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52篇“ 《理论之后》“的相关文章
理论之后
该书细述文化理论从1960年到1990年的兴衰,作者追溯了文化理论诞生的文化与政治因素,检验诸如巴特、福柯等开创性的理论家如何从边缘引出性别、权力、性欲与种族等主题,得出结论:面对着资本主义新起的全球叙事,后现代主义现在...
(英)特里·伊格尔顿著
关键词:社会科学
理论之后被引量:5
2006年
特里.伊格尔顿王晓群
关键词:《理论之后》伊格尔顿文艺理论家后结构主义后现代著作
理论之后
泰瑞·伊格顿著
理论之后”还是“理论复兴”?--关于21世纪理论发展趋向的两种预演判断
2024年
关于21世纪理论发展的基本趋向,特里·伊格尔顿与文森特·里奇给出了两种大相径庭的预演性判断。伊格尔顿基于马克思主义的宏大叙事立场,在对“正统文化理论”进行彻底“重思”的基础上,搭建出一条“理论之后”的“反后现代”道路;而里奇则以“后现代”景观的当下延展性为依托,在对“理论的后现代范式”进行回溯性“再探”的基础上,构想出一种“理论复兴”的“后现代”模式。通过对比两种判断的异质同构与同质异构之维,探寻其异质性生成的内在机理,并指明或可作为“调和”方案的“新审美主义”理论进路,有助于我们重新审视21世纪理论发展的基本态势。
雷凯龙李志雄
“后理论”视域下的阅读研究——以卡宁汉的《理论之后的阅读》为中心
2024年
20世纪“理论”的爆炸式增长对于文学理论造成了较大冲击。在“理论”的声音之下,文本性从文本走向世界被推而广之,而文学文本的作者却面临被驱逐、意义面临荒芜的境地,阅读遇到了各式各样的问题。“后理论”对此开启了反思,其代表人物卡宁汉以人类在文本中的回归试图挽救这一局面,肯定作者以及读者的个体化感受经验来重新构建文本的地位,卡宁汉所提出的“接触性阅读”便是在“后理论”视域下对于阅读的再研究。
汤雯静
文学、“虚空—外界”与虚潜诗学——评刘阳《理论之后的写作》
2024年
理论之后”的命题开启于西方思想界对理论衰落的回应,通常呈现为反理论与更新理论内容两种路径。华东师范大学刘阳教授的新著《理论之后的写作》(上海三联书店2023年版)开辟了一条“后理论”的新路径:不是反理论,而是在批判理论的语言论基础上接着说;也不是简单地关注“理论之后”说什么,而是聚焦于“理论之后”应如何言说。《理论之后的写作》将法国理论资源引入英美学界的“后理论”探讨,将文学思维融入“后理论”写作的话语更新中,创造性地提出“虚空—外界”思想,由此生成“虚潜诗学”,是国内“后理论”研究的一项重要推进性成果。
战宇婷
关键词:上海三联书店语言论文学思维虚空
理论之后”的现实主义诗学批评探索——评《现实主义幻象:从巴尔扎克到阿拉贡》
2024年
法国学者亨利·密特朗所著的《现实主义幻象》虽然在理论上未有新的建树,却切实提供了一种研究现实主义文学的新路径,即从写作的技巧、风格等形式层面入手,分析现实主义幻象的形成机制。该书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揭示了巴尔扎克等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作品中现实主义符码所发生的“偏移”,并指出在这种偏移中已经出现形式创新和现代性元素的萌芽。本书可贵之处在于,它采用形式主义研究路径,却并未导向排斥指涉和读者参与的陷阱。
孙婷婷
关键词:指涉
瓦伦丁·卡宁汉阅读理论观澜:消解、重构与回归——以《理论之后的阅读》为论述中心
2023年
20世纪后半叶,文化理论占据霸权,文学理论逐渐式微。就前者存在的诸多问题,卡宁汉没有置若罔闻,他的代表作《理论之后的阅读》正是对文化理论的反思。该书立足于文学学科语境,其中重建的接触性/动人阅读理论是阅读理论的新世纪重塑。它弃置了囿于理论的宏观视野,放眼真实读者的阅读情感和阅读反馈,对泛文化研究作纠偏之用。体现了后理论时代背后的文学文本回归、情感经验回归和人学主体回归“三位一体”的诉求与愿景,为本土“文学文本解读学”“文学是人学”的建构提供了一个相契合的理论参照视角。
康雯
理论之后“得体阅读”策略的建立——卡宁汉《理论之后的阅读》
2023年
20世纪中后期掀起文学理论的巨大浪潮,无疑对文学文本阅读造成了重大冲击,社会各处充斥着新颖的理论术语。同时,“理论”(Theory)逐渐被一股怀疑的解释学浪潮席卷而走,它将作者解体,文本撕裂,读者也因面对碎裂的文本陷入混乱和迷茫。卡宁汉在《理论之后的阅读》中对理论因过度标签化和对文本宏大叙事过度关注给理论之后带来的诸多后果进行反思,提出文本阅读应当回归人性,重新明确读者身份,建构一种得体(tact)式阅读方法。
胡艳
“接触性阅读”:后理论语境下阅读范式探微——以卡宁汉《理论之后的阅读》为例
2023年
20世纪理论的迅速发展,使文学中的人类主体性遭受质疑。卡宁汉在其著作《理论之后的阅读》中深刻揭露理论弊端,反思理论对文学场域造成的破坏,召唤人类主体的回归,并由此提出了“接触性阅读”这一阅读范式。在后理论的环境下,“接触性阅读”尊重文本的表达方式,肯定文本内容存在的合理性。作为私人阅读体验,它会使真诚探索的读者从阅读中获得一定的教育启示。“接触性阅读”重新展现了一种人性化的阅读活动,是一种理想化的文本细读方式。
潘俞含
关键词:得体

相关作者

柴焰
作品数:74被引量:143H指数:5
供职机构: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研究主题:伊格尔顿 马克思主义 后理论时代 宏大叙事 终结
王晓群
作品数:13被引量:68H指数:5
供职机构:上海财经大学外语系
研究主题:伊格尔顿 《理论之后》 德里达 学术界 《纽约书评》
金鑫
作品数:12被引量:38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研究主题:付费 知识 用户 VMI 模式管理
郭英杰
作品数:37被引量:30H指数:3
供职机构:陕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研究主题:互文 《诗章》 戏仿 诗歌 惠特曼
尹庆红
作品数:35被引量:97H指数:5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
研究主题:马克思主义美学 文化认同 物质文化 艺术人类学 审美人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