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5979篇“ Γ-谷氨酰转移酶“的相关文章
一种γ-谷氨酰转移酶和线粒体粘度双响应荧光探针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γ‑谷氨酰转移酶和线粒体粘度双响应荧光探针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所述γ‑谷氨酰转移酶和线粒体粘度双响应荧光探针结构如式Ⅰ所示。本发明提供的荧光探针以香豆素和菁类染料为两种不同发射的荧光团母体,通过羟基的保护...
孙世国周子淳赵志昊
瞬时弹性成像技术联合血清γ-谷氨酰转移酶对胆道闭锁患儿的诊断价值
2025年
目的探讨瞬时弹性成像技术联合血清γ-谷氨酰转移酶评估胆道闭锁患儿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于河南省儿童医院普通外科就诊的88例怀疑为非感染性胆汁淤积性肝病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其中胆汁淤积患儿20例,胆道闭锁患儿68例,所有患儿接受组织病理活检确诊,收集患儿术前瞬时弹性成像技术检测的肝硬度值(LSM)与患儿血常规、血生化等实验室指标。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肝硬度值和血清学指标对胆道闭锁和胆汁淤积患儿肝纤维化程度的诊断效能。结果胆道闭锁患儿的LSM和血清γ-谷氨酰转移酶均高于胆汁淤积性肝病患儿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显示,术前利用LSM诊断胆道闭锁肝纤维化,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849,截断值为8.91 kPa,高于利用血清γ-谷氨酰转移酶诊断胆道闭锁肝纤维化的效能。术前二者独立诊断效能均小于LSM值联合血清γ-谷氨酰转移酶指标区分胆汁淤积性肝病与胆道闭锁的效能。结论瞬时弹性成像技术联合血清γ-谷氨酰转移酶对胆道闭锁患儿肝纤维化的诊断效能高于单独使用瞬时弹性成像技术或血清γ-谷氨酰转移酶,为临床胆道闭锁患儿肝纤维化的鉴别与诊断提供有利依据。
朱莹莹耿荷红万园园燕林赵欢欢张现伟
关键词:胆道闭锁Γ-谷氨酰转移酶肝硬化
血清γ-谷氨酰转移酶联合纤维蛋白对冠心病患者易损斑块的诊断价值
2025年
冠心病是由脂质引起的血管慢性免疫炎症、纤维增生性疾病,可引起心脏缺血缺氧,危及患者生命安全[1-3]。虚拟组织学-血管内超声(virtual histology-intravascular ultrasound,VH-IVUS)能识别斑块组成成分及分布范围,对斑块的稳定性进行较为准确的评估[4]。
尤曦孙燕钱承嗣
关键词:Γ-谷氨酰转移酶纤维蛋白原易损斑块
血清γ-谷氨酰转移酶/胆碱酯比值对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患者妊娠结局的预测价值
2025年
目的分析血清γ-谷氨酰转移酶/胆碱酯比值(GCR)预测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患者妊娠结局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的方法,纳入并分析2021年3月至2023年2月在郑州人民医院诊治的115例ICP患者,入院常规检查患者肝功能、雌激素水平,并根据检查结果计算GCR值。以终止妊娠或完成分娩为研究终点,根据是否发生不良妊娠结局(以胎儿结局记)将115例患者分为不良结局组和良好结局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GCR对ICP患者妊娠结局的影响;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和决策曲线,分析GCR对ICP患者妊娠结局的预测价值。结果本研究中115例患者GCR检查结果为9.95~35.02,总计发生不良妊娠结局32例,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为27.83%。根据GCR值四分位数由低到高将115例患者分为Q1~Q4组,Q4组ICP重度占比、不良结局占比高于Q1~Q3组,血清总胆汁酸(TBA)、雌二醇(E_(2))水平高于Q1~Q3组(P<0.05)。不良结局组重度ICP占比高于良好结局组,血清TBA、E_(2)、GCR值高于良好结局组(P<0.05)。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ICP严重程度、血清TBA、E_(2)、GCR值可能是ICP患者妊娠结局的影响因素(P<0.05)。绘制ROC曲线,GCR值预测ICP患者妊娠结局的曲线下面积为0.810(95%CI:0.720~0.900,P<0.05),当GCR值达22.505时,能得到最高的约登指数0.488,预测ICP患者妊娠结局的敏感度为0.813,特异度为0.675。绘制决策曲线,ICP程度、TBA、GCR、E_(2)预测ICP患者妊娠结局均有良好收益率,且联合预测的收益率更高。结论ICP患者发生不良妊娠结局与GCR值升高有关,计算GCR值有助于预测ICP患者胎儿不良结局风险,且联合其他主要的指标能提高预测价值。
周晓丽刘光虹张丽丽
关键词: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Γ-谷氨酰转移酶胆碱酯酶
术前γ-谷氨酰转移酶与白蛋白比值对BCLC分期0~A期肝细胞癌患者微波消融术后预后的影响
2025年
目的:探索术前γ-谷氨酰转移酶与白蛋白比值(GAR)对巴塞罗那肝癌临床(BCLC)分期0~A期肝细胞癌患者微波消融术后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嘉兴市第二医院和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接受微波消融治疗的201例BCLC分期0~A期肝细胞癌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52例,女性49例,年龄(57.5±9.6)岁。采用X-tile软件将患者划分为低GAR组( n=84,GAR<0.9)和高GAR组( n=117,GAR≥0.9)。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生存率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GAR与患者预后的关系。 结果:低GAR组和高GAR组术后1、3、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98.7%、93.8%、78.5%和97.2%、87.1%、70.2%,前者术后累积生存率优于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1.89, P=0.001)。低GAR组和高GAR组术后1、3、5年的无复发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1.70 , P=0.192)。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高GAR( HR=2.723,95% CI:1.508~4.914, P=0.001)是BCLC分期0~A期肝细胞癌患者微波消融术后总体生存的危险因素。男性( HR=1.959,95% CI:1.127~3.305, P=0.017)和肿瘤长径≥2 cm( HR=1.547,95% CI:1.008~2.373, P=0.046)为BCLC分期0~A期肝细胞癌患者微波消融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单因素Cox回归分析GAR≥0.9与患者术后复发无关( HR=1.315,95% CI:0.869~1.989, P=0.195)。 结论:术前高GAR(≥0.9)的肝细胞癌患者微波消融后生存预后更差,高GAR是BCLC分期0~A期肝细胞癌患者微波消融术后总体生存的危险因素。
刘晓琳徐锋孔凡创黄彦华周春晖陈静王晓光
关键词:消融技术预后
γ-谷氨酰转移酶1的功能及相关研究进展
2024年
γ-谷氨酰转移酶1(GGT1)参与调节氧化还原、细胞增殖、肿瘤转移及耐药等过程,在前列腺癌、透明细胞肾细胞癌等多种肿瘤中异常表达。本文总结了GGT1在多种疾病中的表达情况及作用,为进一步探索GGT1相关疾病的治疗策略提供新思路。
公海凤张冰纪洪
关键词:肿瘤转移
γ-谷氨酰转移酶和尿酸对子痫前期的临床诊断价值分析
2024年
目的探讨血清γ-谷氨酰转移酶(GGT)和尿酸(UA)对子痫前期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月在江西省妇幼保健院产科诊断为子痫前期的患者550例为子痫前期组,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的正常孕妇547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孕妇血清GGT和UA表达水平。分析二者辅助诊断子痫前期的临床价值。结果子痫前期组和对照组孕妇血清GGT水平分别为16.00(1.00,31.00)U/L,10.00(3.00,17.00)U/L,血清UA水平分别为449.50(272.00,627.00)μmol/L,329.00(221.00,437.00)μmol/L;子痫前期组孕妇的血清GGT、UA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11.187,-16.189,均P<0.05)。单独检测血清GGT、UA及两指标联合辅助诊断子痫前期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01、0.782、0.831。结论血清GGT、UA水平对子痫前期的辅助诊断有良好的临床价值,联合检测的价值更高。
张苗郑运伟马增力曾辛
关键词:子痫前期Γ-谷氨酰转移酶尿酸
血清γ-谷氨酰转移酶/血小板比值与急性STEMI患者心力衰竭发病的关系研究
2024年
目的探究血清γ-谷氨酰转移酶与血小板(GGT/PLT)比值和急性STEMI患者心力衰竭发病的关系研究。方法回顾性选取沧州市人民医在2021年1月—2023年1月间收治的ST段急性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136例,根据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心力衰竭情况分为观察组(70例,心力衰竭),参照组(66例,无心力衰竭)。两组患者均采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和流式细胞仪检测入院次日PLT,进行血清GGT测定,计算GGT/PLT比值;收集所有患者临床资料并进行比较,多因素分析急性STE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心力衰竭的影响因素,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GGT/PLT比值对急性STE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心力衰竭的预测价值。结果观察组GGT/PLT比值高于参照组(P<0.05)。两组性别、罪犯血管、右冠状动脉、最大支架直径、置入支架数目、置入支架长度、术后24 h临床资料、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术后24 h实验室指标、低密度脂蛋白、血尿素氮、血小板计数、甘油三酯、总胆固醇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NLR、PLR、血肌酐高于参照组(P<0.05)。经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NLR、PLR、血肌酐、GGT/PLT比值均是急性STE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心力衰竭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结果显示,GGT/PLT比值预测急性STE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心力衰竭的灵敏度为84.21%,特异度为98.70%,曲线下面积(AUC)为0.891(P<0.05)。结论血清GGT/PLT比值与急性STE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心力衰竭发生风险相关,是发生心力衰竭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通过检测GGT/PLT比值可较好预测患者心力衰竭发生情况。
杨国爱陈晓琳申巧丽许抗抗
关键词: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心力衰竭Γ-谷氨酰转移酶罪犯血管
外周血血小板与γ-谷氨酰转移酶对冠心病斑块稳定性的评估价值被引量:4
2024年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外周血血小板与γ-谷氨酰转移酶比值(PLT/GGT)对虚拟组织学-血管内超声(VH-IVUS)识别的斑块稳定性的评估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的方法,纳入2020年6月至2022年12月浙江省荣军医院/嘉兴学院附属第三医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100例,根据VH-IVUS检查的斑块稳定性分为易损斑块组42例与稳定斑块组58例;比较两组一般资料、PLT/GGT及其他实验室指标,分析冠心病患者外周血PLT/GGT与斑块稳定性的关系及PLT/GGT对患者斑块稳定性的评估价值。结果易损斑块组C反应蛋白(CRP)、γ-谷氨酰转移酶(GGT)水平高于稳定斑块组[(8.07±1.85)mg/L比(7.23±1.57)mg/L、(72.39±10.85)U/L比(67.13±8.57)U/L],PLT水平、PLT/GGT低于稳定斑块组[(180.76±11.75)×10^(9)/L比(187.36±12.47)×10^(9)/L、2.55±0.42比2.84±0.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点二列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冠心病患者VH-IVUS识别的斑块稳定性与CRP、GGT、PLT、PLT/GGT均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冠心病患者外周血PLT/GGT评估斑块稳定性的曲线下面积为0.71,具有一定评估价值。结论冠心病患者外周血PLT/GGT与VH-IVUS识别的斑块稳定性密切相关,可作为评估患者斑块稳定性的有效指标。
王李伟尤曦
关键词:冠心病斑块稳定性Γ-谷氨酰转移酶
γ-谷氨酰转移酶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与糖尿病前期的关系
目的:在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正常的非肥胖中国人中,γ-谷氨酰转移酶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GGT/HDL-C)比值与糖尿病前期(Pre-DM)之间的关系仍知之甚少。因此,我们旨在对LDL-C正常范围的非肥...
冯勇朋
关键词:糖尿病前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