127H指数:5
供职机构:广西民族师范学院
研究主题:美国黑色幽默小说 英美文学 语用理论 黑色幽默小说 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