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54613篇“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相关文章
- 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髓——兼论“六个必须坚持”与实事求是的关系
- 2025年
- 理论精髓是科学理论的精华和灵魂,深刻体现着科学理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髓具有同根同源性、一脉相承性、与时俱进性、鲜明民族性等内在特点。“六个必须坚持”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精髓的最新凝结,反映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和灵魂。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而“六个必须坚持”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它是遵循实事求是的重要成果,蕴含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实质,昭示着实事求是的价值理念,是对实事求是的继承和发展。新时代新征程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必须牢牢把握“六个必须坚持”。
- 于安龙
- 关键词: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
- 《〈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奠基之作
- 2025年
- 毛泽东1939年发表的《〈共产党人〉发刊词》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奠基之作,蕴含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思想。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整体性视角审视这一文本,其内含党的建设目标、党的建设布局、党的建设同党的政治路线密切联系、党的建设方法等内容;具有党建视域的拓展性、党建话语的丰富性、党建标准的明确性、党建载体的实体性等鲜明特征。新时代新征程,深入学习《〈共产党人〉发刊词》所蕴含的党的建设思想,是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重要思想的必然之举,对构建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加强党的政治建设,锻造斗争本领,推进党的自我革命,破解大党独有难题具有重要意义。
- 李金玲
- 关键词:毛泽东党建理论党建目标
-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理论的形成、内涵及思想贡献
- 2025年
- 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围绕如何在理论上认识与在实践中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提出新论并付诸实践,蕴含的思想已构成一个完整体系--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理论。该理论的形成经历了从提出与不断丰富促进各民族交融的实践路径、基本原则,和赋予与不断丰富“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内涵、理论内涵的思想汇集过程,基本内容主要体现在问题指向、理论要义、功能定位、实践路径、基本原则等方面。该理论的思想贡献和实践价值主要体现为丰富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基本概念、推进马克思主义民族融合理论创新发展、充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基础、对推进民族学学科优化调整和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具有支撑性意义等。
- 杨须爱
- 关键词:思想史
-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学术话语发展的三维审视
- 2025年
- 不断发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学术话语,是促进党的理论创新,推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及其“三大体系”建设的应有之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学术话语在广大人民争取独立解放的现实需求中形成,并在党对意识形态领域风险的防范化解中不断壮大。党的先进性及其坚定的人民立场,是实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学术话语不断发展的两大优势。应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人民性、创新性及开放性,不断巩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学术话语权威,并通过自身学术理念的变革,风清气正学术氛围的营造,以及中国气派学术阵地的打造,不断提升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学术话语生产力。
- 郭帅彤
-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学术话语人民立场意识形态
-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新形态——写于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十周年
- 2025年
-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十周年了。十年来,在讲话精神引领下,我国文艺事业得到蓬勃发展,文艺理论也有很大推进。这里,我结合自己的科研活动,谈一点我对习近平总书记的文艺论述同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关系的体会。总的来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开创了新历史条件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形态,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意义。这篇讲话以及由此发端的系列重要文艺论述,为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构做出了突出贡献。
- 董学文
-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文艺事业学术体系
- 新编21世纪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系列教材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概论 第4版
- 本书由东北师范大学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田克勤教授主持编写,国内部分进入国家级思想政治教育特色专业建设的高校骨干教师共同参与完成,是供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学生使用的专业课教材。本教材以《中共中...
- 田克勤
- 坚定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自信
- 2024年
-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共产党人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伟大实践的征途中,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而形成的科学理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实践性的当代诠释,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缔造的理论成果。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自信不是盲目自大或狭隘自守,而是在辩证分析其理论根源、时代特征、发展前景基础上的自信自立。
- 程美东刘思诺
- 关键词: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辩证分析
-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双向互动
- 2024年
-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与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互动中不断发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断拓宽视野、兼容并蓄,具备博采众长的理论大格局大气象,并实现自身发展和创新。然而,由于学术研究与政治话语的矛盾、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去价值性”以及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去现实性”现象,“中西马”互动处于边缘性地位、陷入合法性困境,对话往往难以深入进行。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需要立足于宏观的历史与哲学视野,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视为民族化与世界化、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相交织的辩证过程。通过观点性借鉴、方法论借鉴、问题域借鉴,实现哲学理论研究的创新发展与文化批判,推动思想解放。
- 陈燕
- 关键词: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西方马克思主义双向互动
- “两个结合”视域中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回顾与理论前瞻被引量:1
- 2024年
- 在“两个结合”视域中总结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经验、把握中华文明发展规律,需进一步加深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范式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的理解,继续反思从“物质与意识”到“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范式,确立以政治经济学批判为内核的历史唯物主义范式。“两个结合”视域有助于发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完整图景,要求特别重视“实事求是”“具体相对论”“兼和”“综合创新”“智慧说”“平民化的自由人格”等标志性概念的思想贡献。当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要促进“人的依赖关系—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自由个性”的社会形态变迁与中华民族当代生存境遇的具体结合,探讨“每一个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与“自由人联合体”相互成就的具体路径。
- 杜运辉
- 关键词: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批判历史唯物主义
- 毛泽东创立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概念演进、核心意蕴与当代价值
- 2024年
-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长期革命斗争的实践中,创造性地运用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家观,创立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国家观。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是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射中国具体实际之“的”的一个重要成果,它内含各民族团结统一的民族国家观、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国家观和彰显世界胸怀的天下国家观。新征程上,弘扬并发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国家观,对于维护我国多民族国家统一、扎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健全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保障人民民主国家完善发展,坚持走和平发展的现代化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 刘东升
- 关键词:毛泽东中国共产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