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83 篇“ 交替隔沟灌溉 “的相关文章
交替 隔沟 灌溉 制度对制种玉米耗水规律和产量的影响被引量:18 2019年 该文研究交替 隔沟 灌溉 下不同灌溉 制度对制种玉米耗水规律和产量的影响。以制种玉米“金西北22号”为供试材料,2014年在大田条件下采用垄植沟灌技术,设置7种灌溉 制度:全生育期充分供水(CK)、仅苗期中度亏水(T1)、仅苗期重度亏水(T2)、仅穗期中度亏水(T3)、仅穗期重度亏水(T4)、仅花粒期中度亏水(T5)和仅花粒期重度亏水(T6),分析灌溉 制度对玉米耗水强度、作物系数、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water use efficiency,WUE)的影响。结果表明:CK下制种玉米生长期内的耗水量、平均作物系数和籽粒产量均最大,分别是494mm、0.86和6478kg/hm^2。与CK相比,任一亏水处理均降低制种玉米全生育期的平均耗水强度,且T6处理下全生育期的平均耗水强度较T5处理的相应值明显减少(P<0.05);任一生育期亏水均降低该生育阶段的作物系数。T2、T3、T4、T5和T6处理的籽粒产量较CK明显降低,降幅分别是13.29%、15.48%、28.13%、14.06%和19.87%(P<0.05);而T1处理的籽粒产量较CK差异不显著(P>0.05),与此同时,T1处理下玉米的耗水量较CK下降20.44%,使其WUE最大(1.55kg/m^3)、灌溉 水WUE最大(2.54kg/m^3)。可见,交替 隔沟 灌溉 下采用苗期中度亏水、其他生育期内充分供水的灌溉 制度可明显提高制种玉米的水分利用效率,同时不显著降低产量。该研究结果对河西走廊地区制种玉米灌溉 管理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漆栋良 漆栋良 胡田田关键词:灌溉 亏缺 耗水 作物系数 制种玉米 咸淡水交替 隔沟 灌溉 对土壤盐分及夏玉米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 2018年 为研究时空交替 模式下咸淡水灌溉 对土壤盐分及夏玉米产量的影响,在河北南皮对夏玉米4个生育期(出苗期、拔节期、抽穗期、灌浆期)采用微咸水(4 g/L)、淡水(1 g/L)进行咸淡水交替 隔沟 灌溉 的遮雨测坑试验。根据不同的咸淡水灌溉 模式组合,分为4个处理:处理1-全生育期4条沟均为"淡咸淡咸"交替 沟灌;处理2-全生育期沟1和沟3均灌淡水,沟2和沟4均灌咸水;处理3-全生育期沟1和沟3淡咸交替 ,沟2和沟4咸淡交替 ;对照CK处理-全生育期4条沟均为淡水灌溉 。结果表明:夏玉米收获后,各处理土层土壤盐分和离子累积程度大小关系为全生育期灌淡水的CK处理<咸淡水交替 隔沟 灌的处理3 <咸淡水固定隔沟 灌的处理2和淡咸淡咸交替 灌的处理1;较全生育期淡水处理,咸淡水交替 灌溉 减产率为24. 8%,咸淡水固定隔沟 灌溉 减产率为22. 1%,咸淡水交替 隔沟 灌溉 减产率为11. 3%;在全生育期相同咸淡水灌溉 量的情况下,选择咸淡水交替 隔沟 灌溉 方式土壤盐分累积量最小,较全淡水节约淡水量50%。可为缺乏淡水资源的华北平原灌区夏玉米灌溉 提供参考。 解学敏 郭维华 潘小保 毛程阳 桑红辉 缴锡云关键词:土壤盐分 夏玉米 华北平原 交替 隔沟 灌溉 条件下制种玉米水氮高效耦合方式与机制研究 面对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的水、肥利用率低造成的资源浪费与环境污染问题,如何通过水肥联合调控充分挖掘作物自身对水分、养分等环境因子的适应潜力,实现作物优质高产、水肥利用效率提高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问题。分根区交替 灌溉 技术(AP... 漆栋良关键词:制种玉米 灌水方式 施氮方式 文献传递 冬小麦垄作交替 隔沟 灌溉 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6 2016年 垄作在作物基部培土,能促进根系生长,提高抗倒伏能力。垄作交替 隔沟 灌溉 栽培技术因具有提高水肥利用效率,增加光能截获量,抑制病害危害等优势被广泛运用于水稻、玉米、大豆、棉花等农作物生产过程中。在综述了大量理论的基础上,筛选出冬小麦合理的高产节水垄作灌溉 模式,探讨垄作冬小麦交替 沟灌的增产调优节水效应及其机理,研究在其与玉米连作的农田周年耗水特性及其节水机制等未来探索方向,并对其今后的研究进行展望。垄作的目标是实现适宜作物生长的土壤条件,高效节水,提高作物产量。小麦垄作措施是一种结合秸秆免耕和传统耕作方式的可持续性的栽培技术。垄作交替 隔沟 灌溉 栽培技术是适合河南省北部地区两年三作的长期农业地区的小麦-玉米垄作栽培技术。 李晓航 盛坤 杨丽娟 蒋志凯关键词:冬小麦 垄作 交替隔沟灌溉 节水 交替 隔沟 灌溉 与施氮量对日光温室土壤pH、EC值及黄瓜产量的影响被引量:3 2014年 本试验以黄瓜(CucumissativusL)“津育5号”为试材,研究了交替 隔沟 灌溉 下施氮量(零氮量、优化氮肥和常规氮肥)对日光温室黄瓜根区土壤pH、EC及黄瓜经济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黄瓜生育期内.交替 隔沟 灌溉 下优化氮肥处理0~60cm各土层土壤pH值和EC值低于常规灌溉 .随施氮量增加,各土层pH值和EC值呈增加趋势(零氮肥处理除外)。与常规灌溉 相比较,交替 隔沟 灌溉 下黄瓜经济产量与常规灌溉 持平(零氮肥处理除外),优化氮肥和常规氮肥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冬春茬各项试验指标变化规律与秋冬茬类似。 张利东 黄洪宇 李愚鹤 李加旺关键词:黄瓜产量 交替隔沟灌溉 土壤PH 交替 隔沟 灌溉 对玉米耗水规律及其产量的影响2012年 针对黑龙江西部风沙土区多风少雨,春旱严重,粮食产量及作物水分利用效率低等实际问题,于2009年在黑龙江省杜蒙县进行了交替 隔沟 灌溉 条件下的玉米耗水规律及其产量的试验研究,为当地节水农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理论与技术支撑。试验表明,玉米整个生育期内拔节—抽雄期耗水量最大,日耗水量在抽雄—灌浆期最大。交替 隔沟 灌溉 在适宜的灌水量水平下,产量增加显著。本试验中产量最高时,生育期灌水定额分别为苗期325 m3/hm2、拔节期300 m3/hm2、灌浆期400 m3/hm2。各生育期耗水量分别为播种—苗期38.92 mm、苗期—拔节91.14 mm、拔节—抽穗100.00 mm、抽穗—灌浆65.49 mm、灌浆—乳熟53.28 mm、乳熟—收获33.35 mm。 何富博 孙爱丽关键词:交替隔沟灌溉 生育期 耗水规律 玉米 交替 隔沟 灌溉 下玉米根长密度分布及水分利用被引量:10 2012年 为了探明交替 隔沟 灌溉 和常规沟灌条件下玉米根长密度的分布规律及水分利用效率(WUE),研究了2种沟灌方式下玉米根长密度的空间分布和水分利用情况。结果表明,玉米根长密度在根区水平向和垂向呈指数分布。交替 隔沟 灌溉 促进了玉米根系的水平向伸展和下扎深度,常规沟灌在垄位的大密度根系分布集中在20~60cm。交替 隔沟 灌溉 增大了根系下扎深度,有利于根系吸收深层土壤水分,在非充分供水条件下提高了作物的水分利用效率,交替 隔沟 灌溉 水分利用效率较常规沟灌提高5%以上。 李彩霞 周新国 孙景生 邱新强关键词:玉米 沟灌 根长密度 水分利用效率 交替 隔沟 灌溉 下施肥方式对高粱产量及氮素利用率影响被引量:10 2012年 为探索高粱在交替 隔沟 灌溉 条件下不同施肥方式对产量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交替 隔沟 灌溉 条件下,氮素可以一次性底施,但高粱产量和氮素利用率有所降低;将氮素总量的30%底施,70%拔节期追施,则可明显提高高粱产量和氮素利用率,与传统种植法相比,产量提高10.8%,氮素利用率提高22.7%。 曹昌林 董良利 宋旭东 史丽娟 白文斌关键词:施肥方式 高粱 氮素利用率 甜椒交替 隔沟 灌溉 土壤水分时空分布规律研究 在甘肃张掖地区进行以甜椒为材料的大田试验,研究了灌水时垄沟之间的土壤水分运移规律,确定土壤含水量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及在空间上的变化情况。试验结果表明,在甜椒生长期内,对灌水沟进行交替 干燥和湿润,可以使作物根系经受一定程度的... 成自勇 张芮关键词:交替隔沟灌溉 土壤水分 文献传递 交替 隔沟 灌溉 条件下玉米群体水氮利用研究被引量:11 2011年 为探索交替 隔沟 灌溉 条件下玉米优化水氮供给模式,通过遮雨棚内微区试验,研究了沟灌方式、灌水量和施氮量对玉米群体水氮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交替 隔沟 灌溉 中水低氮处理的籽粒产量最高,是交替 隔沟 灌溉 高水高氮处理的1.06倍。在相同水分和氮肥条件下,交替 隔沟 灌溉 的籽粒产量分别是常规沟灌和固定隔沟 灌溉 的1.05、1.16倍。各因素对全氮累积总量的影响从大到小依次为:沟灌方式、施氮量、灌水量;灌水量对全氮累积总量影响显著。 刘小刚 张富仓 杨启良 王金凤 李志军关键词:玉米 交替隔沟灌溉 水分利用率 氮素累积量
相关作者
张富仓 作品数:282 被引量:3,599 H指数:31 供职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院(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研究主题:水分利用效率 玉米 氮 滴灌施肥 滴灌 孙景生 作品数:340 被引量:3,375 H指数:34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田灌溉研究所 研究主题:水分利用效率 冬小麦 棉花 夏玉米 灌溉 刘小刚 作品数:273 被引量:1,109 H指数:17 供职机构:昆明理工大学 研究主题:小粒咖啡 灌溉 水分利用 小桐子 干热区 潘英华 作品数:109 被引量:839 H指数:17 供职机构:鲁东大学 研究主题:土壤 土壤水分 导气 入渗 入渗率 王树忠 作品数:45 被引量:261 H指数:11 供职机构: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 研究主题:黄瓜 水分利用效率 温室黄瓜 日光温室 水分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