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776篇“ 中国现代性“的相关文章
- 晚清到“五四”前后的翻译与中国现代性的启蒙
- 2025年
- 晚清至“五四”时期的翻译活动不仅映射了社会的迫切需求,而且深刻地反作用于社会,促进其变迁。作为知识传递与文化交融的媒介,翻译在驱动中国社会变革、现代化进程及思想启蒙中扮演着核心角色。彼时,中西文化交汇碰撞,由此孕育出的中国现代性并非某一孤立因素的产物,而是根植于多元语言文化交融的土壤之中,展现出丰富的多样性。
- 丁文乐
- 关键词:晚清翻译中国现代性
- 文化、儒学与中国现代性
- 本书代表作者站在儒家立场,对未来中国现代性图景的一种全方位思考。它从多元现代性视野入手,探讨了儒学与法治、民主、市民社会以及未来中国文化理想之间的关系等重要课题,其中借鉴了文化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人类学、哲学等多个学...
- 方朝晖
- “中国现代性”与中国现代知识型的生成及转换
- 2024年
- 在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视域中,现代性是近代以来中国思想文化知识型的现代转换、现代思想文化知识体系的建构及范式转移的枢机与关键。由鸦片战争前后“采西学”“中体西用”的知识范式及知识生产所导引的现代知识型转换及范式转移,与知识界对于现代性及中国现代性的体验、认知与建构模式构想的转换保持着历史视野中的同步性,并以后者作为知识范式构建和知识生产的现实与学理的前提和依据。新世纪以来的知识生产从现代知识型向后现代知识型转换的可能趋势,也是基于对现代性的反思与批判而呈现的。这种社会文化现实与知识生产的互动状态,凸显了思想文化知识型、知识范式及知识系统的建构特质,为我们审视、反思近代以来中国思想文化发展与知识生产历史提供了重要启示。
- 姜文振
- 关键词:中国现代性知识型知识生产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现代性的建构
- 2024年
- 马克思主义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指导思想,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在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现代性思想,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现代性两者之间的逻辑关系,由此就能遵循社会经济发展规律,以现代性眼光来重新审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现代化过程,从而积极转变发展模式与方法,借助理论创新来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本文从两者的逻辑关系入手展开分析,提出具体的建构思路。
- 杨俊升
-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现代性
- “别现代”与“正现代”——中国现代性的历史、实践与理论逻辑论纲被引量:2
- 2024年
- “中国之治”表征着中国现代性的治世成果,中国现代性构成了“中国之治”的现代性形态。中国现代性的历史逻辑体现为自在的文化转型,主要指向了晚清以来(乃至宋明以来)从理学世界观到科学世界观的世界观转型,以及相应的从天理价值观到法理价值观的价值观转型。中国现代性的实践逻辑体现为自为的政治转向,主要指向了20世纪以来由孙中山作为探索先驱、由中国共产党全面推进的“从‘西化’到‘化西’”的政治转向,最终形成了一种“既非西化、亦非复古同时超越苏联模式”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国现代性的历史逻辑与实践逻辑之间的拉锯互动,使得中国现代性的成长呈现为这样一种理论逻辑:通过“现代价值/范畴的中国化”与“中国价值/范畴的现代化”的相互配合、彼此促进,形成相互融合的价值结构,即“中国现代政治价值观”。中国现代性的完备形态是一种兼具“别现代”文化特色和“正现代”文明底色的人类文明新形态。
- 孙国东
- 关键词:中国现代性
- 早期中国现代性情境下袁牧之生平创作再审视
- 2024年
- 袁牧之被称为“舞台千面人”[1],提到他艺术上的贡献,会提及多个“第一”:他自编自演中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有声片《桃李劫》(应云卫,1934),编导中国第一部音乐喜剧片《都市风光》(袁牧之,1935);创办中国第一个党的电影放映机构“延安电影团”;筹办新中国第一个电影生产基地“东北电影制片厂”;担任新中国第一任电影局局长。[2]时至今日,袁牧之留给人们的艺术理念和先锋精神,具有丰富的挖掘空间。
- 王晓旭王晓旭
- 关键词:电影放映中国现代性
- 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建构向度”:作为中国现代性建构方案的新诠释
- 2024年
- 中国倡导和践行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既契合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发展的现实关切,又把握住了世界一体化进程中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公共性诉求,是人类共同利益凝聚的价值共识,也是中国现代性建构的重要价值方案。其内蕴着历史、实践、价值以及文明向度的建构性内容。在建构的历史向度上,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提出与建构主要体现为深化人类命运共同体主体的总体解放效度,即寻求的是个人主体、民族国家主体和人类主体三种主体形态的统一解放;在建构的实践向度上,全人类共同价值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基础蕴含着主体与主体间的“交往理性”,不断构筑着多元现代性语境下的人类美好交往实践;在建构的价值向度上,全人类共同价值体现了马克思追求人的自由个性解放与全人类自由全面发展的道德价值理想,生动彰显了符合全球正向价值的“善治”之举;在建构的文明向度上,全人类共同价值遵循视域融合原则,尊重文明多样性,包容不同社会生活共同体的价值视差,积极打造文明平等互鉴基础上的文明新形态。
- 李尚宸
- 关键词:中国现代性
- 海外汉学图像研究管窥——以罗鹏《裸观:关于中国现代性的反思》为中心
- 2024年
- 本文以“第四代”海外汉学家罗鹏的图像研究专著《裸观:关于中国现代性的反思》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这一典型研究案例的分析,讨论图像研究作为具有跨媒介性质的新范式给传统文学、史学研究带来的冲击与生机。在该书引言《漫游的凝视》中,罗鹏通过对照片中慈禧视线这一矛盾点的提问,动用理论的粘合剂与跨学科的能力,勾连起富有想象力的图像解读以及绵密的史料,召唤出了代表中国现代性的庞大视觉体系。但由于整本书的理论框架是从罗鹏对慈禧的研究中派生而出,在缺少富有历史感的对象后,罗鹏的论述变得有失方寸,这或许来自于海外汉学家们“想象中国”的传统。从“第二代”海外汉学家李欧梵的画报研究,再到“第四代”海外汉学家罗鹏的影像研究,我们或许可以由此管窥图像研究的方法及出路,即只有从图像细节中生发问题,通过对不同学科知识的充分调用,以贴合的理论与惊人的想象力,搬动文字史料作为旁证,才能撬动历史的固有叙事,找寻图像研究新的可能。
- 屈爽
- 关键词:图像研究海外汉学跨学科
- 中国现代性作为新现代性的理论阐释被引量:2
- 2023年
- 中国现代性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结构性反应,其实存性不容置疑。中国现代性以实践意识直接反映了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内在关系,在多个层面体现了社会生产方式的变迁,表现为关于现代化的日常生活意识。中国现代性要成为区别于西方现代性的新现代性,需要以批判精神全面审视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内在关系,不断阻断西方现代性中象征核心权力关系的资本奴役逻辑,解构其背后更为基础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深层次奴役结构。中国现代性作为新现代性,其实质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主体性建构。
- 陈胜云
- 关键词:中国现代性西方现代性中国式现代化资本逻辑
- 早期中国现代性视野下的濮舜卿生平创作再考察
- 2023年
- 濮舜卿是伴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成长起来的现代知识女性,是中国电影史上第一位女编剧,也是著名的戏剧家和天津第一位女律师。目前关于她的研究多聚焦于她在1925—1929年间的戏剧、电影创作,无法涵盖其前半生从“教育启蒙”“戏剧、电影启蒙”到“法政启蒙”的“娜拉三态”的身份转换。对濮舜卿生平创作的再考察,要在早期中国现代性视野下展开。以“启蒙现代性”为核心,以“复合”“多元”为表征的早期中国现代性的“混沌”状态,对濮舜卿的成就与局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她在不同时期的职业选择与心路历程,可以作为反观早期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中有关现代性的思辨、论争及其文化症候的镜像式存在。
- 张彩虹
相关作者
- 杨春时

- 作品数:280被引量:1,599H指数:21
- 供职机构:厦门大学人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
- 研究主题:主体间性 美学 实践美学 文学思潮 审美
- 张法

- 作品数:337被引量:1,316H指数:16
- 供职机构: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 研究主题:美学 演进 中国美学 远古 中西
- 张明

- 作品数:217被引量:571H指数:10
-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
- 研究主题:毛泽东 毛泽东研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 中国共产党
- 海阔

- 作品数:25被引量:99H指数:3
- 供职机构: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
- 研究主题:大众传媒 中国现代性 文化 电影叙事 影像叙事
- 王金胜

- 作品数:122被引量:206H指数:6
- 供职机构:青岛大学
- 研究主题:文学 叙事 总体性 现实主义 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