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476篇“ 人工针阔混交林“的相关文章
人工混交林的培育
2024年
培育人工混交林不仅能提高土壤肥力,快速恢复森生态环境,还可为市场提供多样化的木材产品,最终形成一个具有多重功能和高经济效益的生态体系。这种综合利用和管理的森经营模式,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念,为可持续发展的森管理提供了重要示范。
陈江华
关键词:森林生态环境木材产品人工针阔混交林生态体系森林经营模式土壤肥力
白桦—红松人工混交林培育技术被引量:1
2020年
通过调查白桦-红松人工混交林,总结出白桦-红松人工混交林整地、幼抚育、抚育间伐等一系列关键技术。
陈杰
关键词:混交林
人工混交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碳代谢特征被引量:4
2018年
利用BiologMT技术,研究了帽儿山试验场中5种人工(红松纯、胡桃楸纯、红松和胡桃楸混交林、水曲柳纯、红松和水曲柳混交林)根际土壤微生物碳代谢特征,比较了混交林与相应纯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胡桃楸纯和水曲柳纯()土壤微生物碳代谢活性(DAWC)高于红松纯();与红松混交后的胡桃楸和水曲柳土壤微生物碳代谢活性、物种多样性及均匀度均低于相应纯。主成分分析表明:人工叶纯混交林土壤微生物群落代谢的主要碳源类型是氨基酸、羧酸和糖类;胺类、氨基酸、羧酸、聚合物和糖类利用程度的显著降低,可能是造成混交后胡桃楸和水曲柳土壤微生物碳代谢活性低于纯的原因之一。氨基酸、羧酸和糖类利用程度的不同造成红松和胡桃楸混交林与相应纯土壤微生物碳代谢功能差异。
张萌萌张钰莹吴迪孙广玉
关键词:针阔混交林土壤微生物群落胡桃楸
人工混交林培育对生态条件的改变效果被引量:1
2016年
通过对人工混交林的培育试验,结果表明:培育人工混交林改变了生态环境,调整了种结构,涵养了水源,提高了地的营养含量,调节了气候,保护了物种多样性,充分展现了混交林功能效益和潜在的性能。
宋德利
关键词:针阔混交林生态条件
人工混交林生态作用分析被引量:1
2015年
通过对人工混交林生态作用的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日本落叶松+色赤杨混交林比日本落叶松纯植物种类多,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中的多样性能指标占优势,混交林的分解速度明显高于纯,其营养元素(N、P、K)的释放率均在50%左右,而日本落叶松纯营养元素(N、P、K)的释放率低于31%。培育人工混交林,能提高物种的多样性,加速枯落物的分解,增强营养元素释放效率,提高土壤肥力。
曹世刚
关键词:日本落叶松色赤杨混交林生态作用
人工混交林生物多样性功能分析被引量:1
2015年
通过对红松、刺楸人工混交林和红松人工生物多样性功能的试验分析,结果表明混交林能增加蚯蚓的数量,龄25年时,混交林的蚯蚓数量比人工高48.4%;人工混交林招引各种鸟类达33种,每天食虫量达1500条,抑制了森虫害的发生;人工混交林日平均气温0.5m 和1.8m 处分别比红松纯低2.4-1.0℃,相对湿度0.5m 处比红松纯提高24%,绝对湿度提高2.3%,1.8m 处混交林相对湿度比纯提高11%,绝对湿度比纯提高5.2%;混交林比纯能降低风速0.7-1.2m s^-1.混交林的各项功能指标都优于纯.
卢志华
关键词:针阔混交林生物多样性
热带山地人工混交林结构动态及作业法应用研究
人工经营技术体系的是以物质生产为主导目标下的森经营技术体系,目标是保持基本的分稳定性、地生产力和森生态环境,实现最大化的森数量和质量生长。但对于长期复杂的经营计划,人工经营作业法的设计上仍存在着争论。本研究...
姜俊
关键词:人工针阔混交林林分结构
人工混交林的综合评价
2014年
通过对红松、落叶松分别与紫椴混交型进行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宽带状混交分生长表现优于窄带状混交分,混交林生物量大于纯,混交林综合效益明显;混交林物种丰富度的种类、数量都远远高于纯;混交林中物种多样性复杂,土壤营养含量丰富,能加快枯落叶的分解速度,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结构,加速营养元素的释放量。
伊品吴江于恩国
关键词:日本落叶松紫椴混交林综合评价
人工混交林水源涵养能力的试验被引量:1
2014年
通过不同型内自然降水、树冠截留、枯枝落叶和地土壤持水能力的测定研究了人工混交林的水源涵养效果,结果表明:人工混交林的树冠截留量比红松纯提高45%和49%;有地的枯枝落叶的持水能力比无地多贮水10 m^3 hm^-2,混交林比纯贮水1.5 m^3 hm^-2;有地的土壤比无地多贮水19~22 m^3hm^-2,混交林比红松纯多贮水4~7 m3 ·hm-2.
宋德利
关键词:针阔混交林树冠截留持水能力
南亚热带不同人工混交林物种多样性研究被引量:7
2014年
为系统评价南亚热带不同人工混交林生物多样性的状况,在广东省佛山市云勇场选择立地条件相近的混交林,对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的生物多样性进行了比较。混交林分为3个龄段,其中混交林Ⅰ为10-11a生,混交林Ⅱ为7-9a生,混交林Ⅲ为3-5a生。生物多样性用物种丰富度指数(S)、Shannon-Wiener指数(H′)、Simpson优势度指数(D)和Pielou 均匀度指数(E)衡量。结果表明:随着龄的增大,混交林乔木层和灌木层植物种数先减小再增大,草本层则先增大再减小。混交林乔木层重要值最大的科均为杉科,其重要值随龄的增大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表明杉木在演替过程中不断衰退,逐渐被叶树种所取代。不同混交林乔木层主要以樟科、金缕梅科、山茶科、大戟科、芸香科和木兰科占优。在乔木层,重要值较高的造树种包括米老排、阴香、山杜英、藜蒴、香樟、火力楠、楝叶吴茱萸,这些树种适宜于本地区杉木改造;重要值较高的自然更新乔木物种为鸭脚木、山苍子、山麻黄和银柴。在灌木层,重要值较高的物种因分而异,藜蒴、鸭脚木、山苍子、山黄麻等乔木树种的幼苗具有较高的重要值,表明部分造树种能够实现自我更新,群落处于正向演替过程中。草本层以蔓生莠竹、弓果黍、蕨、乌毛蕨和假臭草等为主。随龄的增加,乔木层S呈上升的趋势,而H′、D和E表现为先降低后升高;灌木层S表现为先降低后升高,而H′、D和E呈现出下降的趋势;草本层所有指数则表现为先升高后下降。多样性指数的变化也反映出分改造促进了群落的演替。
陈伟光张卫强唐洪辉盘李军冼杆标冼伟光
关键词:植物多样性南亚热带

相关作者

巫志龙
作品数:104被引量:523H指数:13
供职机构:福建农林大学
研究主题:择伐 工程索道 择伐强度 卷筒 绞盘机
陈仲庐
作品数:6被引量:302H指数:6
供职机构: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实验中心
研究主题:林下植被 杉木 土壤性质 常绿阔叶林 土壤肥力
郑丽凤
作品数:97被引量:514H指数:13
供职机构:福建农林大学
研究主题:择伐 悬链线理论 工程索道 择伐强度 设计理论
高山
作品数:11被引量:71H指数:8
供职机构:福建农林大学交通学院
研究主题:土壤理化性质 人工林 集材 土壤 皆伐
唐洪辉
作品数:88被引量:537H指数:14
供职机构:广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研究主题:南亚热带 针阔混交林 金合欢 绿道 林分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