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581篇“ 人工瓣膜置换术“的相关文章
期个案护理模式在行人工瓣膜置换术患者中的应用
2024年
人工瓣膜置换术通常用于严重瓣膜病变的患者,如二尖瓣狭窄、二尖瓣关闭不全、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等。由于手过程复杂且侵入性强,患者在后往往面临较长的恢复期,同时伴较高的并发症风险,对患者的心理生理都造成很大的影响。因此,加强行人工瓣膜置换术患者围期的护理,对减少后并发,提高手疗效至关重要。常规护理模式往往局限于应对已出现的症状或问题,难以满足患者的护理需求。个案护理模式是一种针对个体患者需求进行的全面、连续、协调的护理模式,该模式强调以患者为中心,基于患者的生理、心理、社会和精神层面的需求,制定和实施个性化的护理计划[1]。本研究将其应用于行人工瓣膜置换术患者,观察对其血流动力学稳定、后恢复进程及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
冯丽宋鹏李宁
关键词:人工瓣膜置换术围手术期护理
NT-proBNP、cTnI、Mb对风湿性心脏病患者人工瓣膜置换术预后情况的预测价值
2024年
目的:探讨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心肌肌钙蛋白I(cTnI)、肌红蛋白(Mb)对风湿性心脏病(RHD)人工瓣膜置换术预后情况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2月烟台市烟台山医院收治的RHD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均接受人工瓣膜置换术治疗。比较预后良好组(n=47)、预后不良组(n=13)NT-proBNP、cTnI、Mb、左室射血分数(LVEF)水平,分析NT-proBNP、cTnI、Mb与LVEF的相关性,分析NT-proBNP、cTnI、Mb对RHD预后不良的预测效能。结果:预后不良组NT-proBNP、cTnI、Mb水平高于预后良好组,LVEF水平低于预后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NT-proBNP、cTnI、Mb分别与LVEF呈负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0.685、-0.636、-0.614,P=0.016、0.022、0.027)。NT-proBNP、cTnI、Mb联合预测RHD预后不良的曲线下面积高于各单一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T-proBNP、cTnI、Mb与RHD预后情况相关,RHD患者血清NT-proBNP、cTnI、Mb含量升高,提示病情恶化风险增加,NT-proBNP、cTnI、Mb联合预测RHD预后有一定价值。
李桂花
关键词:N-末端脑钠肽前体肌红蛋白
双极射频消融联合人工瓣膜置换术治疗重症心脏瓣膜病合并房颤患者的效果被引量:2
2023年
目的:观察双极射频消融联合人工瓣膜置换术治疗重症心脏瓣膜病合并房颤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该院收治的98例重症心脏瓣膜病合并房颤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9例。对照组采用人工瓣膜置换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双极射频消融治疗,比较两组手相关指标(手时间、中出血量)水平、入住ICU时间、住院时间、心功能指标[左心房内径(LAD)、右心房内径(RA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缩短分数(LVFS)]水平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手时间长于对照组,入住ICU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后3、6个月,观察组LAD、RAD水平低于对照组,LVEF、LVFS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中出血量和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极射频消融联合人工瓣膜置换术治疗重症心脏瓣膜病合并房颤患者可缩短入住ICU时间和住院时间,改善心功能指标水平,效果优于单纯人工瓣膜置换术治疗,但会延长手时间。
付海林陈国锋王国锋汪高磊
关键词:人工瓣膜置换术双极射频消融术心脏瓣膜病手术时间
经食道三维超声心动图评估人工瓣膜置换术后机械瓣膜功能异常的临床应用价值
2023年
分析人工机械瓣膜功能异常的诊断指标,探讨经食道三维超声在人工瓣膜置换术后诊断机械瓣膜功能异常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6年2月至2020年2月,经胸超声心动图发现人工瓣膜(双叶倾碟瓣)置换术后机械瓣膜功能异常124例,其中68例行经食道超声检查,48例再次外科手治疗,对比分析经食道超声检查结果与再次手病理诊断结果。结果 手证实机械瓣功能异常:狭窄36例,狭窄合并关闭不全12例;经食道三维超声心动图诊断机械瓣运动状态的显示成功率为98.2%,敏感性为89.5%,特异性为91.7%。结论 经食道三维超声心动图可以实时观察人工瓣膜的结构,三维重建后可全方位显示人工二尖瓣位机械瓣瓣叶数目,金属瓣环及瓣架结构,可作为人工瓣膜置换术后评估机械瓣功能异常的简捷准确的无创性检查方法,有利于发现更多的病变,是对二维超声心动图有益的补充,具有一定的临床实用性。
刘蕙
关键词:人工瓣膜置换术
双极射频消融联合人工瓣膜置换术治疗重症心脏瓣膜病合并房颤患者的临床观察
2023年
为了验证临床运用人工瓣膜置换术治疗重症心脏瓣膜病合并房颤患者期间,结合双极射频消融产生的联合治疗效果,希望为完善临床治疗模式提供新的路径。方法 本次研究选取30例重症心脏瓣膜病合并房颤患者进行观察,均于2021年1月~2022年12月之间来我院进行治疗。按照接诊顺序,将其纳入A、B组管理。其中,A组患者15例,归于对照组,治疗方案为人工瓣膜置换术;将剩余的15例B组患者归于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结合双极射频消融进行配合治疗。经过不同的模式的治疗之后,比较临床治疗指标、心功能状况、生活质量及治疗满意度情况。结果 通过整理分析结果,以对照组作为参照,观察组患者ICU入住时间及住院时间均较短;观察组心功能恢复效果更佳;且该组患者具有较高的生活质量和治疗满意度。本次数据分析结果之间差异性十分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判断意义。结论 将双极射频消融联合人工瓣膜置换术治疗方案应用于重症心脏瓣膜病合并房颤患者治疗干预工作中,不仅可以缩短患者康复时间,还可以改善其心功能状况,进而推动其生活质量的提升,有助于满足康复治疗的需求。
张群献刘华刘涛刘涛
关键词:双极射频消融术人工瓣膜置换术
人工瓣膜置换术后再次手患者的超声心动图研究被引量:3
2022年
目的 分析人工瓣膜置换术(HVR)后再次手患者前、后超声心动图的变化,探讨超声心动图对HVR后再次手患者心功能及再次手效果的评估价值。方法 选取HVR后需再次手的30例患者,根据再次手原因分为瓣膜异常组16例,后重度三尖瓣反流(TR)组14例,分别于前,后1、2周,以及后3、6、12个月复查超声心动图,评估右心功能、三尖瓣及TR程度变化。结果 后6、12个月,2组左房内径(LAD)、左室内径(LVD)、右心房最大长轴径(RA_(mla))、右心室径(RVD)、右心室游离壁厚度(RVWT)均小于前,右心室容积变化分数(RVFAC)高于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后1周右室心肌功能指数(RIMP)下降,后3个月开始升高,后12个月均高于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后12个月心脏结构及右心功能比较,差异均无统计意义(P>0.05)。后6、12个月,2组三尖瓣瓣环舒张期末内径(TVAEDD)、三尖瓣瓣环收缩期末内径(TVAESD)均较前降低,三尖瓣瓣环收缩期位移(TAPSE)较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手前后TVAEDD、TVAESD、三尖瓣瓣环缩短分数(PSTVA)、TAPSE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后12个月,2组TR程度均较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后1、2周以及后3、6、12个月TR程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心动图可通过多个角度观察HVR后再次手患者前、后的心脏形态结构,全面评估右心功能,评价再次手的治疗效果,可为临床治疗和预后评估提供参考依据。
赵银花杨丽王蕴晗程瑞洪王春梅白上林
关键词:超声心动图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再次手术右心功能
心脏人工瓣膜置换术后长奈瑟菌血流感染1例报道被引量:2
2022年
长奈瑟菌(Neisseria elongata)属于奈瑟菌属,奈瑟菌属中绝大部分为革兰阴性双球菌,而长奈瑟菌革兰染色形态呈阴性长杆状。与其他奈瑟菌一样,长奈瑟菌主要是人口咽部的定植菌,属于条件致病菌,通常由于牙科手或心血管介入性操作引起感染。长奈瑟菌引起的感染病例在国外曾有部分报道,目前我国仅有4例病例报道,国内外报道的大多数病例为感染性心内膜炎,少数病例为血流、泌尿道、骨髓的感染。
江雨航高源秦维超曾颜
关键词:血流感染质谱技术
一站式CT血管成像在主动脉瓣狭窄人工瓣膜置换术前评估中的临床研究
研究目的:分析一站式CT血管成像对于主动脉瓣狭窄人工瓣膜置换术前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应用德国GE公司生产的256排CT扫描仪对2020年8月至2021年12月期间在我院就诊的已知或疑似主动脉瓣狭窄患者行一站式...
袁碧营
关键词:一站式主动脉瓣狭窄TAVICT血管成像
重症心脏瓣膜人工瓣膜置换术后并发低心排综合征的风险因素被引量:19
2021年
目的探讨建立列线图个体化预测重症心脏瓣膜病换瓣后并发低心排综合征风险模型。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9年2月我院246例由于重症心脏瓣膜病换瓣患者,调取临床病例信息及一般临床资料,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重症心脏瓣膜病换瓣后并发低心排综合征的独立危险因素。然后纳入筛选出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并对模型的预测性及准确度进行验证。结果高血脂、前心脏手史、体外循环时间、中失血量比、后心律失常及使用超滤为重症心脏瓣膜人工瓣膜置换术后并发低心排综合征的独立危险因素,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均与重症心脏瓣膜人工瓣膜置换术后并发低心排综合征高度相关。基于高血脂、前心脏手史、体外循环时间、中失血量比、后心律失常及使用超滤6项重症心脏瓣膜人工瓣膜置换术后并发低心排综合征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预测重症心脏瓣膜人工瓣膜置换术后并发低心排综合征风险的列线图模型,并对该模型进行验证,预测值同实测值基本一致,说明本研究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同时本研究使用Bootstrap内部验证法对重症心脏瓣膜人工瓣膜置换术后并发低心排综合征的列线图模型进行验证,C-index指数高达0.829(95%CI:0.801~0.857),说明本研究列线图模型具有良好的精准度和区分度。结论重症心脏瓣膜人工瓣膜置换术后及时对高血脂、前心脏手史、体外循环时间、中失血量比、后心律失常及使用超滤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估,能提高对重症心脏瓣膜人工瓣膜置换术后继发低心排综合征的诊断效能,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可在临床推广使用。
欧阳华白树堂梁丽明
关键词:列线图重症心脏瓣膜病低心排综合征
重症心脏瓣膜人工瓣膜置换术后并发低心排综合征的风险因素分析
2021年
分析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行人工瓣膜置换术后并发低心排综合征的风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76例瓣膜置换患者,按照后是否并发低心排综合征,分为并发(46例)、未并发(131例)两组。对两组患者前基本资料、中及后相关指标项进行对比,分析梳理出可能导致并发低心排综合征的单风险因素。之后将单风险因素设置为自变量,行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导致后低心排综合征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初筛结果显示:年龄在60岁及以上、前高血压、前高血脂、前EF值低于40%、前BNP大于500pg/ml、主动脉阻断时间大于80分钟、体外循环时间大于120分钟,7项因素为导致重症心脏瓣膜患者行人工瓣膜置换术后并发低心排综合征的单风险因素,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初筛7项单风险因素均为导致接受人工瓣膜置换术的心脏瓣膜病患者后并发低心排综合征的独立风险因素,P<0.05。结论: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行人工瓣膜置换术之前,医师应尽量调整患者的心功能到最佳状态,特别是老年患者,前心功能调整更为重要。中应尽量缩短主动脉阻断时间和体外循环时间,如此可有效降低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行人工瓣膜置换术后并发低心排综合征的概率。
费俊杰
关键词:重症心脏瓣膜病人工瓣膜置换术低心排综合征

相关作者

陈寄梅
作品数:453被引量:1,074H指数:13
供职机构:南方医科大学
研究主题:先天性心脏病 心脏外科手术 外科治疗 体外循环 肺动脉
肖学钧
作品数:237被引量:554H指数:12
供职机构: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
研究主题:外科治疗 心脏外科手术 心脏瓣膜疾病 外科手术 成人
卢聪
作品数:158被引量:364H指数:10
供职机构:广东省人民医院
研究主题:外科治疗 二尖瓣成形术 二尖瓣置换术 胸腔镜 二尖瓣关闭不全
黄焕雷
作品数:180被引量:379H指数:9
供职机构:广东省人民医院
研究主题:胸腔镜 三尖瓣关闭不全 全胸腔镜 心脏手术 二尖瓣成形术
朱平
作品数:554被引量:1,538H指数:16
供职机构:广东省人民医院
研究主题:类风湿关节炎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 CD147 外科治疗 类风湿性关节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