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332篇“ 上二叠统“的相关文章
- 川南叙永地区上二叠统龙潭组稀土元素富集特征及资源潜力
- 2025年
- 稀土是国际上公认的关键金属,发现新的优质资源,对保持中国稀土资源优势和资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四川南部位于二叠纪峨眉山大火山岩省外带,广泛分布与火成岩风化-沉积有关的上二叠统龙潭组黏土岩,具有形成稀土等关键金属矿产资源的地质背景和成矿条件。本文对川南叙永地区上二叠统龙潭组下部黏土岩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地质调查,分析了其中的稀土元素含量及其组成。结果表明,黏土岩(矿)石类型包括高岭石黏土岩、含黄铁矿高岭石黏土岩以及碳质高岭石黏土岩,样品稀土氧化物总量(TRE_(2)O_(3))为0.012%~0.225%,矿化率为72.2%,稀土元素富集程度较高。稀土配分为轻稀土富集型,具有中等的Eu负异常和弱Ce正异常。黏土岩及成矿物质主要来自峨眉山大火山岩省的玄武岩,中酸性火山岩也有部分贡献。稀土元素富集过程包括玄武岩风化形成的初始富集、以及搬运沉积后的迁移、吸附及沉淀。研究区稀土资源潜力较大,供需紧张的稀土元素(Pr,Nd,Dy)和供需基本满足需求的稀土元素(La,Ce,Sm,Tb)相对含量较高,占稀土总量的82.6%,具有较高的工业价值,是今后值得进行勘查、评价及综合研究的地区。
- 郝雪峰唐屹潘蒙何洋飘张彤周颂德彭宇付小方梁斌
- 关键词:稀土元素龙潭组
- 四川盆地蓬莱气区上二叠统长兴组凝析油成因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 2025年
- 四川盆地蓬莱气区蓬深10井在上二叠统长兴组发现凝析油,拓展了四川盆地液态烃保存的深度下限,亟需明确其成因及其油气地质意义。为此,应用原油碳同位素、轻烃、全油色谱、金刚烷、全二维气相色谱、芳烃色质等地球化学分析测试资料,结合研究区地质背景及烃源岩相关研究成果,明确了凝析油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研究结果表明:①长兴组凝析油成熟度为1.59%~1.75%,金刚烷指数和甲基菲指数等参数均揭示凝析油处于高成熟热演化阶段。②长兴组凝析油主要源于龙潭组煤系烃源岩;凝析油以环烷烃和芳烃化合物为主,芳烃化合物中联苯系列化合物含量达48.6%;凝析油全油碳同位素偏高(-26.4‰),与龙潭组干酪根碳同位素相似;类异戊二烯烷烃中姥鲛烷占优势,Pr/Ph值为1.73~1.85,凝析油烃源岩沉积于弱氧化沉积环境。③地质历史中未达到液态烃类完全裂解的温度、硫酸盐热化学还原反应改造强度弱以及异常超高压的共同作用是凝析油得以保存的主要原因。结论认为,长兴组凝析油为上二叠统龙潭组煤系烃源岩在高成熟阶段的产物,在龙潭组/吴家坪组烃源岩发育且后期未遭受TSR强烈改造的区域有望发现更多的长兴组凝析油;该研究认识为在四川盆地继续寻找长兴组凝析油提供了重要依据。
- 文龙罗冰谢增业张本健武赛军张斌谢武仁陈骁刘博文崔会英孙豪飞冉钰国建英明盈徐亮陈大伟
- 关键词:四川盆地长兴组凝析油异常高压
- 深层灰岩孔隙发育与保持机理--以四川盆地中部上二叠统长兴组为例
- 2025年
- 近年来四川盆地蓬深10、合深9、潼深17和正阳1等井钻探证实深层上二叠统长兴组发育一套孔隙型礁滩复合体灰岩储层,突破了深层碳酸盐岩大油气田主要分布于孔隙型白云岩储层和岩溶缝洞型灰岩储层的传统认识。基于岩心和薄片观察、储层地球化学特征分析、井震联合的储层识别和追踪,开展深层礁滩灰岩孔隙形成机理研究,取得4个方面认识:①深层长兴组孔隙型礁滩复合体灰岩储集空间以粒间孔、格架孔、生物体腔孔、铸模孔和溶孔为主,形成于沉积和早表生环境;②断续分布的多孔礁滩复合体被相对致密的泥晶灰岩包裹,在复合体持续增温条件下导致局部异常高压的形成;③长兴组储层的底板为上二叠统吴家坪组互层的致密泥岩和灰岩,顶板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一段致密泥晶灰岩夹泥岩,在致密顶底板的夹持下,导致长兴组区域异常高压的形成;异常高压(超压封存箱)是沉积和早表生环境形成的孔隙在深层得以保持的关键;④在顶底板和礁滩复合体识别基础上,通过井震联合预测有利礁滩灰岩储层分布面积达10.3×10^(4) km^(2)。上述认识奠定了深层孔隙型灰岩储层发育的理论基础,拓展了四川盆地深层灰岩储层勘探新领域。
- 文龙罗冰张本健陈骁李文正刘一锋胡安平张玺华沈安江
- 关键词:灰岩异常高压长兴组四川盆地
- 混合沉积物成岩作用及孔隙演化差异性——以川西北部上二叠统吴家坪组为例
- 2025年
- 【目的】四川盆地西北部上二叠统吴家坪组的典型“混合沉积物”显示出巨大的油气勘探潜力,但其成岩作用及孔隙演化等方面的研究相对薄弱。【方法】通过野外剖面、岩心、薄片、阴极发光及地化分析测试等资料,研究了四川盆地西北部上二叠统吴家坪组的岩石学特征以及各岩性之间的成岩作用及孔隙演化的差异性。【结果】川西北部吴家坪组发育四大岩类及多种岩性,但以碳酸盐岩为主,吴一段—吴三段均发育;火山碎屑岩主要发育于双探1井区的吴二段中部,硅质岩主要以薄层状产出于吴一段下部—吴二段中部;碎屑岩以页(泥)岩为主,分布在吴一段底部,孔隙不发育。各岩类所经历的溶蚀作用、交代作用有明显差异。溶蚀作用在不同岩性中的表现形式及强弱不同,碳酸盐岩最发育且以颗粒/晶粒之间的溶蚀最常见,火山碎屑岩次之,硅质岩的溶蚀最弱,仅见于未被硅化的碳酸盐组分的溶蚀。交代作用在不同岩性有多种类型:碳酸盐岩常见白云石化、硅化作用;火山碎屑岩为脱玻化作用,硅质岩则是硅化作用及少量白云石化作用等。有利于各岩类孔隙发育的关键成岩阶段和作用不同:碳酸盐岩主要发育的粒间/晶间溶孔及裂缝,受同生阶段的大气水溶蚀、蒸发海水的白云石化及埋藏环境的溶蚀、白云石化、构造破裂等作用控制,火山碎屑岩主要为早成岩阶段的脱玻化形成的粒间收缩孔,而硅质岩孔隙发育最弱,主要受同生阶段大气水溶蚀残余的碳酸盐组分、构造破裂形成的裂缝及其溶蚀作用等控制。【结论】混合沉积形成了组分各异的不同岩性,各成岩阶段的溶蚀作用、白云石化作用、构造破裂等对其影响程度不同,进而控制了孔隙发育程度和演化的差异性。
- 孙志昀屈海洲李荣容邹兵胡欣胡欣张云峰曾琪何仕鹏刘茂瑶
- 关键词:孔隙演化成岩作用
- 黔西上二叠统含火山灰层沉积特征及地球化学响应机制
- 黔西地区上二叠统保存的大量含火山灰层在垂向分布具明显的韵律性且具有煤系关键金属富集的特征。然而,含火山灰层形成的地质控因及时空演化规律尚不清晰。详细研究黔西晚二叠世含火山灰层的成因机制及垂向叠置规律可以预测关键金属富集层...
- 杨天洋
- 关键词:晚二叠世
- 黔西上二叠统煤系关键金属富集层时空分布及地质控制因素
- 2024年
- 黔西晚二叠世煤系关键金属元素富集层在垂向上叠置分布,但其在地层中的时空分布规律尚不清楚。详细研究关键金属富集层的时空分布规律可以预测其分布特征及了解该时期富集成矿规律与地质事件的联系。本文分析了煤系关键金属富集层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垂向分布规律,探讨了其形成的地质控制因素。结果表明煤系Ga-Zr-Nb-REY关键金属富集层为自然伽马高异常岩层,具有低Sr/Ba、较高的Rb/Sr和CIAcorr值,以及相对较高的V/Ni和V/(V+Ni),表明在气候相对炎热、海平面仍相对较低时期形成于水体相对较深的缺氧环境中。根据富集层垂向分布特征总结了6种Ga-Zr-Nb-REY富集层沉积序列及3种Li富集层沉积序列,其中Ga-Zr-Nb-REY富集层垂向分布特征表明富集层在沉积旋回内处于相对一致的层位。M2井长兴组的Li富集层在垂向上有显著的旋回性。Ga-Zr-Nb-REY关键金属富集层为含板内火山灰层,其垂向叠置规律及关键金属元素含量受板内火山活动规律及强度控制。古地理格局控制了沉积物在地表遭受淋滤作用的强度,经历较弱或未经历淋滤作用的含板内火山灰层具有关键金属元素富集的特征。弱水动力条件利于火山灰的保存,局限环境可能是形成Li富集层的重要原因。在热液流体的影响下形成了黔西地区偶现的Li、Ti富集层。这种富集成矿规律及分布模式可以有效地预测关键金属元素富集层位的时空分布规律。
- 杨天洋沈玉林金军黄文黄文曾丽君姜帆赵雅
- 关键词:晚二叠世
- 四川盆地东南部上二叠统龙潭组沉积相新认识
- 2024年
- 近年来在四川盆地关于龙潭组煤层气、页岩气等方面取得较多勘探进展,但关于龙潭组沉积学研究仍较为薄弱。通过对川东南地区两口取心井及9条野外剖面龙潭组沉积岩的野外观察及显微薄片鉴定、扫描电镜观察及微量元素测试等分析,对川东南地区龙潭组沉积相类型、平面分布及演化进行了探讨。综合研究表明,龙潭组煤层主要发育在龙潭组一段和二段时期,煤层多与灰岩呈互层状产出,在灰岩中多见放射虫,海绵骨针等浅海生物。在龙潭组沉积时期,研究区受到海平面频繁变化的显著影响,微量元素测试结果显示龙潭组Sr/Ba值为0.90~3.54,Sr/Cu值为1.34~441.30,V/(V+Ni)值为0.43~0.99,Th/U值为0.09~6.90,以海相沉积为主,整体以缺氧环境为主,潮湿、干热环境交替存在,其中灰岩主要为干热条件下形成。龙潭组底部发育残积相,沉积有喀斯特黏土及角砾;龙潭组一段从东南至北部由泥砂质滨岸逐渐过渡为碳酸盐浅海相;龙潭组二段与一段沉积环境相似,北部为碳酸盐相区,中部、东南部为泥质浅海-滨岸沼泽相区,南、西南部滨岸亚相砂、泥质较为发育;龙潭组三段沉积时期由于海侵加剧,海相范围变大,仅在南部发育有滨岸相区。基于上述因而本次研究认为龙潭组沉积时期研究区主要为海相,而非海陆过渡相,同时基于上述研究以及对海相煤层,推测龙潭组煤层主要沉积于红树林沼泽环境。
- 李昌昊时志强闫长辉邓虎成田园媛李瑞雪
- 关键词:上二叠统龙潭组沉积相微量元素
- 筠连地区上二叠统乐平组层序地层及沉积相研究被引量:1
- 2024年
- 四川南部筠连地区乐平组煤层气资源储量大,勘探程度总体较低,制约了煤及煤系气资源的开采。煤层聚集、砂岩储层展布受控于沉积相及层序地层格架控制。为探究研究区内煤层发育特征及煤层聚集的沉积控因,以钻井和岩心资料为基础,利用层序地层学原理,识别出区内乐平组发育的Ⅲ级层序界面并划分层序,构建层序地层格架;厘清研究区含煤地层名称;利用岩相标志及测井响应特征进行地层对比、单井沉积相划分及连井沉积相对比,明确沉积相在各层序内的发育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乐平组共存在四个层序界面,依据四个层序界面划分出三个Ⅲ级层序。以测井响应特征为主体,共识别出两类沉积相,五类沉积亚相及九类沉积微相。第一层序(SQ1)和第二层序(SQ2)主要发育河流相,第三层序(SQ3)发育潮坪相。在剖面上,整体表现为由河流相至潮坪相的演化特征;自西向东体现为河流-潮坪-潟湖相的演化趋势。
- 王伟王伟何金先张晓丽黄正鑫孙沛琳宋佳遥
- 关键词:层序地层沉积相上二叠统
- 滇中中-上二叠统峨眉山组关键金属勘查新线索及地质意义被引量:1
- 2024年
- 通过1∶5万区域地质调查及典型剖面研究,在滇中禄劝地区二叠系峨眉山组顶部识别出一套厚约20~50 m不等的Nb、Co、Ga、Zr及REE超常富集层。富集层主要岩性为灰紫色泥岩、凝灰质泥岩、凝灰岩,局部夹杏仁状玄武岩。通过对禄劝万鲁布、撒角海一带的富集层刻槽分析显示,Nb_(2)O^(5)含量在82.4×10^(-6)~120.1×10^(-6),平均值为100.3×10^(-6),大于风化壳型矿床一般工业指标80×10^(-6);Ga含量28.8×10^(-6)~35.6×10^(-6),平均值为32.1×10^(-6),高于现行的Ga矿资源工业指标要求30×10-6;REE含量在360×10^(-6)~510×10^(-6),平均值为440.6×10^(-6),接近风化壳型矿床一般工业指标500×10^(-6);并呈现出泥岩→凝灰质泥岩→凝灰岩关键金属含量依次升高,与火山灰含量呈正相关的特征,峨眉山玄武岩的风化作用可能造成了关键金属的富集;同时富集层中伴有Co、Zr、Li等关键金属矿化现象;由此,二叠系峨眉山组红顶层是一个关键金属的富集层,鉴于滇中地区二叠系峨眉山组分布范围较广,是一个极具Nb、Ga、Co、Zr及REE等多种关键金属找矿前景的地区,值得找矿工作者关注。峨眉山组各段玄武岩间富集关键金属的火山碎屑岩-沉积岩夹层(10~120 cm)、沥青杏仁体的发现,佐证了峨眉山玄武岩是地幔柱幕式喷发,为峨眉山玄武岩地幔柱演化、喷发时限及其与二叠纪生物灭绝的关系、寻找常规油气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及资料。
- 宛胜刘军平孙超赵江泰何世军杨仕潘张坤
- 关键词:地幔柱生物灭绝
- 鄂西—渝东地区上二叠统大隆组页岩气富集条件与勘探有利区被引量:1
- 2024年
- 近年来,鄂西—渝东地区多口井在二叠系大隆组获得页岩气重要发现和工业气流,展现出新层系海相页岩气良好的勘探开发前景,深化其地质认识对于指导下一步页岩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基于岩心观察、薄片及扫描电镜观察、测/录井和有机地球化学数据分析,系统研究了该地区页岩沉积特征、储层特征、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含气性和保存条件,明确了大隆组海相页岩气勘探有利区。研究结果表明:①晚二叠世大隆期,该区发育深水台盆相沉积,富有机质页岩发育厚度10~60 m,现今埋深具有盆内埋深大、盆外埋深浅的特征;②大隆组自下而上划分为3段,一段以硅质页岩为主,二段岩性较为复杂,三段以混合质页岩为主,测井响应上表现为高自然伽马、高补偿中子、高声波时差、低电阻率、低密度、电阻率向底部逐渐降低的“三高两低一降”特征;③大隆组页岩脆性矿物以石英和方解石为主,平均值分别为40.58%和23.76%,储集空间分为孔隙(有机质孔、矿物颗粒间孔、粒间溶蚀孔、粒内溶蚀孔)和裂缝(矿物层间缝、有机质与矿物间缝、有机质内裂缝)2大类7种类型,以有机质孔为主,孔径分布呈现“四峰”特征,孔体积集中介于1~10 nm和500~5000 nm两个孔径区间;④大隆组有机质丰度高、储层非均质性强、热演化程度高、有机质类型以Ⅱ1型为主、Ⅱ2型为辅,有机质孔发育;⑤大隆组页岩具有较高的含气量,良好的顶底板条件发挥了重要的封闭作用;盆内受构造抬升剥蚀和断裂影响小,保存条件整体较好,盆外残留向斜核部保存条件较好。结论认为:①大隆组是四川盆地页岩气勘探的新领域,在盆地内发育5个勘探有利区,面积合计5500 km^(2),可加快勘探评价节奏;②在盆外发育7个勘探有利区,面积合计6700 km^(2),应优选残留面积大的有利区开展风险勘探,寻找新的突破和发现。
- 李世臻李世臻李飞周志徐秋晨宋腾张小涛杨晓光宋腾王超魏思宇杨晓光卢妍欣
- 关键词:海相页岩气上二叠统大隆组
相关作者
- 邱振

- 作品数:120被引量:2,010H指数:24
-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 研究主题:页岩气 四川盆地 页岩 龙马溪组 鄂尔多斯盆地
- 邵龙义

- 作品数:560被引量:4,800H指数:39
- 供职机构: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测绘工程学院
- 研究主题:层序地层 PM10 可吸入颗粒物 聚煤作用 PM
- 文应初

- 作品数:39被引量:1,237H指数:21
-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
- 研究主题:四川盆地 飞仙关组 上二叠统 晚二叠世 生物礁
- 王清晨

- 作品数:162被引量:2,628H指数:35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 研究主题:榴辉岩 超高压变质作用 超高压变质岩 上二叠统 碰撞造山带
- 王一刚

- 作品数:45被引量:1,332H指数:22
-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
- 研究主题:四川盆地 飞仙关组 上二叠统 晚二叠世 长兴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