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5757篇“ 乡村社会“的相关文章
苏北解放区的战邮建设与乡村社会变迁
2025年
苏北解放区的战时邮政组织基本驻扎在乡村,绝大多数邮政员也是当地的农民,这是中国共产党“农村包围城市”革命发展道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根本工作路线的具体体现。邮政工作与乡村的紧密联系,使得苏北解放区的战邮建设不仅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对苏北乡村社会变迁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具体表现为四个方面:发展乡村邮政组织,团结农民群众革命力量;健全党报发行网络,提高农民群众政治觉悟;加强军邮流动通信功能,发挥支前邮局联络作用;推动乡村生产发展,改善农民群众生活水平。
叶美兰胥璐
关键词:乡村社会邮政史中共党史
乡村社会资本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影响研究——以福建省泉州市XZ村为例
2025年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农村经济组织的成立与发展,在促进我国农业产业化进程、农民收入增长以及保障乡村社会稳定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本文结合社会资本理论,以泉州市XZ村为例,探究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挑战,包括组织成员之间信任度降低、非正式规范约束力减弱与正式规范的缺失、社会关系的弱化、村委会威望下降,并为进一步推动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提出建议。
陈梅
关键词: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乡村社会资本社会网络关系
社会结构、劳动力市场与乡村社会转型的区域差异--兼论乡村振兴战略的社会基础
2025年
区域差异是我国各地乡村社会转型的鲜明特征和基本国情。回答什么因素及其如何影响乡村社会转型的区域差异,成为亟待学界解释的重要时代命题。既有的城镇化视角和经济社会分化视角难以对我国各地乡村社会转型的丰富图景做出充分解释。基于田野调查,引入“劳动力市场”概念,通过建构基于“社会结构”与“劳动力市场”基本维度的分析框架可以发现:以河南农村为典型代表的部分乡村社会结构离散化程度高,全国性劳动力市场特征明显,乡村社会转型快速而激烈,属于典型的快速收缩型社会;以珠三角农村为典型代表的部分乡村社会结构紧密,在本地劳动力市场条件的加持下,乡村社会转型缓慢而平和,加之人口的持续流入,属于转型平缓的扩大型社会。在同一社会结构条件下,劳动力市场的全国化程度越高,乡村社会解体就越迅速;在同一劳动力市场条件下,社会结构越紧密,乡村社会转型往往就越平缓。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国家财政资源的投入必须与各地乡村社会发展的实际和走势相匹配,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公共资源浪费。
王向阳
关键词:社会结构劳动力市场
乡村社会的普遍信任及其现代重建
2025年
在中国传统乡村社会的日常生活领域,社会信任格局主要表现为以亲属关系为基础的特殊信任和以观念、信仰共同体关系为基础的普遍信任两种形态。不同于西方社会中以宗教信仰、契约精神等构建普遍信任的经济社会学阐释逻辑,近现代中国乡村社会遵从的是以儒家伦理为核心的普遍信任理念,虽未能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基层社会运作机制,却在更广泛的意义上影响着乡民的社会文化心理。从其构筑的基本策略看,这种以道德感为表征的社会心理基础通常无法实现较高的道德理想,应充分关注普通乡民“人何以为人”的根基特性。推动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离不开民众对日常生活的意义感与道德感互融共进的普遍信任生态格局的支撑。要确立、培育“人之为人”的筑基性的社会普遍信任价值观,将张贴“诚信标签”的基层道德感建构方式作为化解现代乡风文明建设难题的重要抓手。
张兴宇
关键词:乡村社会普遍信任道德感
乡村社会的公共性困境与治理共同体建设
2025年
以建设乡村社会治理共同体来应对乡村社会公共性不足的难题,向世界贡献“建设什么样的乡村社会,怎样建设乡村社会”的中国方案。新时代乡村社会治理共同体具体包括责任共同体、价值共同体、利益共同体,三层结构是相互影响的系统整体。国家通过责任下放、规则下达、资源下沉等方式,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这是乡村治理面临的基本现实背景。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基层治理的重要论述为指导,有效应对大包大揽、形式主义、化公为私等公共性困境,凝练乡村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具体建设路径:对公共责任进行技术性划分,塑造责任明晰的乡村责任共同体,走向“人人有责”;对公共规则进行伦理性调适,凝聚价值自觉的乡村价值共同体,走向“人人尽责”;对公共资源进行产权性配置,营造利益紧密的乡村利益共同体,走向“人人享有”。
林星
关键词:乡村社会社会治理
差序动员:乡村社会发展干预力转化为内生力的逻辑
2025年
外部干预力如何通过社会动员,释放乡村社会治理能量并使之逐渐凝聚为乡村治理共同体,成为乡村振兴的基本研究议题。本文提出“差序动员”的分析框架,意在表征中国社会动员从外到内的国家干预力转化与从内到外的乡村内生力再生产的理论和实践逻辑。其核心要义是外部干预力在地方性情境中,推动治理逻辑从以能人促生乡村社会共同体情感向以制度促生乡村社会共同体情感转变。前者体现为外部干预力将动员意志注入关键点,经由关键群体向外推出,逐渐延展至辐射群体和扩边群体,即由情-利-理到义(初阶),实现社会动员意志的地方性嵌入;后者体现为外部干预力在制度情境建构中,依托利益表达与激励、意义感知与情感再生产机制,实现乡村社会共同体情感再造,即由理-利-情到义(高阶),激活乡村社会发展内生动力。
贾玉娇张译文
关键词:内生力
城乡融合发展背景下乡村社会的重建逻辑
2025年
应用曼海姆的社会重建理论思想为构建城乡融合发展背景下中国乡村社会重建提供新的解释框架。基于曼海姆社会重建的理论内涵,需要对曼海姆的社会重建理论进行两方面的改造:一是曼海姆社会重建理论强调的是社会自身的恢复,而中国乡村社会重建强调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二是曼海姆社会重建理论的最终旨意在于实现西方社会的自由民主传统,因此他倡导“为自由而计划”的主张,而我国乡村社会重建的最终旨意在于重建乡村社会秩序。基于上述两点认识,提出我国乡村社会重建的理论分析框架思路:各级政府是乡村社会重建的主体,村庄规划是乡村社会重建的策略,社会技术是乡村社会重建的手段,尊重农民主体地位是乡村社会重建的内容,秩序重塑是乡村社会重建的实质。
沈费伟
关键词:政府介入
机器与棉花:近代棉业改进与乡村社会变迁研究——以工商业影响下的农业经济为视角
2025年
自宋代开始引种棉花以来,棉业在传统农业中一直占据重要地位。鸦片战争后,洋棉倾销冲击着本土棉花的地位,机器纺织业快速发展更暴露出本土棉花量少质差的问题,棉业改进工作被提上日程。为改善和提升本土棉花的产量和质量,从政府到社会多个层面进行了棉花种植业的改进工作。受棉业改进工作影响,棉花的贸易方式和流通范围发生了明显变化,乡村手工纺织业的发展进程显著加快,乡民的生产与生活面临深刻变革。棉业改进由此成为近代中国由工业发展影响乡村社会变迁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对近代棉业改进工作的研究,可以为近代乡村社会变迁研究提供一个新视角。
苏泽龙李凯旋
侗乡民俗的挽歌:潘年英“故乡三部曲”的民俗文化与乡村社会变迁
2025年
观照民族民俗与反映乡村现实社会变迁,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经久不衰的话题。文章以侗族作家潘年英的“故乡三部曲”为研究对象,将视线聚焦侗乡民俗文化景观与乡村社会变迁,分析侗乡传统的生活方式、长老统治的侗寨社会及传统民族村落的变化,并指出现代化乡村畸形城市化、民俗文化消解,乡村已不再是灵魂栖息地。“故乡三部曲”弥漫浓郁的悲观色彩,潘年英怀恋曾经温情的故乡,拒斥畸形变迁的乡村,担忧侗族技艺和民俗的传承,“故乡三部曲”无疑是哀悼侗乡原始乡土生活终结的一曲民俗挽歌。
龙曦悦
全面抗战时期晋察冀边区的识字教育与乡村社会变革
2025年
晋察冀边区成立后,面对边区庞大的文盲数量和抗战动员的形势要求,结合抗战任务和民众日常生活,开展识字教育。为顺利推进识字教育,边区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其一,推行小先生制,缓解师资短缺问题,将识字教育推广到每个乡村;其二,运用识字牌,将站岗放哨与识字教育有机结合,使识字教育融入民众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三,组织识字竞赛,掀起民众识字的热潮。通过以上举措,识字教育逐渐内化为边区民众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有效地推进了边区的抗战动员,重塑了边区的社会秩序和社会风气,强化了中国共产党对晋察冀乡村社会的领导。
倪华北张小鹏
关键词:识字教育小先生制社会变革

相关作者

王先明
作品数:188被引量:1,285H指数:22
供职机构:南开大学历史学院
研究主题:乡村社会 晚清 西学 乡村 新学
赵泉民
作品数:94被引量:718H指数:14
供职机构:中国浦东干部学院
研究主题:合作社 合作经济 乡村社会 合作社组织 乡村
吴理财
作品数:160被引量:2,900H指数:31
供职机构:华中师范大学
研究主题:公共文化服务 文化治理 农民 公共文化 乡村社会
苏泽龙
作品数:38被引量:70H指数:5
供职机构: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研究主题:乡村社会 新中国成立初期 农业技术 冬学 农业生产
赵旭东
作品数:310被引量:2,154H指数:25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人类学研究所
研究主题:人类学 文化转型 文化自觉 文化 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