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027篇“ Β-谷甾醇“的相关文章
载β-谷甾醇介孔硅纳米颗粒抑制大鼠增生性瘢痕
2025年
背景:近期研究表明β-谷甾醇对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但其临床应用受到水溶性差、理化性质不稳定的限制。目的:制备具有药物缓释功能的载β-谷甾醇纳米颗粒,分析该纳米颗粒对大鼠增生性瘢痕的治疗效果。方法:制备介孔硅纳米颗粒与介孔硅@β-谷甾醇纳米颗粒,表征两种纳米颗粒的理化性质。利用自制牵引装置在48只SD大鼠尾部创面(深达骨膜)持续施加牵引力,构建尾部增生性瘢痕模型。持续牵引第21天,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造模成功的36只大鼠随机分4组干预,每组9只:对照组瘢痕组织内注射生理盐水,介孔硅组、β-谷甾醇组和介孔硅@β-谷甾醇组瘢痕组织内分别注射介孔硅纳米颗粒溶液、β-谷甾醇悬液和介孔硅@β-谷甾醇纳米颗粒溶液,每周注射1次,连续注射6周。注射前及注射后14,42 d,记录各组瘢痕面积和临床瘢痕评分;末次注射后1周,苏木精-伊红染色、Masson染色评估真皮厚度和胶原纤维沉积、排列情况,免疫组化染色评估瘢痕中Ⅰ型胶原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瘢痕中自噬标志物LC3-Ⅱ和凋亡标志物Cleaved Caspase-3的蛋白表达。结果与结论:①透射电镜下可见两种纳米颗粒均呈空心球形,其中介孔硅@β-谷甾醇纳米颗粒的介孔结构较模糊、平均粒径略大;红外光谱检测显示β-谷甾醇被成功包封于介孔硅纳米颗粒中;介孔硅@β-谷甾醇纳米颗粒的药物包封率为88.34%、载药率为39.77%,溶解性强于游离β-谷甾醇,并且体外可缓慢释放β-谷甾醇长达6 d以上。②动物实验结果显示,介孔硅@β-谷甾醇组注射后42 d的瘢痕面积小于其他3组(P<0.05),注射后14,42 d的临床瘢痕评分低于对照组、介孔硅组(P<0.05)。苏木精-伊红和Masson染色结果显示,相比对照组、介孔硅组、β-谷甾醇组,介孔硅@β-谷甾醇组瘢痕真皮厚度降低(P<0.05),胶原排列相对整齐�
张斐左俊
关键词:增生性瘢痕Β-谷甾醇自噬凋亡
β-谷甾醇抑制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细胞MUTZ-1活性和细胞周期
2025年
目的探讨β-谷甾醇体外抑制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细胞系(MUTZ-1)的效果与可能机制。方法采用0、10、20μmoL/L的β-谷甾醇3个浓度分别干预MUTZ-124 h后分为0、10、20μmol/L组,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率,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与细胞周期情况,使用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检测Cyclin D1、TGF-β1、p-Smad2和p-Smad3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0μmoL/L组相比,10μmoL/L与20μmoL/L的β-谷甾醇均能抑制细胞增殖,促进细胞凋亡,将细胞G1期延长,阻滞细胞进入S期,降低Cyclin D1、TGF-β1、p-Smad2和p-Smad3蛋白表达水平(P<0.05)。结论β-谷甾醇能抑制MUTZ-1细胞增殖,促进细胞凋亡,破坏细胞分裂周期,其机制可能是抑制了细胞中的TGF-β/Smad信号通路。
车虹赵冰洁胡琏刘松山
关键词: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白花蛇舌草Β-谷甾醇细胞周期TGF-Β/SMAD信号通路
一种用于诊断肺癌的生物标志物β-谷甾醇和D-核糖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诊断肺癌的生物标志物β‑谷甾醇和D‑核糖,涉及生物医学技术领域。本发明所提供的两个小分子生物标记物β‑谷甾醇和D‑核糖是存在于人体血液和其他组织的天然化合物,在肺癌患者血液中水平与健康人群具有显著性差...
江皓吴稚冰李志军李力陈丽婷吴振海刘鹏远
西康扁桃仁中β-谷甾醇检测方法的建立被引量:1
2024年
西康扁桃仁中植物甾醇含量丰富,且以β-谷甾醇为主。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波长、流动相配比、流速、柱温等条件,确定西康扁桃仁中β-谷甾醇含量测定的最佳条件为检测波长201 nm,流动相为100%甲醇,流速1.0 mL/min,色谱柱温度40℃。方法学考察结果表明,该方法线性关系良好,精密度、重复性及稳定性的RSD值均小于2.0%,平均加标回收率106.14%,该方法稳定可靠,可用于西康扁桃仁中β-谷甾醇的含量测定。
朱子冬李仁爱鲁泽立程潇潇田荣荣
关键词:Β-谷甾醇高效液相色谱法
β-谷甾醇改善绝经后骨质疏松的实验研究被引量:2
2024年
[目的]探究杜仲有效单体成分β-谷甾醇对小鼠绝经后骨质疏松的疗效及其潜在作用机制。[方法]将24只12周龄雌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及β-谷甾醇干预组,每组8只,采用双侧卵巢切除术建立绝经后骨质疏松模型,术后假手术组及模型组给予0.9%氯化钠溶液灌胃,β-谷甾醇干预组给予β-谷甾醇灌胃,术后8周将各组小鼠处死取材,借助显微计算机断层扫描(micro-computed tomography,Micro-CT)观察β-谷甾醇干预对绝经后骨量丢失及骨小梁破坏的保护作用,并采用苏木素-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对小鼠股骨远端区域进行组织形态学分析,同时通过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artrate-resistant acid phosphatase,TRAP)染色及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染色评估小鼠骨吸收与骨形成情况,并通过免疫组化检测各组样本的β-catenin表达水平。[结果]Micro-CT扫描结果显示,β-谷甾醇干预可减少绝经后骨量丢失及骨微结构破坏,HE染色证实β-谷甾醇可有效维持骨小梁数目及组织形态,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雌激素缺乏引起的异常脂肪堆积现象。TRAP染色结果表明,β-谷甾醇并不影响破骨细胞形成,而免疫组化结果表明β-谷甾醇可显著促进成骨标志物ALP的表达。与此同时,β-谷甾醇可增加β-catenin在股骨远端区域的表达,提示β-谷甾醇促进骨形成,可能与其上调β-catenin信号通路有关。[结论]β-谷甾醇体内干预可上调β-catenin信号通路,增强成骨分化,促进机体骨形成,从而改善绝经后骨质疏松。
姜耘宙汪正明王瑞项思成金钊锴童培建吕帅洁
关键词:绝经后骨质疏松症Β-谷甾醇骨形成成骨细胞Β-CATENIN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花生中β-谷甾醇的含量被引量:1
2024年
目的:建立超声波辅助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快速检测花生中β-谷甾醇的分析方法,并应用该方法对辽宁、山东和河南3个花生种植大省不同品种花生中β-谷甾醇的含量进行分析测定。方法:样品经85%乙醇溶液(乙醇∶水=85∶15,V∶V)超声提取,离心,中性氧化铝去色素和杂质后,经Agilient ZORBAX SB-C_(18)色谱柱分离,二极管阵列检测器检测,外标法定量。结果:β-谷甾醇在1.0~100.0 mg·L^(-1)范围内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回归方程为y=10.070x+2.348(r=0.9999);平均加标回收率为88.5%~106.9%,相对标准偏差为2.31%~4.73%(n=6),检出限为0.5 mg/100 g。运用该方法对30个花生样品进行检测,不同品种花生β-谷甾醇含量在31.6~77.0 mg/100 g。结论:该方法简单快捷、重复性好、准确度和灵敏度较高,适用于花生中β-谷甾醇的快速检测。
闫超杰章程张旭东王诗琦孙晓东
关键词:花生Β-谷甾醇超声波辅助萃取
β-谷甾醇对肿瘤的防治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进展被引量:11
2024年
β-谷甾醇是一种天然的甾体类化合物,因其特有的生物学活性和理化特性广泛应用于医药和食品行业。β-谷甾醇作为真核生物细胞膜的重要组成成分,不仅具有良好的自由基清除作用,还具有化学预防高血脂、动脉硬化和炎症等疾病的作用。近年来,β-谷甾醇对肝癌、胃癌、结直肠癌、肺癌和乳腺癌等癌症均表现出极佳的抑制作用,在癌症的预防与治疗方面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该文对β-谷甾醇的抗癌作用及分子机制进行总结,以期为深入了解β-谷甾醇的抗癌作用以及未来在临床癌症的应用提供参考。
张文文向施陈慧杨潮
关键词:Β-谷甾醇癌症分子机制线粒体凋亡途径
金宁方中β-谷甾醇增进槲皮素诱导肺癌A549细胞凋亡作用被引量:1
2024年
目的探讨β-谷甾醇联合槲皮素对A549细胞抑制作用以及机制。方法将A549细胞分为对照组、槲皮素组、槲皮素+β-谷甾醇组、雌二醇组、雌二醇+槲皮素组以及雌二醇+槲皮素+β-谷甾醇组。采用细胞存活率检测A549细胞的抑制作用。采用流式细胞技术和免疫荧光法检测肺癌细胞的促凋亡情况。应用免疫印迹法检测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oinositide 3-kinase,PI3K)/蛋白激酶B(protein kinase B,Akt)/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mTOR)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结果槲皮素可抑制A549细胞生存率且具量效关系(P<0.05);雌二醇可促进A549细胞生长;与槲皮素组或槲皮素+β-谷甾醇比较,雌二醇+槲皮素+β-谷甾醇组更抑制A549细胞增殖,提高细胞凋亡比例及caspase-3的表达水平(P<0.05);促进mTOR和Akt磷酸化,减少PI3K磷酸化。结论在雌二醇干预下,β-谷甾醇联合槲皮素对A549细胞有抑制作用,其机制可能通过PI3K/Akt/mTOR通路对细胞凋亡起促进作用。
俞杞泉叶玉涵吕春明张泽良杨扬韩素静
关键词:Β-谷甾醇槲皮素
β-谷甾醇对结肠癌细胞HCT116增殖和凋亡的影响被引量:1
2024年
目的探究β-谷甾醇对结肠癌细胞HCT116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及其对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oinositide 3-kinase,PI3K)/蛋白激酶B(protein kinase B,PKB,又称Akt)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方法体外培养结肠癌细胞HCT116并分为β-谷甾醇高(240μmol/L)、中(120μmol/L)、低剂量(60μmol/L)组,设置空白对照组(0μmol/L)。应用不同浓度的β-谷甾醇处理HCT116细胞。24h后应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cell counting kit-8,CCK-8)法检测β-谷甾醇对HCT116细胞增殖的影响,并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形态变化;应用Hoechst 33342细胞核染色法检测β-谷甾醇对HCT116细胞凋亡的影响;应用细胞克隆集落形成实验检测HCT116细胞的集落形成能力;应用蛋白质印迹技术检测HCT116细胞中PI3K、磷酸化Akt、Akt、抗凋亡蛋白Bcl-2、促凋亡蛋白Bax等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利用AutoDock软件实现β-谷甾醇与PI3K和Akt蛋白的分子对接。结果与对照组比较,β-谷甾醇可浓度依赖性地抑制结肠癌细胞HCT116的增殖,抑制细胞的集落形成能力,促进细胞的凋亡;抑制HCT116细胞中磷酸化Akt、PI3K、Bcl-2蛋白的表达,促进Bax蛋白的表达;β-谷甾醇与PI3K、Akt蛋白的结合均较为稳定。结论β-谷甾醇可通过抑制PI3K/Akt信号通路调节HCT116细胞的增殖与凋亡。
陈喜李若男李晶赵李娜徐志立
关键词:Β-谷甾醇结肠癌凋亡信号通路
HPLC法同时测定牛大力中豆甾醇和β-谷甾醇含量
2024年
【目的】建立一种同时测定牛大力中豆甾醇和β-谷甾醇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方法】采取超声提取法,提取溶剂为100%甲醇,提取料液比为1∶20 g/mL,提取时间为60 min;检测色谱柱为CAPCELL PAK C18(4.6 mm×250 mm,5μm),流动相为甲醇-水(97∶3),流速为1.0 mL/min,柱温为35℃,检测波长为210 nm,进样量为20μL。【结果】豆甾醇、β-谷甾醇分别在0.0202~1.0120 mg/mL(r=0.9997)、0.0202~1.0075 mg/mL(r=0.9998)范围内与峰面积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8.3%、96.8%,RSD分别为1.20%、1.64%,方法精密度、重复性、稳定性均良好。【结论】该方法简便快速、准确稳定、灵敏度高、专属性强,适用于牛大力中豆甾醇和β-谷甾醇含量的测定;该方法可为牛大力进行质量控制提供参考方法,可为牛大力进行深入开发提供科学借鉴。
石敏黄少军郭静婕孙钦菊黄林华
关键词:高效液相色谱法豆甾醇Β-谷甾醇