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595篇“ 中国边缘海“的相关文章
中国边缘海和西北太平洋可培养弧菌多样性及可培养弧菌胞外酶活性研究
2024年
为了探究可培养弧菌在不同海洋生境中的物种组成和其对褐藻胶和几丁质的降解能力,本研究对中国边缘海(渤海、黄海、东海及南海)和西北太平洋中的可培养弧菌进行了系统性的分离培养与分析。通过16S rRNA基因序列比对,初步确定这些弧菌的分类地位,并对部分菌株进行了胞外酶活性检测。本研究共获得弧菌744株,分属于52个种,有14个潜在新菌,分属于7个潜在新种。在中国边缘海区域共分离得到弧菌368株(分属于43个种),其中坎贝氏弧菌(Vibrio campbellii)为最优势种,共分离出52株。而在西北太平洋海域共获得弧菌376株(分属于26个种),其中查格斯氏弧菌(Vibrio chagasii,159株)占据了绝对优势地位。除不同海域间的差异外,在本研究中还发现大洋不同深度处可培养弧菌的丰度与多样性也有明显不同,海洋真光层分离出的弧菌数量最多,多样性也最高。选取中国边缘海的262株弧菌,对其进行几丁质酶和褐藻胶酶活性检测。其中:7.25%的弧菌具有褐藻胶酶活性;40.84%的弧菌具有几丁质降解能力。中国边缘海与西北太平洋可培养弧菌都具有较高的多样性,但它们的物种组成存在显著差异。同时,海水的深度也是影响可培养弧菌丰度和多样性的重要因素。这些弧菌多具有降解几丁质和褐藻胶的能力,对海洋碳代谢循环起到了重要作用。
宋德瑞张萍萍王晓磊袁亚林李蓓张晓华
关键词:中国边缘海多样性胞外酶
中国边缘海海洋沉积生态环境反演中的生物标志物被引量:2
2023年
中国边缘海是海—陆—气圈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最活跃的海域之一,重建中国边缘海海洋生态环境演变对深入探析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的耦合作用意义重大,海洋沉积物生物标志物为定性/定量揭示海洋生态环境演变提供有效手段,可为预测人类活动影响下的海洋生态环境演变趋势提供科学支撑。本文总结归纳目前海洋沉积物中常用的古菌、细菌和真核来源生物标志物在海陆来源、化学结构、分布规律与功能等方面的特征,分析了不同生物标志物类型在重建海洋温度、酸碱度、氧化还原环境和浮游植物演变过程中的应用状况,剖析了多参数生物标志物在重建中国边缘海生态环境演变中存在的问题。总体而言,利用生物标志物重建中国边缘海生态环境演变的研究大多还停留在定性描述水平;由于对生物标志物母源生物及其适应机制认识不足会导致对生物标志物指标的解译存在偏差,进而影响海洋环境重建结果的准确性;此外,多种重要海洋环境演变参数并未建立起有效的生物标志物指标。未来的海洋生态环境重建研究应从结合新技术新方法厘清生物来源,整合大数据分析方法构建有更精确对应关系的校正公式以实现定量反演和准确预测,同时结合功能微生物群落筛选出更具独特性的新型生物标志物等方面开展研究。
王越奇宋金明袁华茂袁华茂段丽琴李学刚
关键词:生物标志物海洋沉积物中国边缘海
中国边缘海沉积物中抗生素抗性基因和致病菌的组成特征被引量:5
2023年
抗生素抗性基因作为一种新型“污染物”已经受到广泛关注.研究边缘海中抗生素抗性基因和人类致病菌的组成特征,有助于深入认识海洋环境中抗生素抗性基因的起源和海洋致病菌的潜在健康风险.使用基于高通量测序的宏基因组学分析方法在中国边缘海沉积物中发现了多种抗生素抗性基因,主要以多重耐药基因为主,其中南海沉积物中抗生素抗性基因的总丰度约是黄渤海的2倍.与中国边缘海相比,珠江口沉积物中抗生素抗性基因丰度更高,与人类常用抗生素(如磺胺类、氨基糖苷类、β-内酰胺类、四环素类等)的耐药性更为相关.此外,中国边缘海沉积物中几乎没有发现质粒携带的抗性基因,而珠江口有约20%的抗性基因由质粒携带.中国边缘海沉积物中主要人类致病菌种包括肺炎链球菌(24.4%)、肺炎克雷伯菌(19.9%)、无乳链球菌(9.2%)、铜绿假单胞菌(6.9%)等.珠江口沉积物中致病菌群落组成与中国边缘海显著不同,副溶血性弧菌和空肠弯曲杆菌的丰度相对更高.上述研究表明,中国边缘海沉积物中存在高多样性的抗生素抗性基因和人类致病菌,人类活动干扰可导致其污染水平提高.
李昭宏谢秀琴原珂杨颖黄永顺陈保卫林岚
关键词:中国边缘海抗生素抗性基因致病菌宏基因组学沉积物
碳中和情景下中国边缘海地区多环芳烃排放趋势及生态效应
中国边缘海包括南海、东海、黄海和渤海,是东亚与东南亚各国重要的经贸窗口和生计来源。由于沿岸存在高强度的人类活动,中国边缘海海域面临严重的污染,海洋生态系统被破坏。受碳中和相关措施的影响,能源消耗相关的污染物受到协同控制,...
吴强
关键词:海洋生态系统多环芳烃风险评估
一个中国边缘海的风-浪-流预报系统被引量:4
2022年
海洋预报是进行海上活动的安全保障,海洋预报系统技术已经成为现代海洋气象业务的技术支撑。海洋观测、数据同化、数值模拟和高性能计算机等技术的进步极大地推动着海洋业务化预报的发展。采用大气数值模式(WRF)、海洋数值模式(CROCO)和海浪数值模式(SWAN)的多模式高分辨率离线耦合方式,添加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海洋数值模拟与观测实验室”团队自主研发的一系列海洋模式参数化方案,包括浪致混合参数化方案、亚中尺度参数化方案、海山诱导混合参数化方案以及涡旋诱导的沿等密度面和跨等密度面混合参数化方案,并通过同化技术和最新的人工智能技术与观测资料相结合,构建一种面向中国边缘海的风浪流多参数耦合预报系统,用于海上风电功率的预报和其他海洋灾害预警。实际观测资料的验证表明,该预报系统能较准确地模拟海上风场、海流、海温、波浪、潮汐等海洋气象要素。同时实现了按需实时可视化全景展示。
董昌明LIM KAM SIAN Kenny Thiam Choy蒋星亮曹玉晗嵇宇翔王森余洋陆晓婕周书逸韦销蔚BETHEL Brandon Justin徐广珺董济海孙文金王海丽单海霞王锦王东霞滕芳园曹茜谢文鸿游志伟王子韵林连杰
关键词:海面风场海面温度波浪海流中国边缘海
中国边缘海浮游植物群落时空格局与演变趋势被引量:4
2021年
随着全球变暖和人类活动引起环境变化的加剧,研究边缘海浮游植物群落变化及其驱动因子,以及对未来环境变化的响应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本文总结了近20年来对中国边缘海(南海、东海(包括台湾海峡)和黄海)浮游植物群落时空演替格局和环境调控机制的认识,梳理了浮游植物群落对近岸上升流、冷涡和暖涡等中尺度物理过程的响应模式,汇总了东海和南海浮游植物群落在未来环境变化情景下的可能响应.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目前中国边缘海浮游植物群落演替研究的不足以及未来的研究重点,指出未来应以典型生态系统的代表性测站为重点,采用多平台多技术手段进行系统、长期、高分辨率的连续观测,并结合大数据分析和模型模拟开展深入研究,以期揭示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边缘海浮游植物群落在年际和年代际尺度上的影响及其效应.
黄邦钦肖武鹏柳欣
关键词:浮游植物群落演替全球变暖气候变化中国边缘海
中国边缘海氮循环过程和源汇格局——以南海为例被引量:3
2021年
边缘海氮循环过程研究是全球海洋氮循环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全球氮源汇格局有显著影响,进而对全球气候变化产生反馈。人为活动和气候变化又是影响边缘海关键氮循环过程速率的重要因素。南海作为中国和西北太平洋最大的边缘海,是边缘海氮循环研究的理想场所。本文详细总结了南海近岸和海盆区的氮源汇过程及其内循环过程的最新研究进展,结果显示人为活动对上述过程的显著扰动。此外,全球变暖和海洋酸化正改变不同的氮循环过程速率,并可能引起南海氮收支平衡的不确定性。文章最后提出了边缘海氮循环研究的重要发展方向。
杨进宇汤锦铭郭香会高树基
关键词:边缘海氮同位素
中国边缘海黑碳记录的长江、珠江流域火历史
火作为地球系统中重要的生态因子,可以通过扰动陆地生态系统和改变大气组成对生物圈、大气圈产生重要影响。火波动与气候、植被状况、人类活动密切相关。追踪地质时期火历史,将加深我们对火的控制因子及人类扰动自然火历史进程的理解。本...
裴文强
关键词:边缘海沉积物
文献传递
中国边缘海柱样沉积物中239+240Pu的分布与时标价值被引量:3
2020年
根据中国边缘海已研究的77根239+240Pu柱样沉积物,分析了柱样沉积物中239+240Pu的来源、分布和时标特征.结果表明理论上给出的利用210Pb、137Cs和239+240Pu 3种核素进行定年可能出现的26种情况,与实际情况完全吻合.中国边缘海海陆交汇,柱样沉积物中不同来源的239+240Pu沉积叠加使得近岸海域(尤其是河口区)柱样沉积物中239+240Pu的峰型轮廓明显.从近岸到远海,受到沉积物来源方式、海水深度、黑潮混合、扩散效应和边界清除效应等综合因素的影响,柱样沉积物中239+240Pu的分布可能出现双峰(多峰)、单峰和无峰的情况.其中,柱样中239+240Pu呈现单峰分布时,与全球大气沉降的高峰年1963年相对应,时标价值可靠.不同海洋环境条件下210Pb、137Cs和239+240Pu定年的可靠性,应根据具体海洋沉积环境进行分析;海水中137Cs和239+240Pu核素沉积性质的差异,可能导致沉积峰不一致而影响定年的判断.
黄亚楠潘少明
关键词:中国边缘海定年柱样沉积物
中国边缘海及邻近西太平洋溶解有机质的光谱特性和调控机制
边缘海作为陆地和开阔大洋的连接带,是地球上生态系统和生物地球化学最活跃的区域之一。边缘海溶解有机质(DOM)循环过程明显受到陆源输入、现场生物活动和邻近开阔大洋的影响,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在CO2减排增汇的战略...
王超
关键词:溶解有机质中国边缘海

相关作者

郝天珧
作品数:417被引量:3,120H指数:37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研究主题:海底地震仪 地壳结构 海底地震 地震层析成像 地球物理
胥颐
作品数:150被引量:1,361H指数:27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研究主题:地震层析成像 地壳结构 岩石层 上地幔 地壳
何家雄
作品数:138被引量:1,277H指数:26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研究主题:南海北部边缘盆地 莺歌海盆地 南海北部 CO 油气运聚
刘建华
作品数:107被引量:1,385H指数:28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研究主题:地震层析成像 岩石层 地壳结构 深部构造 红河断裂带
赵美训
作品数:71被引量:434H指数:13
供职机构:中国海洋大学
研究主题:生物标志物 表层沉积物 群落结构 浮游植物 南黄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