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494篇“ 世界主义“的相关文章
自然与理性:论康德的政治世界主义
2025年
康德支持的是松散的国际联盟还是具有强制力的世界政府,他的世界主义思想是一种政治理性主义还是政治自然主义,长期以来都是学界争论的焦点。康德对国际联盟和世界政府都有所保留。他主张通过理性的公共设计,让人类社会走向一种“理想的合乎自然的模式”:各个国家既保留完整主权,又能够维持和平的对抗关系。在此意义上,康德的世界主义更接近于现代视野中的政治自然主义而不是政治理性主义
李秋祺韩王韦
关键词:世界主义自然状态
《奥麦罗斯》中的记忆书写与世界主义理想
2025年
世界主义、记忆是探讨德里克·沃尔科特基于身份、经历和思想创作的长篇叙事诗《奥麦罗斯》主题的重要视角。诗人不仅关注到加勒比的“失忆症”,还从去殖民性揭示了殖民者的资源掠夺、大屠杀,殖民者阐释记忆的霸权,殖民地人民对现代性的盲目崇拜是失忆的原因。为了唤起消逝的记忆,他以梦境归乡的文学形式再现返回非洲运动,提出同幸存者对话、沉浸式艺术、宗教这三种重访过去的路径。最终,他将记忆视为“联结的纽带”,从伦理道德、文化艺术的维度探讨了不同族群共享相似的记忆,实现“不同而和,美美与共”的世界主义理想的可能。
李晨龙
关键词:世界主义记忆
论全球正义理论的世界主义与国家主义之维
2025年
世界主义与国家主义是全球正义理论的两个重要维度,前者致力于打破国家边界,捍卫个人平等的基本权利,主张在人与人之间实现全球分配正义;后者强调国家边界的重要性,认为国家等共同体的存在为全球正义的实现提供了保障和载体。世界主义与国家主义的全球正义理论在主体选择、责任承担以及议题讨论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分歧。不过,在世界主义与国家主义的全球正义理论中,没有任何一方能够占据绝对的优势。
高景柱李可心
关键词:全球正义世界主义国家主义
人类何以构成一个道德共同体--论康德的道德世界主义
2025年
康德常被视为世界主义观念的最佳代言人。大多数学者往往将其世界主义观念视为纯然政治性的,忽视了其哲学中的道德世界主义。事实上,康德论述道德世界主义观念的思路有两条:一条是基于实践理性的普遍性,从道德世界、目的王国与伦理共同体三个观念出发论证作为理性存在者的人类构成一个道德共同体;另一条是通过将世界主义解释为一种奠基于普遍理性之上的博爱主义,将人类视为一个交互善意的道德共同体。两条思路建构起道德世界主义的完整图景:前一条思路的普遍理性主义立场成为后一条从德性义务出发阐释博爱主义的思路的理论基础,而后一条思路则将前一条思路呈现的人类道德共同体理想落实到“政治—历史”的进路中,并汇聚于前一条思路的道德神学维度。
居俊
关键词:世界主义道德世界伦理共同体
世界主义与国家主义之间的国际学校:世界比较与中国实践
2025年
国际学校是指在母语非英语的国家中,以英语作为教学语言提供国际课程的学校。作为一个世界性现象,其具体办学往往是较为普适性的世界主义目标和具体的国家目标之间不断博弈和妥协的产物。本文创新性地提出融合世界主义要素的国家主义这一分析框架,并运用其来分析不同社会中的国际学校如何融合不同的世界性要素以服务于不同的国家利益。本文进而运用这一框架来分析世界主义和国家主义要素在我国不同时期的优先级和平衡度如何体现政府在不同时期对国际学校的期望和目标的异同,总结出国际学校在我国政策设计中的变与不变。最后,本文分析并探讨了我国新政出台的初衷和想要解决的问题,为进一步厘清政策在未来对不同利益群体可能产生何种影响奠定基础。
林聪尤恩·赖特
关键词:世界主义教育国家主义
从本质主义世界主义:身份认同视域下的希尼十四行诗研究
2025年
身份政治一直是希尼诗歌中备受关注的焦点。褒扬者认为希尼是其族裔身份的建构者,批评者则认为他是一位神话制造者。单维、静态地看待希尼会遮蔽其身份美学的复杂性、开放性和伦理深度。从早期的族群依恋,到中期的主动疏离、中后期的二元解构,再到普世关怀,希尼对身份问题的探求经历了从本质主义世界主义的漫长过程,其身份观的流变在情感私密化较强的十四行诗中得到了集中体现。整体考察希尼的十四行诗创作,能有效揭示和解释希尼的艺术发展历程,展现他的诗歌全景,扩大对这位典范性诗人的认知。同时,希尼在身份和边界问题上的思考对于审视自我与他者、我群和他群的关系,甚至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王改娣陈鸣曦
关键词:十四行诗身份认同本质主义世界主义
超越异化:世界主义文化哲学视角下的习近平文化思想
2025年
文化的内生逻辑契合自由、创造的精神,但在资本主义“合理化原则”驱动下,文化逻辑为资本逻辑所统摄,发生异化。遵循马克思的异化观,文化异化是一个多元场域,包括文化产品客体异化、文化享用主体异化、社会关系异化以及资本逻辑统摄文化逻辑四重内涵。阿多诺从主体、客体、社会关系和工具理性角度指认工业形态的文化成为“社会水泥”,确证了资本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异化场域。作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文化表达,习近平文化思想担负起彰显自由个性、服务人的解放双重使命,超越了资本主义社会文化异化问题,延展了人的自由向度。从文化产品来看,它立足内需性、特色性祛魅商品拜物教;从文化主体来看,它重视个性、启蒙性复归现实的人;从社会关系来看,它突出物质性、凝聚性构建真正共同体;在文化媒介方面,它强调主体性、人民性超越工具理性。
牛晓毅
关键词:文化异化文化哲学文化工业
民族主义·世界主义·跨民族研究:美国本土裔文学批评理论的张力与流变
2025年
当代美国本土裔文学深受美国本土裔口述传统影响,其文本承载和传递了独特的族裔特质和认识理念。同时,在全球化流散的语境下也呈现出多元的包容特质。就美国本土裔文学批评话语和理论建构而言,需基于本土裔文化中的部落意识、地域特点、语言特色和身份观等因素,采用契合本土裔视角和文化模式的批评角度来分析作品中的族裔性,关注其在全球语境下的批评空间拓展。本文将主要从美国本土裔文学批评的两大流派(民族主义世界主义)的纷争谈起,延伸到跨民族研究,进而在对当前的美国本土裔文学批评的流变梳理中对其特质和发展趋势进行分析。
陈靓
关键词:民族性
西方传统经典与解释 启蒙叙事 从伏尔泰到吉本的世界主义史学政治史学丛编
是否存在共同的欧洲身份如果存在,它有什么样的历史《启蒙叙事》审视的是,在18世纪法国、苏格兰、英格兰和美国的政治和民族争议背景下,诸如伏尔泰、休谟、罗伯逊、吉本以及美国史学家拉姆齐等重要人物的文学和史学成就。欧布里恩比较...
(英)欧布里恩作
世界主义与身份伦理
2024年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的自然威胁与各国之间的政治和经济冲突引起了世界范围内各界对于世界主义理论更为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但是对世界主义与身份伦理的关系研究还有待继续深入。本文重点梳理了世界主义的起源和发展过程及其所反映的伦理观念的变迁。世界主义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犬儒派哲学家戴奥真尼斯的“世界公民”概念,斯多葛学派在其影响下形成了世界主义哲学并将其改造为一种道德普世主义。18世纪德国哲学家伊曼纽尔·康德将世界主义逐渐从一种理想转变为一个实际的政治法律方案,为法律意义上的世界主义公民身份奠定了基础。到了19世纪,随着资本的海外扩张,世界主义渐渐成为一种社会趋势。进入20世纪,经济全球化的突飞猛进也进一步推动了政治和文化的全球化,世界主义概念也被大致分为了三个方面:道德世界主义、政治法律世界主义和文化世界主义世界主义目前仍旧处于一个动态发展的阶段,在伦理建构方面还有更多的可能性。
刘辉
关键词:世界主义世界公民

相关作者

邵培仁
作品数:248被引量:2,732H指数:28
供职机构:浙江大学
研究主题:传播学 媒介 媒介地理 媒介地理学 世界主义
史安斌
作品数:374被引量:3,352H指数:28
供职机构: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研究主题:社交媒体 新闻传播 跨文化传播 新闻 新闻业
王宁
作品数:275被引量:1,317H指数:21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
研究主题:世界文学 比较文学 翻译 中国文学 世界主义
高景柱
作品数:122被引量:224H指数:6
供职机构: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
研究主题:代际正义 资源平等 罗尔斯 德沃金 爱国主义
张永义
作品数:13被引量:20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研究主题:世界主义 国际伦理 伦理 难民 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