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655篇“ 《春秋》学“的相关文章
西周至春秋思想的演化及其意义——以《左传》为例
2025年
春秋时期社会变革十分激烈,这一时期中华礼制变化也最为激烈。《左传》一书反映出西周到春秋时期礼思想的演化轨迹,其中最为显著的变化有六个方面:一是从兴灭国到灭国绝祀;二是从亲亲贵贵到尊霸尚力;三是区分礼之义与礼之数;四是重民思想深入发展;五是从以礼治国到礼法并重;六是从遵循周公之制到“违礼逾制”。春秋争霸日趋激烈,周礼受到冲击是历史的必然,礼思想出现变化也就理所当然。用“礼崩乐坏”来概括春秋时期礼制的演化,需要再斟酌。春秋时期不是“礼崩乐坏”,相对于周礼而言,春秋之礼是适应时代变迁的一种转型,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对促进社会变革有一定的功效。春秋时期礼思想有其历史意义:它突破了西周礼制的规范,促使新礼制体系诞生;突破兴灭国的礼制传统,朝兼并统一的方向发展;更加重视民众意愿,将其上升到国家安危的高度;区分礼的形式与内容,从理论高度论证了礼的双重属性;注重法的作用,改变了法从属于礼的形态,使礼法得到高度统一。
汤勤福
关键词:西周春秋礼学思想社会变革
程颐《春秋研究
春秋是程颐理和经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程颐继承了中唐时期“啖赵派”的疑经思想,对自汉代以来的章句注疏之进行了深刻批判,并且在宋初三先生胡瑗和孙复思想基础上实现了《春秋的巨大突破,开创了理化的《春秋。...
郭子坤
关键词:《春秋传》《春秋》学经学
皆川淇园的《左传》教育与日本江户《春秋
2024年
皆川淇园为日本江户时著名的折衷者,门下弟子三千。皆川淇园《左传》教从助字入手,重视读《春秋》《左传》原文以悟文法,广采明清人著述又保持慎征的严谨术态度,培养了大量日本《春秋者,在日本《春秋发展中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文章对皆川淇园文集中《春秋》相关序篇进行梳理,考订其所校点、刊刻的中国明清《春秋著作,勾勒出和刻本的发展过程,还原了皆川淇园信经不信传、属辞比事以求文义的认识,这一案是明清集部文献中经材料应用的绝佳案例。皆川淇园继承了江户早期徂徕以文辞解经的传统,又受顾炎武、毛奇龄等影响,促进了日本风考证化的转变,见证了明清东亚“朴共同体”的发展,是中外文明交流与互鉴史上不可忽视的一页。
罗静傅斯原
关键词:《左传》学和刻本
“六科”与“十指”:论董仲舒《春秋的一个向度
2024年
“六科”和“十指”通常被认为是董仲舒诠释《春秋》的大旨与纲目。其中“六科”是《春秋》之义的科条,“十指”是《春秋》之事的要旨。“六科”和“十指”是从“义”与“事”的不同角度来论《春秋》大义,但没有成体系地阐释董仲舒的《春秋》大义,从某种意义上讲,更近于董仲舒对《春秋中政治秩序之根据与展开的论述。董仲舒的“六科”“十指”说虽然经常被与何休的“三科九旨”相提并论,但二者的旨趣却大相径庭。何休的“三科九旨”说侧重于以例解经,而“六科”“十指”则更专注于对《春秋》大义的阐释。
于超艺
高闶《春秋思想研究
高闶(1097-1153),浙东明州鄞县人,曾求于杨时门下,以程颐为宗,现存著作有《春秋集注》。高闶《春秋集注》成于南宋高宗绍兴十四年(1144)至绍兴二十三年(1153)间,其书著成之后并未立刻刊刻发行,直到嘉定四...
杨宁
关键词:南宋时期哲学思想
道体与治体:胡瑗《春秋思想的体用之维
2024年
北宋儒复兴运动中,儒者从《春秋》中发掘孔子所寄寓的治天下的王道大法,逐渐形成了具有“庆历之风”的《春秋》新。其中,胡瑗将儒的全体大用概括为“明体达用”之,揭示出作为“圣人之文”的《春秋》经有其更宏阔的“体”与“用”的维度。他通过对儒理论的阐释,使得“道体”和“治体”成为宋代《春秋的两个主要理论面向。由此,《春秋肩负着体证天道性命之理的道体和奠定立国根本规模的治体的双重使命。以道体为治体的正当性来源,以治体作为道体的客观化落实,赓续着儒全体大用、内圣外王的宏阔规模。这样,王道政治的重建才具有根本的合理性依据,并且能够在吸纳文明新质过程中做到因时创制。基于此种明体达用的“安定规模”,儒家经能够不断地激活和增益其内在生命力,在经史互动、政相维中引领历史与文明的发展进步。
闫云
关键词:《春秋》学明体达用道体
坐标内外的董仲舒——评黄铭《推何演董:董仲舒〈春秋研究》
2024年
在哲和史等领域,董仲舒研究已然成果丰硕。2023年出版的黄铭《推何演董:董仲舒〈春秋研究》一书,则明确回到传统经研究的视角,为我们揭开了董仲舒的另一个面相。《春秋》是属辞比事之,故黄铭认为辞例是理解《春秋》的不二法门。董仲舒作为汉代景、武之际的《春秋博士,但董生《春秋繁露》中的辞例向来不受重视,因此不同于以往研究,黄铭首先梳理董仲舒的辞例,并以之为统贯董氏《春秋的纲领。同时,何休《公羊解诂》作为两汉唯一一套完善的《春秋》辞例之,必须依托何休才能更好地理解董仲舒,此即黄铭所谓“推何演董”。诚然,回到经研究的视野中,何休便是董仲舒研究最重要的参考坐标,但在何休的观照下,董仲舒的《春秋》决狱以及天哲等问题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历史偏差,值得我们进一步省察。
刘禹彤
关键词:公羊学天学
汉初至武宣时《春秋--以制度与政策作考察
汉代是经极盛时代,其中尤以《春秋最为突出。汉代的《春秋发展有着自己的特点,其与国家政治政策紧密结合,因此随着政治局势的变动而呈现出不同的高低状态。西汉初采取了郡国并行制度,独特的政治生态使得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成为...
林标洲
关键词:《春秋》学
王阳明的《春秋考论
2024年
王阳明关于《春秋》的论述多散见于语录与文集之中。阳明认为《春秋》为孔子所作之经,但对心家而言,《春秋》作为经典文本存在的意义,则在于印证体悟“心体”的价值依据。王阳明的《春秋》观以扬经抑传和正心为表征,扬经抑传则是借孔子作的简言《春秋》来表达对庞大的朱子(知识)体系的逆反。正心则是借解读《春秋》义例来强调人君应从正心、诚意出发以涵养君德,通过心性上的修养工夫接续齐家、治国、平天下,实现儒家王道理想。
段剑洪
“直道”与“曲笔”:朱子《春秋基本精神探微
2024年
朱子于《春秋》未尝有专著问世,然朱子《春秋实存在非常丰富的内容,且无不吻合于其理的基本精神。简而言之,朱子将《春秋》理解为孔子“圣人之心”的自然流露,相比于后世者以“微言大义”“一字褒贬”论《春秋》,孔子《春秋》的基本精神在于“但据直书而善恶自著”——圣人与者之间存在着“直道”与“曲笔”的基本分别。由此,朱子主张以一种直截了当的态度去体认圣人《春秋》“诛乱臣,讨贼子,内中国,外夷狄,贵王贱伯”的宗旨,而反对通过前代者的“条例”之“委曲”地理解《春秋》之义。
王新宇
关键词:条例

相关作者

孙旭红
作品数:63被引量:76H指数:4
供职机构:江苏大学
研究主题:《春秋》学 宋代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抗战时期 历史虚无主义
侯步云
作品数:30被引量:27H指数:2
供职机构:陕西科技大学
研究主题:《春秋》学 素质教育 刘敞 考辨 文化自觉
葛焕礼
作品数:23被引量:57H指数:4
供职机构: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研究主题:《春秋》学 北宋 经学 宋代 儒学思想
曾亦
作品数:44被引量:65H指数:4
供职机构: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
研究主题:孔子 公羊 春秋 《春秋》学 儒家
刘昆笛
作品数:12被引量:12H指数:2
供职机构:安徽工程大学
研究主题:《春秋》学 儒家 儒家伦理 出场 行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