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891篇“ 世界遗产地“的相关文章
- 潮间带艺术村:世界遗产地,与美共栖息
- 2025年
- 茅草顶,黄泥墙。在世界自然遗产地——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的核心区域,有个潮间带艺术村,依托资源赋优势,导入艺术乡建路径,积极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潮间带艺术村位于盐城市亭湖区黄尖镇兴农村,紧邻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纯净无瑕的美好生态吸引着百万候鸟栖息停靠,这里也是丹顶鹤越冬的故乡。
- 徐江
- 关键词:导入艺术世界遗产地潮间带世界自然遗产地
- 都江堰世界遗产地研学旅行整合开发研究
- 2025年
- 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旅游市场的多元化发展,研学旅行作为一种将教育与旅行深度融合的新型教育方式,受到了广泛关注。研学旅行不仅能够让学生走出校园,在实践中增长见识、拓宽视野、提高综合素质;作为新时代的课程新形态,对于树德育人的教育业发展也有着重要的意义,还能促进旅游产业的创新升级。2000年11月,都江堰与青城山一起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拥有2000多年历史的水利工程,蕴含着丰富的科学、历史、文化、生态价值,具备开展研学旅行得天独厚的条件。近年来,都江堰研学旅行蓬勃发展,每年吸引超50万中小学生参与。对都江堰研学旅行进行整合开发研究,对于充分挖掘其资源潜力,建构研学发展格局,提升研学旅行品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陈嘉睿
- 关键词:世界遗产
- 世界遗产地社区居民适应性驱动机制研究--以平遥古城旅游开发为例
- 2025年
- 研究古城在旅游影响下居民适应性机制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聚焦文化遗产型古城——平遥古城的在地群体,解析在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空间博弈过程,遗产地居民对旅游发展下的感知、态度及其响应行为,重点揭示社区群体在旅游开发下的适应策略选择及其驱动要素。结果表明:古城社区居民正负面感知均强烈,但总体持支持态度,且参与意愿决定其参与行为;“旅游经营+常年务工”这种复合型生计模式成为古城居民在旅游经济发展下的主要适应性策略;物质资本、区位因素、劳动力和认知能力是影响居民适应的关键因素;适应能力决定适应选择,决定社区居民的适应效果,居民参与意愿是不同适应模型形成的内在动因,政府、社区的发展政策是外在推动力。
- 张琳李富佳
- 关键词:适应性世界文化遗产地人地关系
- 中国世界遗产地保护的必要性与可持续发展路径——以云南石林为例
- 2024年
- 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是极其珍贵而不可再生的资源,是人类历史文明及自然风貌变化的象征,保护世界遗产成为全人类的责任。在历史、艺术、科学、审美、人种学、人类学领域展现出突出普遍价值的遗产,可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今为止,中国已有56项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中世界文化遗产38项,世界自然遗产14项,双重遗产4项,这些“世界遗产”是全人类共同拥有的宝贵财富,亟须保护与传承。但在后遗产时代,中国世界遗产地普遍面临着地方性衰退、真实性破坏等发展困境,遗产地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问题受到国家高度重视。“云南石林”是“中国南部喀斯特”世界遗产地的代表之一,具有独特的地理地形景观和浓郁的审美科研价值,在世界范围内的石林喀斯特遗产地中占据重要位置,以“云林石林”为例开展关于中国世界遗产地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探索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 余纯梅
- 关键词:世界自然遗产世界遗产世界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
- 基于天空地一体化的喀斯特世界遗产地价值监测评价和预警研究
- 世界遗产监测是《世界遗产公约》及《实施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提出的特别要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要求各国每6年对国内世界遗产开展一次定期监测,并根据监测情况不定期开展反应性监测。无论是对各国还是对全世界而言,世...
- 金澳
- 关键词:世界遗产预警
- 哈尼梯田世界遗产地传统聚落空间重构研究
- 在社会经济和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乡村旅游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同时传统乡村聚落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随着红河哈尼梯田遗产地旅游的快速发展,哈尼梯田地区的传统乡村聚落空间特征不断发生改变。稳固的“森林-梯田-聚落-沟渠”景观...
- 刘正涛
- 泰山世界遗产地森林植被垂直分异分析
- 2024年
- 泰山是自然和文化双项世界遗产地。当前泰山的森林植被主要为20世纪50—60年代人工种植,因此其是否符合垂直地带性存在争议。为全面分析泰山植被的垂直分异规律,本文利用高空间分辨率(WorldViewⅡ,0.5 m)遥感影像,参考泰山森林资源管理“一张图”的小班数据,采用目视解译方法对森林植被进行分类。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泰山落叶阔叶林、温性针叶林、针阔混交林地形谱及垂直带地形谱。主要结论如下:泰山森林植被垂直分异显著,属于受人为活动影响较大的“扰动带谱”。海拔200~600 m,针叶林、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杂乱混合;海拔500~1 000 m的阳坡和半阳坡,落叶阔叶林集中分布,阴坡和半阴坡为温性针叶林和落叶阔叶林混交;海拔1 000~1 500m,温性针叶林集中分布。本研究全面定量分析了泰山的森林植被的垂直分异情况,对进一步精确分析泰山植被景观与环境要素之间的定量关系,及泰山世界遗产地生境保护和生物多样性恢复具有参考意义。
- 韩芳李传荣申卫星李坤姚起王哲王志勇
- 关键词:森林植被世界遗产地
- 喀斯特世界遗产地保护与旅游发展模式及技术
- 《国务院关于支持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的意见》(国发[2022]2号)明确了贵州“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的战略定位,提出了探索创新山地生态系统保护利用模式和山地旅游发展。切实推进喀斯特山区全面脱贫、石漠化治理成效巩...
- 费广玉
- 关键词:旅游发展
- 基于云模型的泰山世界遗产地植被垂直带研究
- 泰山是我国的世界自然文化双遗产,森林植被的保护和管理意义重大。植被垂直带的研究能够加深对泰山森林植被分布格局的认识,为泰山世界遗产地生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理论依据。本文基于泰山植被分类数据和地形数据,建立落叶阔叶林、温...
- 王哲
- 关键词:植被垂直带云模型不确定性
- 世界遗产地保护传承导向的镇域国土空间规划探索
- 2024年
- 自北京总规批复以来,国土空间规划按照三级三类四体系的整体框架层层推进,镇域国土空间规划作为“中腰”部分,重在对控制要求的上传下达,做好各类指标和空间管控要素的刚性传导.北京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是全国文化中心,如何保护好北京历史文化“金名片”,将历史文化保护的要求更好地传导到镇域国土空间规划中,又能向下贯彻落实,指引城乡发展建设,让历史文化遗产能够保得住、用得好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在分析世界遗产地面临的核心挑战的基础上,提出镇域国土空间规划应转变认知,协调好“遗产与区域、文物与本底、文化与空间、保护与发展”四组关系,并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与乡镇发展共荣的十三陵实践为例,搭建起“整体认知-格局引领-分层保护-传承发展”的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技术框架,以期能给相关工作提供有益借鉴.
- 袁方吴克捷林泷嵚刘李源
- 关键词:世界遗产地历史文化保护
相关作者
- 张朝枝

- 作品数:160被引量:2,471H指数:28
-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旅游系
- 研究主题:遗产 旅游 遗产旅游 旅游发展 文化遗产
- 范文静

- 作品数:35被引量:185H指数:7
- 供职机构:北京印刷学院
- 研究主题:可持续发展 世界遗产 世界遗产地 世界文化遗产 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 杨效忠

- 作品数:100被引量:2,103H指数:26
- 供职机构:安徽师范大学
- 研究主题:旅游 社会网络 影响因素 旅游发展 世界遗产地
- 孙克勤

- 作品数:94被引量:465H指数:14
-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 研究主题:可持续发展 世界遗产 植物群 华夏植物群 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 张国超

- 作品数:57被引量:232H指数:9
- 供职机构:武汉轻工大学
- 研究主题:文化遗产 公众参与 文化遗产保护 社会教育 世界遗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